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现代农业经济规模与水平显著提高_股票_证券_财经

南京市现代农业经济规模与水平显著提高

加入日期:2010-6-9 12:23:47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内涵是以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以科技进步为驱动力,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与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新型产业形式。本文通过对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寻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一、发展现状

  (一)农业经济规模与水平显著提高

  1、农业经济稳步增长。近年来,随着南京市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林牧渔从业人员逐年下降,2009年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比2005年下降27%;同样受到土地资源约束的影响,农村耕地逐年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发展态势,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比2005年下降14.8%。在此情况下,各郊县立足本地的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优质高效农业产品,南京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出规模与水平总体上依然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43.9%。

  2、农业经济结构趋向优化。近年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南京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种植业和渔业产出规模逐年递增,畜牧业发展趋势呈生产规模逐步收缩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蓄势推进的新格局。

  种植业方面,受到土地资源约束的影响,南京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区县在土地资源要素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按照因地制宜、坚持高效的发展思路,立足本地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高附加值作物,种植业生产效益和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512.8万亩,比2005年下降14.8%,但是2009年南京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为47.1:52.9,在省内13个城市中这一比例为最高,况且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年达到27%,这一比例在省内13个城市中也是最高的。2009年亩均种植业产值达2395元/亩,比2005年增长68.7%;其中蔬菜亩均产值是2005年的2.1倍。2009年蔬菜、花卉苗木、果品、茶叶等高附加值作物的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66.3%增加到2009年的74.3%,提高了8个百分点。

  畜牧业方面,积极实施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大力推进“鸡进林、鸭上架、猪出屋、牛入寓”的生态养殖模式,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生态化和规模化不断提高,并涌现一批现代化的养殖基地,目前溧水金大象5万只生猪规模养殖基地,高淳科环6万只发酵床养鸡基地,溧水石湫千万只规模优质家禽基地,浦口华卤百万只肉鸭高床饲养基地,六合东沟百万只肉鸽养殖基地等,已成为南京市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动力。

  渔业方面,积极发展高效设施渔业,不断优化水产品结构,渔业产出规模逐年递增,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出的比重逐年提高。2009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3%,比200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尤其是虾蟹类等特种水产品的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46%增加到2009年的54.1%,提高8.1个百分点。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比重为54.9%,比2005年下降0.1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比重次之为21.3%,比2005年提高2.4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比重为17.3%,比2005年下降4.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为5.1%,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比重最低为1.4%,比2005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09年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比为54.9:1.4:17.3:21.3:5.1。

  3、农业产出效率逐年提高。近年来,南京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呈逐年提高的发展态势,增幅持续超过10%。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22万元(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比2005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37万元,增长20%;2007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53万元,比2006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31万元,增长13.96%;2008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3.76万元,比2007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1.23万元,增长48.6%;2009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4.25万元,比2008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49万元,增长13%。

  (二)农业生产方式呈现新变化

  1、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机化装备和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南京市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为202.77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为56千瓦,比2005年提高9千瓦。机收水稻占可机收面积比重为93.4%,机收小麦占可机收面积比重为95%,农作物机收水平比2005年有所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有效灌溉面积为282.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78%,比2005年提高0.42个百分点。

  2、高效设施农业较快发展。截至2009年底,南京市高效农业(不含畜牧、水产)面积为111.5万亩,比2005年增长78.8%。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1%,比2005年提高了14.1个百分点,高效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7%。2009年高效渔业面积为27.8万亩,比2008年增长3.5%,高效渔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4.6%。高效农业中,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为32.29万亩,比2008年增长20.5%,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8.8%,比2008年又提高了2.1个百分点。南京市高效农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高效农业逐步向设施高档化、产品高档化、效益高端化转变。在设施方面,2009年末南京市高档日光与智能温室面积比上年增长1倍;钢架大棚面积比上年增长24.95%。在产业方面,花卉园艺、茶叶、有机蔬菜等既是南京市设施农业基地快速发展的品种,也是亩效益万元以上的主打品种。在亩效益方面,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较快增长,2009年新增亩效益5000元—10000元的面积比上年增长20%以上,新增亩效益万元以上的面积比上年增长1倍多。

