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金:三底尚未叠加 反转仍需时日
政策底有望松动?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考察时提出应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中国的退出政策是否会做出前紧后松的调整?政策调控最猛烈的时期是否已经过去?
陶冬:我认为现在政策调控可能会进入暂停期,但还不能说调控最猛烈的时期已经过去。第一,欧洲局势很不明朗,出现新的金融风暴的可能性也不小,目前还无法估量这会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中国政府在政策上需要有一定的回转余地。第二,前段时间一口气推出了许多政策,这些政策对经济产生的效果,尤其是对房地产市场会否出现明显的叠加效应,还有待观察。
预计接下来新的紧缩政策可能不多了,但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没有解决,房价过高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治,通货膨胀还有升温的隐忧,在此情况下,政策上可能会选择停一停、看一看,以不变应万变。
刘建伟:我基本同意政策前紧后松的判断。从外围市场来看,欧洲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包括英国、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现在都还没有解决,这使全球经济恢复的步调比大家预想的有所放缓,在此情况下,国内应该考虑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下一步的调整步调应该会偏松一些。巴菲特、索罗斯等都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五十年一遇的,五十年一遇的危机不可能短短十五个月就终结。
杜长江:我认为今年政策还是偏紧的,但要补充的是,市场已经预期到了政策有由紧转松的趋势,前几天股市的大幅反弹也是因为有这个预期。现在来看,市场又出现了下一个担心,就是未来松的空间会比较有限。从财政政策来看,再推出像2008年那样的四万亿投资刺激政策的可能性比较小。从货币政策来看,现在流动性已经非常充裕,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也不是太大。再看房地产政策,未来应该不会再紧了,因为即使在现有的房地产政策下,房地产销售也会萎缩两个月以上。虽然投资者对房地产行业的前景还是比较悲观,但房地产行业的情况应该不会变得更坏了。因此,我认为政策调控最猛烈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2300点市场底?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一个月,大盘最多下跌超过700点,如此快速猛烈的下跌是否已经砸出今年的底部?
刘建伟:未来市场出现继续向下调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尤其是最近一两个月,成交量下降比较大,外围市场或者国内的恐慌情绪使市场阶段性出现较大跌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我们认为整个经济持续企稳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今年下半年,行业之间的分化会比较大,很多行业(如房地产)可能业绩受到影响比较大,但同时,也有很多行业会有比较好的成长预期。
杜长江:我认为市场还会下跌到2300点左右,现在还处于下跌的中途。
从业绩的角度来看,市场还没有完全反映悲观的预期,我们预测未来一年左右上市公司业绩会下降30%左右。第一,房地产销售出现了明显的萎缩,萎缩达四成以上,市场普遍预测房价要下降15%以上,我们认为房地产公司的业绩会下降30%以上。第二,预计油价和煤价也会出现下降。现在油价已经从87美元下跌到60多美元了,煤价也会随之出现大幅下降,煤炭、原油占上市公司的利润比例能达到25%左右,我们认为煤价有15%以上的下跌空间,利润会下降20%-30%。第三,目前铁矿石价格非常高,而且钢价又跌得非常狠,预计今年三季度钢铁行业是亏损的。
综合来看,预计上市公司利润会下降30%左右,目前股票价格的调整还不是很充分,市场应该会下跌到2300点左右。
中国证券报记者:去年8月份我们经历过一波与本轮调整级别相当的下跌,随后市场震荡反弹,幅度超过27%,这次急跌后,市场是反弹还是反转?会否复制去年的反弹情况?
刘建伟:我认为阶段性的反弹行情在下半年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我们认为下半年行业之间市场表现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周期性行业可能受政策调控的敏感度更高一些,个别行业的压力会更大,而科技、医药类等防守性比较好的股票,可能会有超出市场预期的表现。短期引领反弹的品种,我觉得可能会是一些比较超跌的品种,如地产、工程机械等。
杜长江:我们觉得市场在下探2300点之后出现的反弹,高度还是有可能看到3000点的,反弹先锋是地产板块。如果地产股不涨,A股的上涨幅度是非常有限的,近期的小幅反弹也是地产股领衔的。按一般的规律,刚性需求在政策出台三个月之后就会逐渐出现购买行为,所以我们预测再过两个月,地产价格出现明显下降之后,房地产成交量会逐渐放松,对地产板块会重新估值。地产股如果反弹了,整个市场的情况也就会好起来。
破净并非价值底
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股指的快速下跌,部分股票股价跌破净资产,而每股净资产代表的是股票的含金量。破净个股是否已现价值底?能否成为买入的理由?
