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新股发行改革1周年 散户中签,从万幸到不幸
新股发行改革1周年:给我一个继续打新的理由
保险商首次关闭 打新投连账户
打新遭遇破发窘境 IPO三高未回归理性
证监会重新启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第二阶段工作
进一步改革新股发行制度 抑制三高现象
新股上市潜规则暗战
新股发行改革1周年 散户中签,从万幸到不幸
去年6月10日,证监会公布了IPO新规,并自6月11日起正式施行。从桂林三金开始,新规执行至本周,恰好刚满一年。这一年里,在新的发行制度下,共有256只新股完成了IPO并顺利挂牌;此外包括暂缓上市的新大新材在内,还有13只新股已完成发行正等待上市。这次IPO制度改革最大的变化是:新股定价淡化行政指导,进一步市场化;网上申购时,单个账户申购上限大幅降低,大大削弱了大资金申购新股的优势,提高散户的中签率;机构只能在网上和网下申购中选择其一,并且包括机构在内,单个投资者只能使用一个账户申购新股。
这一年,新股定价的市场化从以往严守30倍上限的极端,走到了坐地起价的另一个极端,随着破发现象的普及,散户中签已从幸运变为不幸,机构参与网下打新也频频被套。倒是那些发行新股的公司圈着大量的超募资金,闲得无事可做。
高价发行
市盈率走向市梦率
在去年6月IPO重启之前,新股发行有一条军规--发行市盈率绝不超过30倍,不少质地优良的公司只能止步于29.99倍。这使得新股们上市后普遍获得不俗涨幅,打新成为股市里唯一旱涝保收的绝招。新规下发行的第一批新股桂林三金(002275)等,市盈率依然很少超过40倍;三个月后,随着创业板第一批新股开始发行,发行市盈率普遍攀升到50倍-60倍之间。
这还不算完,首批28只创业板新股的爆炒,更壮了网下询价机构的胆,从去年12月上市的28只新股看,发行市盈率超过60倍的就有14家,占50%。其中,金龙机电创出126.67倍发行市盈率的历史最高纪录,阳普医疗也高达108.7倍。自此之后,超过100倍的发行市盈率也从最初的惊世骇俗变得稀松平常,新宙邦、世纪鼎利、合康变频、三维丝、东方财富都报出了逾百倍的高价。与发行市盈率一起升高的是发行价格,仅今年1-5月,发行价超过50元的个股就有17只,最高的海普瑞创出148元的历史天价。
目前,沪深3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水平不足20倍;深市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33.8倍,其中主板28.06倍,中小板43.35倍,创业板65.94倍。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二级市场估值的倒挂。
剩得太多
大量超募资金闲置睡觉
据统计,截至目前,新股重新开闸以来已完成IPO上市以及完成IPO等待挂牌的269家公司,通过IPO募集到的资金合计约3995亿元,超募整整2000亿元左右。
那超募的2000多亿元,绝大部分依然闲在那儿。证监会及交易所对超募资金的投向监管较严,而中小板及创业板公司本身规模较小,IPO前资产规模只有两三亿的公司,一下子变成十二三亿资产,虽然账面上一口吃成个胖子了,但盈利能力却不一定能同比增加。现在市场上不缺钱,缺的是好项目,否则这些新上市公司又如何能募到这么多的钱。因此大量的超募资金提不出什么具体的好项目,又不能用于非主业,这使不少公司打擦边球,以改善办公环境、建设总部、建设研发基地之名,爆发了买楼、买地的冲动。这引来了很大争议,因为很难分清这种行为究竟是发展所必需的,还是一夜暴富后用募集资金改善生活的体现。更多的公司为避免受到为花钱而花钱的质疑,除了归还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这两个不痛不痒的出路外,让闲置的大量超募资金躺在银行吃利息就成了必然。
跌得太猛
破发使散户钱包缩水
二级市场股价与指数下跌,而一级市场不管不顾,网下询价机构从去年下半年的审慎报价,逐渐发展到了目前的市梦率式报价,一二级市场估值的倒挂导致破发现象的普遍。破发从大盘股中国中冶、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开始,蔓延到了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上,并且主要集中在今年。
截至上周末,今年上市的新股共157家,但曾经或仍然破发的个股达到80家,占比达到51%,其中今年1月、4月和5月上市的新股破发的比例最大。1月上市的新股中有21家惨遭破发,而4月和5月也分别达到了16家和19家。最近两个月里,经常出现4只新股同日上市,2只小涨2只破发的局面,散户网上申购的中签率虽然有所提高,但风险却大幅上升,很多新股上市后始终运行在发行价下方,中签散户连个解套的机会都没有。