  (2)高效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目前浦口区的林大都市农业园、雨发生态园;六合区的龙池现代农业园;江宁区的谷里设施蔬菜基地、汤山上峰千亩设施果蔬基地等一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江宁区形成以谷里、禄口、汤山为核心的设施农业板块,目前谷里设施蔬菜面积达0.63万亩,其中钢架大棚比重达到60%,汤山建成连片面积0.12万亩的设施草莓、花卉、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高淳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0.34万亩,其中九龙、花庙、三陇、桥头等8个行政村均形成了200亩以上的种植规模;河蟹养殖面积达22.7万亩,占水面养殖面积的76%,位居全省前列。溧水县黑莓栽培面积达3.9万亩,产品内销20余个省、市、自治区,外销欧美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栖霞区八卦洲芦蒿种植面积达3.4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栽培野菜生产基地,产品销往上海、武汉、合肥、杭州、蚌埠、长沙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浦口区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目前花卉苗木面积为13.2万亩。六合区大力实施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达47.8万亩。

  (三)农业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1、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提高,多元化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南京市坚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农民”等联结形式,保订单、保收购,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力量。截至2009年底,南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5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28家、市级龙头企业50家。2009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1.59亿元、利税35.1亿元、利润2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5%和18%。龙头企业直接辐射带动省内外农户179万户,比上年增加15万户,其中本市农户50万户、低收入纯农户约8200户。南京市2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共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83万亩(含复种),畜禽养殖1700万头(羽)、水面47万亩,基地农户户均收入1324元左右。目前南京市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肉食品、奶业、粮油、蔬菜、水产、纺织等产业体系,以江宁奶业、浦口苗木、六合富硒米、溧水黑莓、高淳水产、栖霞芦蒿等为特色的区域化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截至2009年底,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累计达到1198个,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159个,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2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09个。

  2、农业标准化建设加速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南京市以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为重点,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截至2009年底,已组织制定各类农业地方标准170项,其中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8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32项;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1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3个,市级37个。通过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实施和产业化带动,优势农产品产量和特色产品持续增加。截至2009年底,累计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89.01万亩,认定的各类优质安全农产品数量达520个,其中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287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153个,通过COFCC认证的有机食品产地产品个数80个。农业品牌战略深入推进,截至2009年底,南京市共拥有国家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9个,市级名牌农产品87个。

  二、制约因素

  (一)农业生产要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

  1、农业土地资源紧缺且逐年减少,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生产经营规模细碎化的制约。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土地资源紧缺且呈逐年减少的发展态势。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制度,致使现代农业发展依然面临着生产经营规模细碎化的问题。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从南京市农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渔业养殖面积)经营规模来看,村级地区、农户以及农地的分布呈“∩”状,从村级地区分布来看,大多数村级地区的户均经营规模都集中在3—5亩和5—10亩的经营规模上。从农户的分布来看,集中度最高的是3—5亩的经营规模,其次是5—10亩和1—3亩,而经营规模特小(不足1亩)的农户所占的比重约为18.3%,该比例超过了经营规模特大(超过10亩)的农户比重。而农地的分布则有46.6%集中在5—10亩,其次是3—5亩的规模(见表2)。农户的这种农地经营规模若按照人均经营面积计算,南京市人均经营农地水平则更低,人均经营用地1亩以下的占绝大比重。再与省内城市比较来看,目前南京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34.15%,位列省内城市的第6位。可见,南京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偏低。

  2、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人才缺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造成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者素质低、劳动年龄偏大和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南京市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比外出从业人员低1.3年,其中未上学占3.6%,小学占39%,初中占47.7%,高中占8.9%,大专及以上占0.8%。而美国高中以上(包括大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占90%,50岁以下的农民中有50%具有大学或大专文化水平。2006年末南京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0.42万人,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20名左右的农技人员,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现有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层次偏低,农村初级农技人员0.3万人,占71.43%,中级农技人员0.1万人,占23.81%,高级农技人员仅占4.76%。目前南京市农技推广人员虽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但专业知识功底不深,农技储备能力不足,研究型人才更加缺乏。

  3、农业科技贡献率偏低,科技推动力不强。作为农业发展的内生影响要素,农业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C-D生产函数定量分析南京市农业各生产要素(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土地面积和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南京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左右,但仍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差2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随着南京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劳动力和耕地面积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都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目前南京市农业对物质投入的依靠太重,仍然带有浓厚的粗放式发展的色彩,农业科技要素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农业结构调整还需要向深层次进一步迈进

