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命的股王,最强势的贤内助,最没安全感的首富……20个段子,可以还原神秘的新首富及其家族。 2010年5月6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四。 早上9∶30. 不少散户股民们正着手把"五一"消费节余的钱重新放回股市,那些关注新股动向的股民们成为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 这一刻,深圳市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发行价每股148元的A股史无前例的最高发行价登陆中小板。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李锂夫妇当天身价瞬间超过500亿元,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新首富。 登顶财富高地的李锂,在上市见面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春风得意,他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时代"。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四川商人,一家做肝素钠原料药的产业链中游企业。他的发家逻辑和如今的财富神话,究竟有什么吊诡之处?在对海普瑞的采访过程中,有20个段子,似乎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李锂家族。 1 夫妻同姓 众所周知,日本有"妇随夫姓"的传统;中国企业家伉俪当中,有没有随夫姓的女性呢?有,譬如人和地产的戴秀丽,后来随英国丈夫姓,改名秀丽?好肯。但那毕竟是入乡随俗的缘故。 李坦,是李锂最理想的生活"贤内助"和事业"夫妻档"。即便已经成为首富,而且身兼海普瑞公司的董事、副总经理,李坦依然保持着极低的曝光度。她不但和李锂同姓,而且两人是成都科技大学(后来被合并入四川大学)的同学。她毕业后,1987年8月回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教育处工作。在这个单位留存的人事档案中,她的名字就是李坦。此时的李锂还在成都肉联厂工作。李坦此后与李锂一起进入重庆通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这还是1992年的事情。 李锂成为首富级人物时,有人若有其事地说,他的妻子李坦原姓单,是随夫而改姓李的。事实上并非如此。我在采访李坦的哥哥、海普瑞总经理单宇时他哭笑不得:他和李坦一个随父亲姓单,一个随母亲姓李,结果没想到李坦后来嫁了个姓李的,今天却被说成"随夫姓"!"随夫姓"的传说,其实是中国社会对财富新贵荒诞好奇心的一个例证。 2 家族企业和强势贤内助 尽管家族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初创阶段企业主难舍的情结,但是像海普瑞这样成为上市公司,而且培养出首富,依然保持家族企业业态的实为"另类"。况且,海普瑞是完全的家族企业。 海普瑞的实际控制人为李锂和李坦夫妇,其中李锂为董事长,李坦任董事、副总经理,而总经理则由李坦的哥哥单宇担任。虽然是"男主内、女主外"的搭配,但是海普瑞和供应商及客户的所有交易的合同都由李坦而非李锂签字生效--李坦是一个极为强势的贤内助。 3 起家靠"干私活"? 李锂创业时只有26岁--中国富豪榜上相当一部分知名企业家,都是在26岁开始崭露头角的,如陈发树、唐万新、李宁、严介和、丁磊、彭小峰等人。 不过李锂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创业时,并还没从所在的国企单位成都肉联厂下属的生化制药厂辞职。肉联厂是典型的国营企业。计划经济时代,全成都的生猪都在这里屠宰。因为有丰富的原材料,肉联厂成立了四个关联的分支企业,其中也包括生化制药厂。 当时胆红素正走红,各路人马都在炒作。参加工作一年左右的李锂向药厂提交了一个报告,称他可将胆红素提纯到标准级,使其达到国家标准值。不久,李锂就被破格提升为生化研究所所长。研究所涉及到一些技术工艺等敏感问题,身为所长的李锂自然掌握了一些普通员工无法获得的技术秘密。 抗凝血和降血脂功能的肝素钠是制药厂核心产品之一,依靠职位获得这些技术的李锂,后来从事的行业正是肝素钠。功成名就之后,李锂的这一"巧合"颇受质疑。更受到质疑的是,不同于常规的"26岁现象",李锂创业时身兼研究所所长的公职。换句话说,他是背着单位在外面"干私活"的。 如何评价这一行为呢?有人斥责李锂,我倒觉得无可厚非。正是1990年代初一批李锂们的野蛮生长,中国民营企业界才有今天的繁荣,虽然里面不无魑魅魍魉。 