除了机构在询价时报高价留下的恶果,部分新股上市前后的业绩变脸也是导致散户钱包缩水的重要原因。截至上周五,约有44只IPO重启后上市的新股一季报业绩同比下滑,甚至爆出亏损。而其IPO时采用的2009年业绩,往往是这些公司成立以来最好的一年,并且比2008年激增数倍,今年一季报却又极为令人失望,露出明显的包装痕迹。
富得太快
造富神话升级直晋首富
去年10月30日,创业板推出的第一天,仅28只新股就批量制造了117位持股市值过亿元的富翁。创业板首日收盘后,乐普医疗(300003)的实际控制人蒲忠杰夫妇的持股市值就接近58亿元,也算是当时的一条热门新闻。而截至上周五,爱尔眼科的创始人陈邦的持股市值也飙升到了58亿元,已经略高于蒲忠杰夫妇。
随着此后创业板爆炒高送转题材,以及新股定价越来越高,造富神话不断升级,创业板公司股本规模较小,在造富上已是小巫见大巫。中小板里名不见经传的海普瑞,竟然以148元的天价发行,而且总股本达到4亿股,是大部分创业板新股的十倍,其股东们的财富飙升更惊人。海普瑞实际控制人李锂,凭着从猪小肠里提炼出的肝素钠一下子从默默无闻成为焦点人物。海普瑞上市第一天,李锂的持股市值就超过了500亿元,直接超过了比亚迪的王传福,新首富横空出世。既然顶着第一天价新股和首富的光环,难免要被人摆在放大镜下,在一片质疑声中,海普瑞在上市第四天即告破发。虽然首富可能做不成了,但李锂与王传福的身价差距并不大,神话还是神话。 (上海青年报 丁艳芳)
新股发行改革1周年:给我一个继续打新的理由
主持人的话
本期主持人:沈韬
一夜暴富的神话有很多种版本,通过不同途径、在不同行业实现财富的爆发性积聚,这些过程都能成就一部极其坎坷、极其曲折的传奇小说。但自从中国内地有了资本市场以后,这里就成了凭借一己之力快速发家致富的最神奇的暴发户加工厂。
1992年元旦过后开始推出的股票认购证,让很多不知道这是派什么用场的人莫名其妙一夜身家翻番。就这么张硬纸片,换来的股票一上市竟能上涨数百倍!自此以后,不管懂不懂股票,无数人开始迷上了打新这个行当。
十多年A股市场的发展历经起伏,牛熊交替,但热衷一级市场打新的人依然我心依旧。然而,在新股发行新政实施满周年的今天,曾几何时,毫无风险、只赚不赔的新股,在毫无节制的新股发行以及所带来的一波波破发潮的侵蚀下,亦开始褪去了它昔日诱人的神话光环。而今,那些颇为受伤的打新族们有的已黯然离场,有的则坚守等待黎明。打新的故事里,还会不会再出现当年的传说?新股,给我一个爱你的理由。
【无悔打新族 秦先生】
只要会挑新股永远都有机会
最近新股频频破发,于是有人说现在打新股没戏唱了。我不这么认为,就如同股市永远有机会一样,新股也永远有机会。
我打新股十几年了,其实打新股也是有波段的。例如去年10月底创业板刚出来的时候,买任何新股都能赚钱,可以算一个波峰;但这一波行情过去了,现在破发频现,可以算做是一个谷底。不过我相信,波底过去之后,一切又会慢慢好起来。
当然,打新股也不能乱打,打新股前一定要做功课。以前选择不同的股票,是考虑赚多赚少的差别;而现在选择不同的股票,则可能是赚钱与赔钱的差别。
其实,无论是在波峰还是谷底,选择新股还是有些规律可循的,或者叫做打新秘籍。首先要选行业,最好是新兴行业,有想象力的行业,而不要选择传统行业。例如医药股,可以关注企业是否具有无法复制的专利技术等核心竞争力;又例如机器人(49.100,0.92,1.91%),一听就是很有想象空间的行业。其次要选名字,最好是股票的名字听起来就比较舒服,像多氟多(53.99,1.95,3.75%)、英威腾(90.64,0.39,0.43%)这样的名字,感觉就有个好彩头。此外,打新股的时间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
总之,市场永远是对的,而机会也是永远存在的--无论对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而言,都是如此。
青年报 记者 吴华 整理
【曲线参与族 魏先生】
怀念曾经的打新理财产品
我直到现在还记得打新股理财产品在2007年时销售火爆的景象,风头几乎盖过了其他所有银行理财产品,而且众多普通投资者对购买打新股理财产品趋之若鹜。在那个时候,单家银行靠打新股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动辄达到数十亿的规模,在一级市场上绝对属于巨无霸。
最关键的一点是,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在刚推出时确实是高,尤其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是一般的高。我记得自己在一家股份制银行买的第一个打新股理财产品,仅仅过了半年就有约14%的年化收益率,这对我们小散来说是相当可观的无风险收益。银行相当于盟主,把各路小散的资金聚集起来产生聚沙成塔的效果,从而在一级市场上力压其他各路机构,可以说对新股都是每打必中。
