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控建立中资背景的全方位资产管理平台(图)_股票_证券_财经

光控建立中资背景的全方位资产管理平台(图)

加入日期:2010-6-9 7:21:04


  证券时报记者 孙 媛

  自三年前,光大控股开始进入艰难的转型期。其行政总裁陈爽提出“3+2大资产管理”,目前“3”已成熟,但“2”仍需努力。将光大控股放进国际化竞争格局中,它又表现如何?未来将何去何从?对此,作为掌舵人的陈爽自有心得。

  证券时报:与其他 金融机构相比,光控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可以直接投资A股,光控在境内外投资方面是怎样平衡的?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光控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情况?

  陈爽:我们的“大资产管理”概念仍在坚定不移地走,实际上推进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快。目前希望境内的两块资产(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盈利能占到50%,这是对我们资产管理和直投业务盈利的一种平衡。去年,国内业务盈利强劲,我们退出的就少一些,今年的情况更适合在退出方面贡献盈利。

  目前,我们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较快,大的门类丰富而清晰,主要包括三大类:VC、PE和产业投资类。应该说,我们的一级市场投资已经成型了,现在希望把二级市场的长期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做起来。我们现有的对冲基金过小,水平有待提高。最近我也见了很多“华尔街人”协会的优秀基金经理,了解到很多优秀的华人银行家很想回国。这其实可能是我们的一次人才选秀。另外我们也在建立长期共同基金和专户理财,不排除通过并购或者合作的方式,目前已经在接触一些目标,上半年希望有一个眉目。

  总的来说,我们是要建立中资背景的海内外全方位资产管理平台,可以投外币,可以投人民币;可以投国内,可以投海外。目前中资机构中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境外资产管理平台。这既是我们的任务,又是符合国家战略的举措。

  证券时报:光控在直投和资管方面有哪些优势?

  陈爽:光控特有的优势在于,这几年PE/VC方面,做得比较早,成绩也比较好。别人不知PE是什么的时候,我们着手做了;别人还在做Pre-IPO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产业投资了。市场上的机会越来越少,光控在这方面却占领了先机。

  光控净资产规模现在是200多亿,这方面没有一个中资投行能比肩。此外,除了规模的优势,我们两地投资的平台已经成熟,今年信托公司如果收购完成,我们就有三个QDII牌,这样两面打通的时机很快就会到来。我们在二级市场投资方面的探讨走了很多曲折的道路,对这方面的认识也是宝贵的经验。

  证券时报:目前旗下管理资产规模有多少?自有资金和募集资金比例怎样?各自投向了哪些领域?

  陈爽: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派发的股息的确保证了我们自有资金的充裕。目前我们管理的资产有100亿港元,其中30亿是自有资金。我们的基金管理是严格按照独立决策程序和内部控制进行的,跟投也很审慎。我们做得更多的是投资和融资相结合的项目,这是单独的基金做不了的。举个例子,五丰米业在第二轮募集的价格是我们投的三倍,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失败的项目。

  未来看,杠杆融资在银根收紧后还是有很多机会。我们一直偏向做利息相对高、期限相对短、风险相对低的项目。这个很好解释,股票在没到解禁期时,只能托管而不能抵押,客户托管在我们这里的股票市值收益要比融资金额所得高出很多,因此我们的风险小得多,所以这部分我们投入的比较多。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增加自身负债比率,将杠杆融资做得更大。我们自有资金的风险控制也很严格,适当的时候要平仓。

  证券时报:光控把更多精力集中到香港业务的同时,内地银行和证券业务在光控中的角色正在淡化,有听闻今年8月,光控即将旗下投行和经纪业务另立门户,请问这是否属实?

  陈爽:另立门户还不是很确切,我们跟光大证券的合作一直都有,我希望在经纪业务方面能更多借助光大证券在国内的资源,实现整合和共享。目前,我们海内外资产直接互换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国内对于套汇的监管要求使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平台投,并且收益只能打到自己账户上。但目前我们跟光大银行也在研究swap(互换)产品,他们在内地发人民币计价的产品,我们做一个外汇的挂钩产品,相信这样的产品很快会出来。

  证券时报:光大集团似乎在业务版图上应该考虑在香港并购一家银行,实现境内外的资源交换。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陈爽:我们银行这一部分还是以光大银行为主体,在香港设立分支的问题上,集团有“一盘棋”的问题。光大银行没有走出来,部分是前几年不良资产的困扰所致,而我们也错过了港基银行的收购机会。但是从集团的角度看,光大银行走出来是必然的事。

  证券时报:中资金融机构目前整体在香港表现可圈可点。就这一群体而言,将来会是怎样的市场景象?在哪些方面有可能面临挑战?需要怎样加以规避?

  陈爽:中资金融机构这两年的快速发展更多地依仗国内,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因此赚到了更多的钱,聘请了更好的人,实现了良性循环。我们担心的是国内经济的波动对中资机构的影响。切掉了国内的资源,我们的局限性马上就能体现出来,这是所有中资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自己要看到不足,认清盈利能力是不是真的表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而销售系统和金融创新等方面,是要靠时间逐步积累的,目前我们还差得很远,未来还是要虚心学习,要跟国际交流,要全球化地挣钱。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