4 怀胎重庆 李锂在重庆时很木讷,不善言辞,如同他的事业,乏善可陈。 他在重庆通达从事的工作并非"高科技"--即便是在当时看来,也只是极为成熟的技术--仅是从猪小肠中提取出肝素钠。当时,在全国开展这项业务的有大小厂家500余家。 上世纪80年代,肝素钠被广泛用于肝炎治疗,而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这让李锂看到了广阔的前景。为了扩大业务,李锂一度找到当时在重庆小有名气的陪都药业的董事长唐良平,由通达生物提供技术和原料,陪都药业提供厂房和设备,双方共同生产肝素钠原料药。当李锂将他的"宏图伟业"托盘而出时,唐良平却断然拒绝了。因为唐良平已经得知,这味"灵丹妙药"的实际疗效不到30%,加之众多企业都在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唐并不太看好该项目。 扩大生产的愿望迟迟没有实现,通达生物也没有给李锂的人生带来多大的改变。相反,股东间的纠葛和理不清的产权纠纷让其萌生去意。 5 福地深圳 1998年4月,李锂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海普瑞,注册资本为200万元。李锂、李坦夫妇分别任海普瑞董事长及董事、副总经理,而公司董事、总经理单宇是李坦的哥哥,其业务依旧是肝素钠。 深圳,的确是李锂的福地。 这座城市,其实并不乏像李锂这样南下的创业者,而当初类似海普瑞这样的注册仅为200万元的小企业更是多如牛毛。更何况早期的海普瑞也一直是缺钱的。 好在李锂一到这个城市就遇到了伯乐--杨向阳。杨曾是原重庆通达公司股东之一深圳中贸源的总经理。1997年,杨向阳投资的一项新药研发失败,决定转型PE投资,专攻生物医药。1998年11月,杨向阳向海普瑞投入600万元,加上增资扩股,占了海普瑞30%的股权。 李锂还在这里遇到了另一位伯乐--刘应力。李锂刚来深圳时,时任深圳市高新办主任的刘应力拍板,在土地、税收和银行信贷等方面给李锂开出了许多优惠条件。在海普瑞后来的成长中,刘应力官至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同时兼任当地国家生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理事长。 有了伯乐,海普瑞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深圳市政府眼中的一匹千里马。即便如今,这种关怀仍不减当年。 在海普瑞的会议室里,挂有琳琅满目的奖杯和照片。奖杯多为当地所发,照片则是领导人来海普瑞视察时的情景。2010年5月海普瑞上市后受到市场强烈质疑后,深圳市有一位主要领导还曾到海普瑞视察,"安抚"之意不言自喻。 6 为什么选择深市上市? 2000年,海普瑞开始盈利,并获得深圳高新技术税收优惠政策,这让李锂看来是海普瑞作为"高科技企业"最好的信任状。 李锂已经开始谋划上市了。 海普瑞上市地点选择的是深圳而不是上海或是海外,无非有几个原因:一是流通盘太小,上不了沪市主板;二是中小板市盈率高,能圈到更多的钱;三是更重要的一点,深圳市政府希望这一好苗子留在深圳,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第四,一个很可爱的原因--李锂的民族主义情怀。他是个历史迷,他对中国古文化的喜爱近乎疯狂,他给公司中层开会,甚至会使用"反帝、反封建"等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到海外上市自然有"卖国"之嫌。 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2007年他最终选择了高盛参股。巧合的是,李锂非常推崇宗庆后,而恰恰两位都对外资爱恨交织。这种情结抑或是1970年代之前出生的中国本土企业家共有的。 7 高盛才是大赢家 就在2009年,海普瑞取得了爆发性的增长,也开始了实质性的上市步伐。此时,高盛下属全资子公司GS Pharma已经通过对海普瑞两次增资,获得了海普瑞4500万股的股权,平均持股成本仅为1.57元/股。难怪圈内人从《招股章程》就能一眼看出海普瑞是最典型的高盛系作品: 中国是世界第一猪小肠处理大国,肝素钠粗品产量世界第一;海普端是唯一有资格将肝素钠粗品提纯至FDA级销往美国的中国企事业单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海普瑞是这个市场某种重要原料的"准垄断"供应商;海普瑞已经连续保持7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且行业利润率高达60%以上…… 无数机构被如此诱人的题材冲昏了头脑,来不及踌躇,急着把钱投在了海普瑞身上。