但是从去年6月开始,绝大多数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很快从市场上消失,投资者即使想买也往往买不到,因为银行干脆停止销售并且解散原来成立的打新股理财产品。我咨询银行得到的答复是,IPO新规实在让打新股理财产品没法再做下去了,因为只能在网上申购和网下申购两种方式中选择其一。网上申购数量不能超过总量的千分之一,这样就无法发挥打新股理财产品的资金优势;而网下申购数量又有3个月的锁定期,可能会遭遇新股破发的情况。
现在我只能拿自己的一点小钱友情参与新股申购,中签率太低所以收益远远不能与当初的打新股理财产品相提并论,因此特别怀念那时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套用武侠小说的话来说,就是新股申购的江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江湖了。
青年报 记者 徐可奇 整理
【对破发股情有独钟的徐先生】
捡小盘破发股买赢面很大
看着现在一堆惨遭破发的新股,虽然是发行价太高惹的祸,但福、祸这两件事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互相转换的。
做了这么多年的股票,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大盘股破发,那就不知道多少年以后才能解套了;小盘股破发,只要逢到一个牛市,总还不至于赔钱。之所以有这个差别,就是因为小盘股可以不停地送股、转增股本,每次除权就会摊低股价;业绩再不济,就算变成个ST,只要行情不再像2008年那样的熊,股价还能有个三四元钱。复权一算,股价倒也不低了。
所以,我喜欢专捡破发的小盘股买,中长线看赢面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接下来至少两三年股市不会特别熊,否则那日子就太难熬了,要当心熊市还没熬过,手里的股票倒退市了。
那就要避开现在最热的那些概念了,别看现在炒得热,什么新能源呀、物联网呀,沾上了这些概念,发行市盈率都高得离谱,就算破发还是不便宜;而且搞研究不是有钱就行的,就算IPO圈到十几亿,还是可能研发失败的,三年亏损的话,搞不好就要退市。
所以,我宁可选择一些成长性没这么惊人,行业相对稳定一些的。现在市场不热衷这些,本来发行价就估得不算离谱,又遭遇破发,水分就挤掉一些了。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看,他们也不愿意自己变成老破发,所以只要盘子小、不亏损,势必是要想办法的。送转股就是又受市场欢迎、又能不花一分钱走出破发困境的方法,真的叫双赢。这时,我们散户就可以从这里面找一些机会了。
青年报 丁艳芳 整理
【借基偷懒族林先生】
基金打新杯具连连
我是个谨慎的人,过去一向是不沾股的,但去年新股发行重启后,我听说打新股是没风险的投资,虽然中签几率较低,可一旦中了签收益还是较为可观的。于是,我就去证券营业部开了户。
我一般是采用全仓杀入的策略,由于对股市一知半解,所以每只新股上市之前,我都要查不少资料。一旦中到了新股,我就会在其上市交易的首日,找机会抛掉。
我的运气还行,这样操作了两个多月,中过几只新股,也赚了些钱。但是我觉得这个流程比较麻烦,不太适合我。首先,我得查资料,很多时候一周连发好几个新股,我看那些公司资料都来不及了,还要根据一堆指标,安排打新次序,譬如先打哪个后打哪个,或是选择哪个放弃哪个;其次,中了个新股吧,还得找个好价钱卖了,股票交易时间都是上班时间,我要是老拿着个手机看股票价格,让领导看到了也不太好。
思量之下,我想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让基金经理替我打新。我特意选了一只具有打新功能的债券基金,一来债券基金比较稳健,二来还可以分享打新收益。虽然基金的申购费比股票高了些,不过我看在省心的分上,也就认了。
但是,没想到这才是杯具的开始。
照说对于打新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活儿,基金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但是我持有的这只基金先是遭遇乌龙门,因未及时足额缴纳申购款无功而返,后又陷入破发门,被破发新股套牢!
看着基金经理这样的专业投资者竟然一次次滑铁卢,把打新股这件事搞得杯具连连,我就纳闷了,打新真有这么难吗?
青年报 记者 王琛琛 整理(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