  1、农作物种植结构依然存在调整的空间。南京市从1997年开始经过近12年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从68.8:31.2,调整到2009年的47.1:52.9,在全省各市中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最高。在经济作物中的蔬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在全省也是最高的,为27.0%。虽然南京市与省内城市比较,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最高,但是与部分副省城市相比,南京市只处于中等水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高于南京市的城市有:广州市为65.1%、武汉市为57.7%。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中,蔬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高于南京市的城市有:广州市为53.3%,武汉市为29.0%。再看种植业的亩均产值:2009年南京市为2395元/亩,与部分副省城市相比,高于南京市的城市有广州市3940元/亩、大连市2651元/亩、杭州市2520元/亩;与省内13个市相比位列第3位,高于南京市的城市有无锡市2635元/亩和常州市2500元/亩,而无锡市和常州市的耕地面积分别只占南京市的57.6%和73%。近年来,虽然南京市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有关副省城市和省内城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说明南京市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

  2、高效设施农业比重依然偏低。近年来,尽管南京市高效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省内城市比较,依然存在差距。目前南京市高效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7%,位列省内城市第7位,分别比徐州市、无锡市、南通市、盐城市、苏州市、常州市低16.4、12.5、10.3、6.2、1.17和1.16个百分点;高效渔业增加值比重为54.6%,位列省内城市第2位,比泰州市低4.8个百分点。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位列省内城市第6位,分别比徐州市、无锡市、南通市、盐城市、苏州市低16.3、12.5、9.93、6.31、0.68个百分点。高效农业中,2008年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位列省内城市第7位,分别比徐州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淮安市、无锡市、南通市低3.08、1.45、0.3、0.27、0.23、0.15个百分点。

  (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

  南京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的兼业农户为主,实行一家一户家庭经营,这种单一市场主体的一体化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的垂直一体化经营和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尽管南京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较快,但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农业组织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不强,不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长期困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矛盾在金融危机中变得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融资难和出口难,农业龙头企业在对接扩内需项目、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弱势明显,农副产品出口与销售收入增长相脱节的势头预计短期内难以彻底好转。与省内13个省辖市比较看,南京市农业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方面,2008年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仅位列第9位,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位列第5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2008年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个数和产地面积均位列第10位;绿色食品个数位列第3位,种植规模仅位列第7位;有机食品个数位列第5位,基地面积位列第3位。

  (四)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南京市农技推广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原有的诸如人员待遇、专业结构等一些老的问题,特别在运行机制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农业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资本投入大,但目前南京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然存在融资难的现象。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资金需求不相称。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1、在现有土地经营政策条件下,以增加农户收入为目标,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动南京市农业生产朝着土地节约型的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南京市特色的资本劳动技术高投入而土地节约的效率生产模式。具体措施上,一是加大高效设施农业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效设施农业的投入,对新发展的设施大棚、各类温室、设施养殖、新建养殖小区和设施水产等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农业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二是注重产业支撑,优化生产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区县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色,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设施园艺、设施畜禽规模化养殖、设施渔业和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努力形成具有南京都市农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产业群。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特色+规模+优势”为取向,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基地建设。四是积极发展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促进家庭农场的建立和发展,继续推行一村一品、一区一品的区域生产专业化政策,在不改变土地资源为家庭所占的方式下,连片生产,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以获取规模生产的效益。

  2、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确定适度的农户经营规模,对经营规模过小的农户进行调整,以促进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提高。随着南京市农户兼业比重提高,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承包农地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基础。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南京市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纯农户占20.5%、农业兼业户占1.2%,也就是说,只有21.7%的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其余农村家庭均以非农收入为主,这为南京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措施上,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制度和承包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同时,要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长期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对流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

  3、加强农业劳动力素质教育,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率。具体措施上,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与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专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应逐步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下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三是深入实施农技人才培训,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设置,保证人才资源储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以科技为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的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不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或增加农药和化肥投入,而科技进步才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具体措施上,一是要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目标,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二是要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同时注重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三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载体示范作用,强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结合。四是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土地规模经营,以合适的载体引导和吸纳大中专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产业化经营组织,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具体措施上,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强龙带动”工程,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完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把农户联合起来,做强产业。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供销社、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机制,增强自南京服务和自南京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一体化生产与经营的战略联盟。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合作,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十合作社”、“龙头企业十合作社十农户”等形式的经营联盟,促进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实现优势互补、产销对接,形成带动规范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组织机制。四是建立现代农业营销组织,积极推进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发展。五是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

  (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食品安全己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树立安全食品品牌,全面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品牌农业和标准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具体措施上,要围绕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需要,制订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综合标准,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进程,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五)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具体措施上,一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完善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载体,以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投融资的难题。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以鼓励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投资现代设施农业。三是建立多层次网状分布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畅通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对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品进入超市大卖场和农产品出口提供专项补贴。四是完善以公益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对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投入,确保组织正常运转和功能发挥,切实将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建设成农业成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现代设施农业的主体。

  上一条: 下一条:广州:继续加大惠农政策 促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346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