导 读:
桂浩明:还有超百点升幅
谢国忠:都是钱多惹的祸
叶 檀:紫金成三聚氰胺
任志强:80后幸福指数的实现路径
韩志国:三季度行情很纠结
厉以宁: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流向
曹中铭:应立案追诉友谊股份重组先知先觉者
王亚伟:蓝筹股扩容压力缓解 创业板高价难以维持
桂浩明:还有超百点升幅
主持人:最新的宏观数据出炉之后,市场预测政策可能会出现松动,您是如何看待政策走 向的?近来上证综指反弹已经超过百点,您认为市场走强的触发因素是什么?
桂浩明:在连续两天反弹以后,沪市在本周二突破了2500点,并以当天的次高点2528点报收。这样,也就覆盖了6·29大阴线的绝大部分。从日K线图来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攻态势。在7月初的时候,股市曾经下探到2319点,而到了现在,最大反弹幅度已经达到了9%以上。而且自7月2日以来的13个交易日中,沪市已经收出了10条阳线。同时,就成交量来说,本周二也达到1132亿元,是5月24日以来最多的。
回眸一下股市的这波上涨,应该说是与股价超跌以及利空的持续释放有关。6月底所出现的下跌,其杀伤力是很大的,不但那些大盘股又再下了一个台阶,另外前期走势较强的中小盘股,更是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补跌行情,由此导致了整个市场交易重心的显著下移。但这样一来,也在相当程度上使得个股风险得到了释放,那些超跌严重的股票,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特别是一些长线投资者,就此开始了主动的建仓。这以后,受到农业银行发行与上市的影响,行情有所抑制,但农业银行较高的发行中签率以及上市以后徘徊于发行价附近的二级市场定位,使得其对市场资金的分流作用大大减弱,相反形成了对股市继续向上运行的推动。而这个时候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的公布,尽管看上去是有喜有忧,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者对调控进一步趋紧的担忧,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有利于股市上涨的氛围。
秦晓斌:由于6月份经济下滑较快,下降趋势初步显现,加上管理层对于经济两难的判断,使得投资者对于政策放松存在预期。这种预期,我们认为,一是比较朦胧的,可能主要还是基于结构调整方面的;二是政策预期在投资者中间有分歧,稳增长需要放松,但放松太多不利于调结构。
徐彧:从二季度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速出现环比下降,是宏观主动调控的结果,是在管理层预期之中的,并没有超出预期,不必过分担心。未来宏观调控大方向不会改变,将以稳定为主,同时会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今年经济调控的重心是放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上,产业之间的发展将拉开差距,充分体现有保有压。上半年三驾马车的作用发挥比预期的要好,未来经济发展仍然会依靠均衡发展而稳步推进,但由于投资不会大跃进,海外主要经济体补库存周期结束后,出口或在下半年有所下降,故扩大内需将成为经济工作中更为重要的一极。
从已经公布的上半年数据看,中国经济低通胀、高增长格局没有改变,企业业绩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中央企业上半年盈利同比增长近六成,作为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一个缩影,表明企业盈利微观层面的状况仍良好,对大盘持续反弹是强有力的支撑。
主持人:在突破2500点之后,市场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桂浩明:在6月份股市也是处于2500点一线整理的时候,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政策预期,都要比现在严峻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2500多点的股市位置,的确还没有充分反映出一段时间来相关因素的变化,股指突破6月份所形成的平台,上试2650点一线的可能性,应该说是很大的。如果能够达到这个位置,也不过相当于从年内最低位开始反弹14%多一点,在一般情况下也确实是能够 做到的。因此,即便短线大盘因为上涨较多而有所调整,但整个行情还能够延续,并且应该还有超过100点的升幅。
秦晓斌:反弹还将继续,由于政策预期比较朦胧,而且有分歧,有助于在震荡中维持反弹趋势。前期的负面因素得到阶段性释放,经济数据验证了经济的下滑,而流动性在6月底应该是最困难的,目前的资金状况有所改善。一旦下跌的动力不足了,下跌空间不大了,就有利于积聚向上的力量,预计2600点挡不住。
徐彧:农行上市成为市场止跌企稳并上涨的转机。指数在不知不觉中站上2500点,创出近期行情新高。总体来看,7月翻身行情如期而至,一扫前期沉闷低迷局面,盘面热点四处开花,市场机会层出不穷,本周两根中阳线已经打开了后市的弹升空间,后期大盘有可能会上试60日均线。
主持人:怎么理解近期周期股的轮番上涨?
