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而痛苦 股灾之后易出奇迹_股票_证券_财经

漫长而痛苦 股灾之后易出奇迹

加入日期:2010-6-3 19:53:0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 读:
  叶 檀:股市大震荡 转型漫长而痛苦
  黄湘源:要么改高价 要么允冷静
  许小年:消除资产泡沫障碍何在?
  李稻葵:中国经济已形成V形反弹格局
  花 荣:股灾之后易出奇迹
  券 商:若近期加息必破2481点


  叶檀:股市大震荡 转型漫长而痛苦
  对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持过于乐观的态度,将受到市场的打击。
  中国经济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地产、银行板块下挫,而新兴行业尚未跟上,商业伦理并未建立。
  以银行板块而论,上市银行估值低到不可思议,仿佛一夜之间,银行股成为市场弃儿。为什么投资者集体抛弃银行股?根据统计,目前A股银行股的加权平均市盈率为9倍,处于1996年以来的最低位,低于次贷危机发生后市场最悲观时的水平。A股银行股加权平均PB为1.86倍,为1996年以来最次低位,略高于2008年最悲观时的1.85倍。截至5月末,由于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的持续下滑,两大指数成分股整体静态市盈率均低于1664点,分别仅为18.83倍和17.63倍,沪深300成分股整体估值甚至同比整体下降超过13%。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中国金融机构、地产公司正在经历危机。绝不仅仅因为市场对于再融资、对于房地产新政的恐慌,而是因为信贷将继续紧缩,这两年银行将处于下行周期,盈利下降、不良贷款上升、为了补充资本会源源不断地向资本市场索取资金。虽然现实情况是,A股市场银行股盈利上升,现金分红收益率达到较高水平,工、建、中、交四个大银行2010年预期现金分红收益率达到或接近历史最高值。
  银行股的投资窗口在刚在A股市场上市之时,他们被剥离了不良贷款,一身轻松到市场圈钱,但现在由于过度信贷需要再融资,显示出这些金融机构疲弱的竞争力,对政策百依百顺之后无所适从。鉴于中国大型企业非流通股居多、成本畸低的股权结构,这些公司的分红不会给普通投资者带来多大好处,而再融资则会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富剥夺。
  中国证券投资者集体抛弃银行股,反映了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流动性的悲观情绪。面对如惊弓之鸟的证券市场,银行还是毫不犹豫地宣布再融资,而监管层为了尽快化解银行风险,批准了银行的再融资计划。5月27日,证监会批准交通银行再融资申请,允许交行在上海和香港通过配股筹资不超过人民币420亿元。而在5天前,证监会批准中国银行发行400亿元A股可转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表示,再融资的事现在想都不要想,想都丢人,我们怎么张得开口?只要有人接盘,融资再融资就说不上是丢脸还是光荣。董文标先生说的丢人是指银行的盈利模式丢人,基本上走的是盈利靠信贷扩张、存贷差,增长靠规模扩张、风险靠资本市场与政府救助的路子。
  地产股同样如此,有人认为地产股已到底部。实际上,地产股不是到底部的问题,而是面临从此重新估值的问题,因为以土地与高房价换高估值已经一去不复返。
  房地产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主战场。笔者说过,房地产改革不成功便成仁。在房地产市场起码体现了三大改革方向:第一,中国GDP、内需与政府财力的增长不再依靠房地产,而是靠转型的工业;第二,伴随上述改革,房地产税费改革成为中国税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产税迟早会出台,而且迟出不如早出;第三,未来中国经济走出砖头水泥城堡之后,房地产的估值将从投资品转向投资与消费品估值体系,从市梦率的概念估值走向收入、性价比估值。
  令人失望的是,似乎新经济并不能担纲证券市场主角,少数的几家优质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被炒上天,估值需要随着紧缩的货币找到自己的底部。而一些新能源、高科技企业的丑闻蠢蠢欲动,如重新IPO的某IT公司,第一次上市前夕,公司公告披露公司自查发现,已经失效的专利多达12个。此外,还有6个在审的发明专利申请发生变化,其中2个已取得授权,另外4个受理阶段为实审,但招股意向书却分别披露为实审和受理。如此大的差错,该公司上市之后是否在IT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转型是中国经济所亟需,但美的紫砂锅事件暴露出某些大型制造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择手段,他们的商业信用与商业伦理观念脆如薄纸。
  证券市场的震荡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预演,应该对转型的漫长与痛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短暂的反弹无法将虚幻的市梦率、中国经济未来30年的增长注入实体经济。虽然痛苦,但国人有必要密切关注、迎接这次转型,这是中国未来30年改革、发展的根基。


  黄湘源:要么改高价 要么允冷静
  大面积破发的A股创业板凸显高价发行风险。笔者认为,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创业板要么下决心痛改高价发行之前非,要么就是引进冷静期,给投资者申购中签新股后留一点在进入上市交易前的反悔余地。
  冷静期在资本市场有例可循。继香港金管局公布为期两日的售前落单冷静期措施后,日前,香港证监会版本的售后冷静期方案亦正式出炉,针对一年期或以上非上市结构产品,设立售后五天的平仓权,预期不久即将付诸实施。
  也许有人会说,香港创业板不也没有冷静期吗?是的。不过,香港创业板之所以没有冷静期,是因为发行价相对较低,交易不那么活跃,至少在目前尚没有引入冷静期的需要。A股创业板则不然。半年多来,A股创业板的三高一破,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倍超募、大面积破发,早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A股创业板认购新股风险之高,唯一可以比拟的只有金融衍生品了。在其还未成为上市交易产品之前,参照香港非上市衍生产品的办法,给申购中签者留一个考虑风险的冷静期,是有必要的。
  A股创业板推出以来,发行市盈率50倍、60倍、70倍的直线上升,最高的甚至达到126.67倍,然而,企业的成长性却无法支持这么高的发行市盈率。财汇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创业板的净利润较之去年第四季度增长16.4%,而主板市场的增长率却达到24.7%,创业板业绩增长率竟然跑不过主板,岂非咄咄怪事?事实上,高倍超募钱多得可能让发行人无心再像过去那样费心费力地打理实业了。那么,离开了高成长支持的创业板,拿什么回报投资者?这是创业板需要冷静期的理由之一。
  券商投行和保荐人之所以竭力哄抬发行价,是因为发行人超募得越多,他们按比例所提取的保荐费和承销费就越多。询价机构的报价之所以看的是投行的脸色而不是自己的估值,是因为他们所获得的配售份额是与报价而不是自己的认配意愿挂钩的。在这里,左右发行价的不是价值法则和投资回报原则,而是利益潜规则。在这些见不得人的共同利益机制面前,投资者注定是三高泡沫的埋单者。这也是A股创业板需要 冷静期的一个重要理由。
  创业板之所以需要 冷静期,还因为新股发行机制进一步改革的 躲猫猫告诉人们,他们所热切期待的市场约束机制的完善,不过是挂在嘴上的一句空话。其实,按照某些人的说法,破发似乎也可以说是一种市场约束机制,但是,当洪水被放到了下游时,淹掉的反正不是自己的田,制约了谁也就不成问题了。让投资者以及未来的新发行人来为现在不合理的新股发行行为埋单,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积极的市场约束机制,至多也不过是监管机制不作为的遁词而已。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A股创业板股票不仅上市后存在太多太大的不测风险,而且,它在发行时,来自发行人自身所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冷静期的设置大为必要。有了冷静期,一旦投资者发现自己所认购的股票可能有问题,就还来得及撤回申购指令或平仓了结以规避风险,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即使新股发行后上不了市,或明知上市就等于被套,也只能干瞪眼。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