但更多的事实并非经得起推敲: 海普瑞只有12%的产品销到美国,而84.7%的产品销往欧洲;即便是海普瑞占领了欧洲份额的近40%,但并非达到"垄断";销往美国的"FDA等级"的产品的售价其实远低于销往欧洲的普通产品;海普瑞的主要"家当"其实只有2台冻干机和29台分离机,合计净值仅为1821.66万元…… 清楚了上述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何高盛只承诺一年持股期,而通常情况下是三年。再联想到高盛两年间总共只投入7000多万元,而在海普瑞股票首发时其所持股票折合市值近70亿元,这让人很容易明白,真正的最大赢家是谁。 8 史上最短命股王 李锂能成为首富,与其如他说感谢"伟大的时代",不如说感谢高盛来得那样实际。虽然并非只有高盛一家才有能力把海普瑞送上交易所,但是创造如此高的发行价,的确只有高盛一家。上市企业有上千家,首富只有一个。 其实,高盛是很了解海普瑞和李锂实力、价值和潜力的,不然他们不会只承诺持有股票一年,更谈不上是"与海普瑞共进退"的主儿。他大声疾呼"看好海普瑞高成长性和非凡盈利能力",无非是希望让其他机构能纷纷进入,哄抬价格。 奇高的首发价让机构们最终自食苦果,当他们大呼"看走眼"时根本来不及抽身退出。 海普瑞仅仅坚挺了两天。到了5月11日,开盘仅十余分钟,海普瑞股价即封于跌停,次日再度下挫险些触及跌停板,并跌破发行价。仅仅两日,中国首富李锂财富缩水百亿元,成了史上最为短命的"股王"。 尽管此后海普瑞的股价有所上涨,但总体在首发价周围持续震荡。不再有机构和散户会像最初的两天那样追捧这支新军,更不会有人期待这支股票会成为内地第一支"千元股票"。更多的人倾向于"看衰",还有人断言,在疲软的大势下,海普瑞"保百"是当务之急。 9 不懂财务的工作狂。 海普瑞和其他一般的民企不一样的是,李锂夫妇都不懂财务,说自己"见了数字就头疼"。他们放心地把财务部门交给职业财务经理去打理。 李锂一直信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二十年如一日,夫妇俩一个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一个专注于质量的监管,各司其职。即便是上市之后,李锂依然是每天准点出现在实验室里捣鼓,或者是在车间里转悠,如同二十年前一个样。 李锂习惯通过E-mail处理问题。坐到电脑前,要先深呼吸再打开邮件,你来我往,最后没有收到新邮件才结束工作。 "除了吃饭和睡觉,我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就在海普瑞上市路演时,有人问他有什么爱好,他如是回答。 李锂的确是个工作狂。但如此自述,多少有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 比如,他还是美食家--这或许缘于他在四川和重庆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五星级酒店还是路边大排档,他对美食的热爱是根深蒂固的。在路演时,李锂饱尝了酒店里价值不菲的自助餐,在机场休息室却突然闻到了炒米粉的味道,于是马上买了一份"暴殄",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 此外,他还很具有爱国情怀。比如带着家人去井冈山等"红色基地"旅游,比如爱唱"红歌"。他在KTV唱得最好的一首是《将进酒》,唱到兴奋处,他会把鞋子脱掉,在房间里一个人"慢舞"。这个时候你若推门进去,一定会大吃一惊,与心目中或平时在实验室见到的李锂判若两人。 10 首富爱猪 与刘永好、丁磊、郭广昌等"首富级"中国企业家纷纷当起猪倌或想当猪倌一脉相承的是,李锂这一新晋首富与猪的关系密切--拿2009年来说,海普瑞的产能为6.4万亿单位的肝素钠粗品,而根据海普瑞招股书所披露:"每生产1亿单位肝素粗品平均需消耗2500根生猪小肠"。 2007年上半年,我国尚有49家企业出口肝素及其盐。三年来,由于货源紧张,出口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多数企业出口量较小。因为牢牢掌握住了原材料市场,海普瑞一直以来处于该行业的国内第一。仅2009年,海普瑞就消耗掉了1.6亿根猪小肠,而这一年我国生猪出栏数量为6.4亿头。也就是说,全国四分之一生猪的小肠为海普瑞所用。 11 财由病生李锂能赚多少钞票,取决于有多少人患脑血管疾病。 肝素钠是由生物体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物质,在临床使用中受到青睐,广泛用于防治各种脑血管疾病,一直是最有效的抗凝血药物。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肝素钠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目前全球市场肝素钠制剂总销售额大致在50亿美元左右。 