秦晓斌:之所以周期股涨得好,主要是由于政策放松对周期股的刺激最明显,而这些股票在前期下跌最多,估值处于历史相对较低水平,所以反弹力度最大。
徐彧:在调控政策明紧暗松的预期下,估值处历史低位的周期性板块具备了一定的反弹基础,前期超跌的权重周期类板块开始活跃。最突出的是煤炭资源类股票领涨,工程机械、化工、设备制造、钢铁等个股也渐渐盘出底部。这说明作 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周期性行业,在持续走强的背后是市场主力认识的转变,更多的认为紧政策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或进入政策放松阶段。估值严重低估板块重新得到市场资金的热烈追捧,价值投资风格有再次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的可能,市场风格就此开始转换。
而市场风格转换有可能演变的方向,是朝向以钢铁、地产、石化、资源等为代表的周期类股票。由于其低估值与安全边际远高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中高估值成长股,再加上金融板块占到沪深300的权重接近30%,其估值水平是所有板块中最低的,后市有强烈的反弹愿望。在市场预期出现明显好转后,估值低的周期类板块有可能成为此轮反弹的领涨板块。从这两天测得的超级机构、机构、大户们的资金净流入数据看,也正在大举流入周期类权重板块。
主持人:反弹行情中该如何选股,如何操作?
桂浩明:在随后的行情中,市场中的驱动因素会有一定的改变。到目前为止,还是个股出现普涨,各板块的涨幅差别也不是很大,一些超跌股票的反弹对行情的影响力不小。但随着反弹行情的深入,这类反弹的能量将会弱化,而题材股行情则将会强化,成长性良好的品种更是有机会呈现出领涨的态势。这也是符合行情启动以后的一个阶段资金向最具有价格弹性以及最能够营造财富效应股票集中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 在接下去的行情中,大盘蓝筹股的行情很可能会相对弱一些,而中小盘股票的机会则比较多。而这样的话,后市上涨的速度会有所放缓,但个股行情则将更加精彩。
徐彧:在周期类个股逐渐活跃的同时,主题类个股也不甘寂寞。以上海本地股重组题材为代表的兼并重组类个股近期表现突出,其它如区域板块、手机支付、新材料、新能源、医药生物等个股纷纷止跌反弹。其中许多个股出现连续大幅拉升的走势,给市场树立了赚钱的样板,有效激活了人气,对市场信心提振起到很大作用。与周期类个股相呼应,近期整体市场呈现出来的是普涨格局,与前期市场跌多涨少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近期行情还会有所反复,比如在急速上涨后回踩2500点整数关口,但更加有利于后市的健康稳步上涨。建议重点关注:强周期性个股的估值纠正行情,如地产、煤炭、水泥等,以二、三线蓝筹股为主,并购重组主题,如央企和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重组机会;消费行业中的龙头个股;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新材料个股;中报业绩增长较快、有高送转的行业与公司等。
谢国忠:都是钱多惹的祸
担心农产品供不应求无疑是杞人忧天。但农产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CPI上涨,都是在农业大丰收的背景下发生的。换言之,农业出现大丰收,农产品未必不涨价。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再加上游资炒作,那么农副产品的价格就不能不让人担忧。
今年的农副产品价格可谓风起云涌:绿豆、大蒜被爆炒,夏粮收购惊现钱等粮,很多粮商已经囤积粮食,种粮成本上升和粮价上涨预期又进一步加剧农民惜售心理,最近南方水灾等因素又推高了菜价和肉价,每每涨价的背后总有游资出没。农副产品价格还会不会涨?农产品价格推动结构型通胀洪峰警报会否再次拉响?记者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以及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等专家进行深入分析。
货币泛滥游资推波助澜
中国证券报:从绿豆、大蒜到早籼稻,价格大涨的农产品都有游资在背后炒作,游资是不是粮价上涨的幕后黑手?