刘建伟:每股净资产只是衡量股票估值的众多指标之一,而且这个指标因行业的不同、产业的不同、公司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比如说,周期性比较强的钢铁股在大周期性底部有时会跌破净资产,这并不能构成买入的理由,但如果说银行股跌到了净资产附近,那可能就是一个买入的机会。
杜长江:钢铁股最佳的买入时机是在钢材价格和铁矿石价格跌下来之后,回顾2006年和2009年年初的情况,钢铁股都是大幅上涨的。现在铁矿石价格涨了一倍以上,压力是非常明显的,只有当铁矿石价格下来之后,钢铁行业的利润才会恢复,所以说,现在钢铁股的投资机会还远远没有到来。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周期产业的阶段性和新兴产业的持续性?
陶冬:周期性产业和新兴产业,它们在规模和发展周期上根本就不是同一层次和同一层面上的比较,像房地产、钢铁这样的原材料产业,对国计民生的支持作用是非常强劲的,它们虽然有周期,但它们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要远大于所有我们现在可以看得到的其他行业。新兴产业从长期来看,会对经济转型带来一定影响,并且也可以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新的竞争实力,但这都是后话。新兴产业实际上目前是依靠政府的支持使得它有比较强的发展,还不足以真正替代传统产业(如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周期来说,短期它们的影响相对于房地产、金融业而言,要小得多。
从年初的3295点到年内低点2481点,五个月A股下跌超过800点,最近一个月尤为猛烈。加速下跌后,政策底、市场底、价值底是否已经悄然出现?三底叠加能否迎来反转之机?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投资经理刘建伟和招商证券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杜长江做客《财经对话》,共同讨论焦点问题。
皮海洲:对山煤国际仅有关注是不够的
6月1日,创业板指数正式推出。而在当天交易的最后1分钟,山煤国际上演了惊天巨变--尾市最后一分钟,山煤国际突然被两笔大买单拉至涨停板,瞬间涨幅高达13.7%。有业内人士称,这是明显的股价操作行为。
这起涉嫌股价操纵案发生后,很快就受到了市场的关注。6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在头版以《山煤国际1分钟狂涨13%两营业部疑操纵股价》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我们姑且不论这最后一分钟的交易是否属于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的行为;或是否属于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仅以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而论,这样的交易就应该是《证券法》第77条所描述的集中资金优势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的违法行为。
而根据2007年证监会发布的《市场操纵认定办法》,买卖相关证券的数量,达到该证券当期交易量的20%,即可认定为是连续交易操纵。山煤国际6月1日以涨停价成交的总数为12887手,这两笔大单的成交量占当天该股总成交量的40.79%;成交金额达3079万元,占当天该股成交总额的44.12%。因此,山煤国际最后一分钟的交易应该属于股价操纵。
不仅如此,山煤国际涉嫌股价操纵案还是明显的顶风作案行为。就在5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刚刚联合发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对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操纵证券、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案等86种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出了规定,证券操纵行为明显属于打击的目标之一。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山煤国际股价操纵行为赤裸裸地上演了,这是对该《立案标准》的一种藐视,是对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的一种藐视。因此,对于这样的行为,应予以坚决、严厉的打击。
令人遗憾的是,根据《每日经济新闻》6月3日的报道,对于山煤国际这起涉嫌股价操纵的恶劣案例,作为主管部门之一的上证所却只是采取了密切关注的态度。这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也不是打击股价操纵行为应有的做法。密切关注只是旁观者的态度,而在山煤国际操纵案上,上证所不是旁观者,而是一个主管者、监管者。在涉嫌违法行为面前,监管部门的态度如此暧昧,这就难怪各种违法违规的行为在股市里屡禁不止了。《立案标准》能不能落到实处,山煤国际涉嫌股价操纵案就是最好的试金石。
哈继铭:今年通胀呈现倒V形态
今日在深圳举办的十二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博士认为,今年的通货膨胀会呈现出倒V字型的形态。
哈继铭指出,一些滞后指标还能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现状,比如4月份的CPI高于3月份,5月份可能会高于4月份,这是滞后指标反映的通货膨胀压力。年初的时候就知道中国今年的通胀是在年中的时候见顶,因为去年年中的时候,我国物价水平最低,由于基数因素会导致CPI在年中见顶。但到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CPI会逐渐的回落,所以今年的通货膨胀呈现出倒V字型的形态。
哈继铭还认为,看现在房价的涨幅,4月份的时候环比涨幅为12.8%,明显的比前三个月还要快,5月份、6月份房价不太可能像4月份涨得那么快,从环比上来看,甚至可能出现下降,并且现在交易量已经出现明显的下降,这也就预示着未来的房价不可能像前期那么快速的上涨。另外,我们现在看到的出口增长数据也是增长比较快的,增长百分之二三十,但是这个数据还没有充分反映希腊以及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可能带来的地区财政紧缩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