海普瑞是全球产销规模最大的肝素钠原料药生产企业,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的肝素钠几乎是其唯一产品,99%出口。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李锂自始至终站在中游,他的上游是生猪养殖、屠宰及肝素粗品提取行业,下游则是欧美肝素钠成品药企。 12 行业混乱 肝素钠行业很杂乱。据海普瑞的招股书,全国几百个供应商帮海普瑞提取粗品,然则最近几年,前五大供应商当中,多为自然人。 我费尽周折找到了其2008年的一家自然人供应商顾天友。顾的身份是河南息县天友肠衣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他告诉我,与其向要求财大气粗、要求苛刻的海普瑞供货,不如自己干,这是2009年他不再与海普瑞合作的原因。在"息县招商网"上,天友肠衣公司一则预计投资规模达8000万元的肝素钠生产项目正在招商。 13 首富没有安全感 李锂现在很没有安全感,他有一种"前遇狼后遇虎"的感觉。譬如2009年海普瑞最大的供应商是成都嘉盈公司。这是一家位于成都彭州市军乐镇的一家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吴永军。他同时兼任四川天然肠衣协会副会长。不过,就在2009年11月,李锂家族又在离嘉盈公司距离很近的彭漾阳镇与当地四川一家农业标杆企业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其用意是想牵制吴永军,以便在与这位最大供应商谈判时保持主动权。 与此同时,国内肝素钠和其他肝素盐的生产厂商也在积极调整肝素产品出口结构,一改多年来基本只出口售价不高的原料粗品的局面。他们越来越多地出口注射级肝素产品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由此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随着肝素国际市场需求大增、我国肝素出口方式逐步升级,预计今后几年海普瑞要保持如今的绝对领先并非易事。 李锂没有安全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下游客户也对他虎视眈眈。2009年海普瑞最大的客户是全球第四大医药集团的赛诺菲?安万特,它在2009年向海普瑞采购的肝素钠粗品价值15亿元,是上一年的20倍。李锂对此高兴的同时也有担忧,因为这家1982年就在中国建立办事处的医药巨头企业,最近几年加快了在中国的渗透步伐。与海普瑞在上游供应商所在地方就近建立自己的公司的尝试类似,海普瑞所到之处,赛诺菲也在陆续安营扎寨。 14 可能整合上游链条 如果不给李锂安全感,控制欲强的他,会采取非常手段。对于这一点,单宇并不讳言。 单宇告诉我,如果海普瑞的上游有"小动作",李锂就会另寻新欢,甚至自己搭台做上游。所谓的"小动作",就是像顾天友这种自己做起了中游,或是想找私募合作等。我不怀疑上市之后李锂的资金实力和魄力,不过他若真采取这种手段,互相挤兑的结果肯定是双输。亚当?斯密的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很有道理的。 15 前途未卜 对于一个对财务和资本运作都相当陌生的李锂来说,海普瑞会将他送上天堂还是派下地狱,好戏还在后头。试想一下,如果高盛在过了禁售期后,将所持海普瑞的股份转让给了赛诺菲,情形是否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赛诺菲和达能一样,都是法国巨头企业。作为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达能曾参股和收购了多家中国主要饮料生产、销售企业。如果赛诺菲将这种模式复制在中国,就成为了"医药行业的达能"。 16 FDA"过失"涉嫌欺诈? 海普瑞能以148元的高价进入中国A股,公司招股书中"国内唯一一家取得美国FDA认证的肝素原料药生产企业"是最大的卖点。但很快这个表述就被发现与实际不符。 FDA认证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为相关产品进入美国设置的壁垒。但一家获得FDA认证的药企告诉我:"FDA认证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高深,国内只要有一家企业取得了相关资质,其他同行的申请难度就会大大降低,独有性被打破是早晚的问题。"事实上至少有4家以上的企业已于去年就取得了此项资质,海普瑞的信息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有律师专门就此事做出表态,公司的这项表述不可能是过失,其主观目的是为了助推招股价。"这种纰漏严重点说,就是涉嫌欺诈。" 