谢国忠:粮价上涨的罪魁祸首不是游资,是货币过多引起的。中国货币太多,民间流通很大,所以通过投机行为转变为通胀。因为短期内增加粮食生产可能性不是很大,中国现在粮食非常依赖于进口,中国饲料进口规模非常大,如果价格跟国际价格接轨的话,利润很大。一些游资看到这样的机会,利用灾害囤积居奇。只要囤积成本不是很高的话,粮价很容易被炒起来。
实际上,国际粮价本来就比中国高。比如日本和韩国,大米价格比中国要高好几倍以上,像韩国是7、8倍,这跟他们自己内部保护农民利益有关。中国生产成本当中最重要的是化肥,化肥跟能源价格是联动的。如果能源价格上升,要避免粮价上升是比较困难的。
王建:自4月份以来包括绿豆、大蒜在内的农副产品价格暴涨背后是大量投机资金入场的身影,这恐怕与股市低迷和打压房地产使这两个最大的资产池资金大量外流有关。应该看到中国产能过剩除了有压低商品价格的一面,还有从实体经济中挤压出资本的一面,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与土地相关的产品如农产品和房地产等都具有长期的短缺特性,仍会形成结构型的通胀,以前的房价与目前的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就是很好的说明。
通胀洪峰警报是否拉响
中国证券报:前不久公布的6月份CPI让人松了一口气,但7月初夏粮收购惊现钱等粮,而南方水灾对农副产品价格影响尚不明朗,由农副产品推动的结构型通胀的洪峰警报是不是已经拉响?
王小广:评判我国物价最关键的因素有三个。第一个是粮食中的大米价格,今年只要不发生超过1%或2%以上的减产,粮食供求平衡没有问题。其他小品种粮食尽管也可能价格上涨,但对物价影响总体偏弱。第二个是猪肉价格,目前我国猪肉价格总体较低。第三个是石油价格,这一块目前也基本稳定。再加上工业品产能过剩情况仍然存在,从这些因素来看,今明两年我国通胀压力都不明显,相比较来说我甚至更担心通缩。尽管目前国际因素或部分游资对我国部分豆类、油脂价格有影响作用,但从物价全局来看几乎没有影响。
下半年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粮价都没有太大问题。我国已经连续6年粮食丰收,今年即使出现适当减产也没问题。我国粮食供需情况平衡有余,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比较多,调节能力也比较强。虽然去年尤其是近期粮价有上涨苗头,但这主要是收购价格提高导致的。
上半年我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5%,2004年和2007年物价明显上涨时食品价格涨幅都曾较长时期高于10%,以此来看目前食品价格推升通胀的压力并不大。
王建:今年国内由粮价上涨所推动的结构型通胀确实更加突出了。目前小麦市价已超过了国家保护收购价。过去6年里推动粮价上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但今年由于民间粮商大量抢购,不仅使粮价显著高于国家收购价,而且国家收购占市场的份额也大幅下降。我预计在秋粮上市后,由粮价进而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CPI走高可能会更明显,10月份以后甚至可能上升到5%。
哈继铭:我判断下半年通胀走势将是前高后低,全年CPI上涨3%左右。6月份PPI上涨6.4%,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应当已出现拐点式的下降。CPI回落到2.9%,但这不见得是拐点式的下降,未来一些农产品价格还可能因为天气因素上升,预计三季度个别月份CPI涨幅还会反弹,但从趋势上看下半年物价是前高后低的。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价缓慢上涨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中国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逐步升级。居民对于谷物的消费增长不快,而对于肉类消费明显增长。这意味着粮食的间接消费会远远超过直接消费,吃1斤猪肉相当于消耗6斤粮食,1斤牛肉则将消耗13斤粮食,从而粮食需求将会有明显的拉升。但从短期来看,粮价对于CPI的压力不是特别明显,粮食占CPI的权重为3%左右,并不是特别大的因素。
劳动力价格对物价影响不可避免
中国证券报:除了短期天气因素,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价格是否会对我国物价构成中长期的缓慢上涨压力?
王建:今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动力,出现了三个新变化--由国际转向国内、由政府转向市场、由资产价格上涨转向商品价格上涨。显然,目前正在推进的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推高了工资水平,进而加大企业生产成本推高物价。
另一方面,6月份PMI指数中回落最大的就是购进价格指数,说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已经传导到国内。但国际长期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给长期通胀创造了条件。一旦前景明朗后,巨额国际货币资本还会向大宗商品市场涌流,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看仍将十分严重。
哈继铭:中长期来看,工资水平的上升可能对我国通胀构成一定压力。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正逼近刘易斯拐点,制造业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时而出现。眼前来看这尚未构成明显的通胀压力。但劳动力市场趋紧的方向是明确的,未来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会更多蔓延到非制造业行业,我国对这部分产业的定价能力是比较高的,工资上涨将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