17 "百特事件"造就海普瑞神话 海普瑞在2009年出现了跳跃式的增长,主营收入由2008年的1.9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6亿元。正是因为这次暴涨,使得众多未擦亮眼睛的机构纷纷进入,以图能捡到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殊不知,海普瑞"神话"追根溯源是2008年爆发的"百特事件"。 2008年初,百特公司生产的标准肝素制剂在美国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而后全面退出大剂量标准肝素制剂市场。为了弥补市场缺口,美国FDA同意在公司供应肝素钠原料药的前提下批准APP公司生产全部规格的大剂量标准肝素制剂产品。"百特事件"发生后,海普瑞以"零缺陷"结果通过了美国FDA现场复查,并与APP公司签订了独家供货和独家采购,使海普瑞一跃成为美国大剂量标准肝素制剂唯一的原料药供应商。 值得说明的是,这一事件的幕后推手就是高盛。 18 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大泡泡 以2010年6月的平均股价计,2009年净利润8亿元的海普瑞,市值约560亿元,而上年净利润超过50亿元的地产龙头万科,市值也不过1300多亿元。虽然说前者的毛利率较高,最近3年平均水平为50%,但海普瑞的上市确实吹出了一个大泡泡。 很显然,如果海普瑞真有招股书和很多机构所吹捧的那样具有成长潜力的话,李锂的现金压力不应该大,也不一定要有很强的上市动力。据公告所示,海普瑞只是为了融到3.82亿元以扩大肝素钠的产能,结果李锂从股市圈到59.3亿。李锂不懂资本运作,对这些全然没有概念,他最觉得不可思议,也最发愁的是,原来想募集4亿元,怎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募集了近60亿元呢? 这一大泡泡功臣,除了高盛就当属券商中国建银投资证券公司(中投证券)。而中投证券也赚了个盆满钵满--仅支付给保荐人、承销商、会计师、律师的各项费用就达2.18亿元。募集费用相当于资金需求的57%。 19 发票问题受质疑 李锂还需要解释的一个质疑是,由于海普瑞的个人供应商不可能向海普瑞出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海普瑞出口退税所用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如何获得的呢? 2009年海普瑞的出口退税额高达8500万。被坊间称为"财务侦探"的夏草对此提出了质疑:"到底是农产品收购发票,还是供应商提供的专用发票,要作出说明。"夏草在2010年6月几次与一些各地市税务局的官员及专业人士培训、交流时,常拿海普瑞作为案例,而出口退税事宜成为最大焦点。我问询董秘步海华,他也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只是说:"行业内如夏草所说的欺诈事件发生过,且得到了严惩……海普瑞是行业龙头,不可能明知故犯。" 20 汇率成为常见风险 自2005年我国实施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单边上扬的趋势。我国肝素原料药生产企业的产品以出口为主,人民币不断升值给业内生产企业造成汇兑损失。另外,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内肝素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2007年汇率波动大时,曾给海普瑞带来320多万元的汇兑损失。 如今,人民币又处在了升值的压力阀上,汇率的波动对于海普瑞这样一个99%产品依靠出口的企业来说,又多了一个其他企业不经常遇到的麻烦。 结束了对海普瑞的采访,我又造访了九富投资顾问公司。这家海普瑞聘请的公关公司,因为海普瑞上市的高调和其后的广受质疑,三个月来一直超负荷。九富深圳公司的负责人田岩在和我交谈中,手机一直攥在手里,手机引出的耳塞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耳朵,长期处于"临战状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田岩有半个小时在通电话,应对媒体记者的提问。以至于我开玩笑说,除项目费外,李锂应该多给田岩发些补贴。 媒体关注海普瑞并非是坏事,偶有质疑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报道内容和分析数据明显错误的媒体文章也能使海普瑞停牌,或许这正是中国特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