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十:医疗产业新机遇(会议实录)_股票_证券_财经

专场十:医疗产业新机遇(会议实录)

加入日期:2010-6-24 16:54:00

  李广新:大家好,这个专场是医疗产业的新机遇,我准备了一个材料,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比较新的一个数据,讲美国风险投资的投向问题,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十年以前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在生物方面的投资是7%,到去年增加到16%,在医疗器械行业是6%,去年增加到12%。所以过去十年里,在美国投资导向生命科技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和方向的。这是08年的数据,也是我们国家的投资行业的医疗投资,上面右上角这个图也是年年在增长的,这个图是大陆的医疗生命健康行业的上市公司分布情况,上面是中国医疗健康行业里的上市公司总的市值,是1760亿美金。美国这个行业是13460亿美金,比中国大一个八倍左右。当然这里有生命医药、化学医药,中国化学(601117)医药市值占44%,美国占46%,医疗器械美国占22%,中国只有8%,当然中国有一块很特殊,传统中医药,这块占到26%,美国生物占18%,中国这方面非常小,只有10%。这是总体的比较,给大家一个概念,我想你们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

  这是一个分布,大陆的医疗健康行业上市公司,大陆的市值有80%,15%香港上市,伦敦、新加坡、美国是5%,比较小。从行业分,上市公司主要还是两大块,一个是化学药,主要是原料,占44%,传统中医药占26%,其他零售渠道8%、生物10%,医疗服务、医院特别少,只有1%左右。

  这是一个清单,大家从不同场合都可以看到。这是海外市场中国企业上市的情况。前面讲了行业大的概貌,今天主题是投资机遇,大家知道这两年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和美国医疗体制改革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和政治任务,中国今年1月份也有一个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当然有几新重要的改革,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都已经在一步步扎扎实实推进了。这是卫生部的重点工作,6月初北京市的重点工作,我主要把北京市提一下,北京市前三大项重点工作里第一改革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这里是中国第二个单位设立市医院管理机构,第二大项晚生医疗卫生四大体系,第五是建设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这里看实施方案,每一项都具体指明了需要做什么事情,这里比如建设高效运行的医疗服务体系,这里就需要很多技术平台和支持,这个反过来讲是我们的投资机会。包括后面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这是大家呼吁的向民营资本开放的问题。

  讲到机遇,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这里新兴战略产业,新生物医药就是很大一块,机遇实际上就是国家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里产生。这里简单提一下美国,因为美国3月份通过了医疗改革,跟投资界有关系的我只列了几条,他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和法案。比如医疗器械设备公司销售的时候要额外支出2.3%的消费税。这里对生物医药的临床数据有12年的保护期,包括给多少钱,改善支付体系。这是不是会影响美国和中国产业上的机会,我前面就做个开头,下面正式进入论坛。今天邀请的嘉宾有六位,有请嘉宾上台,鼎桥创投创始合伙人孟建生、NEA董事总经理蒋晓冬、纪源资本合伙人孙文海、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施毅,建银国际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许小林。

  台上有五位嘉宾,首先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和他们的基金在做什么。

  孟建生:大家下午好,我是鼎桥创投创始合伙人孟建生,我们在创投行业是刚刚成立不久的专业机构,我们是08年2月份成立的。主要聚焦在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新材料、新型制造。我们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专注于生物技术产业前沿项目投资机构,目前我们投资的项目已经在生物技术领域超过十项,覆盖了新资源食品、化妆品、药物开发、基因检测、干细胞接入服务等。我们希望在今后为中国更多的前沿生物技术的项目提供风险资金支持和支持服务,同时帮助已经成熟的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

  蒋晓冬:大家下午好,我是NEA董事总经理蒋晓冬,我们是全球的创投基金,管理一百亿美金,投资主要领域是科技、医疗、能源环保,我们在美国也是最大的医疗健康产业创投基金,我们大概有一半钱每年有五、六亿投在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到现在把不多投资了250家,其中有75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里有一半是做生物制药的,在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包括医院、连锁医疗机构有三、四十家,还有一些医疗信息系统和管理的企业在美国。在中国我们是05年进入的,现在投入了4亿美金,20个项目,医疗健康目前差不多有一亿美金,占总谈到25%,我们一共投资了大生命产业有五家企业,其中有医药分销的,有做医药出口企业,还有提供癌症诊断治疗服务的提供者,我们也投资一家做工业生物工程的,医疗健康产业是我们在全球也是在中国最看好的方向之一,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投资,今后还会加大投资。

  孙文海:大家好,我是纪源资本合伙人孙文海,我们是一支在中国和美国进行投资的全球风险投资基金,我们投的主要是扩展期项目,在中国和美国,我们除了大家比较关注的TMT高科技、新媒体领域之外,我们在中国还特别关注传统消费类、现代制造业、清洁能源清洁技术。当然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也是我们的重点关注,我们在中国、美国都有过投资的经验。当然也不是所有公司都成功,比如今年年初的时候有一家美国药业公司成功上市,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可惜失败的案例,今天很高兴见到大家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多做交流。

  施毅:大家下午好,我是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施毅,我们专门投资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是由世界500强美国礼来公司建立的,专门在亚洲,事实上就是在中国做风险私募投资的基金,现在也是比较大的公司唯一在中国设立基金投资的公司。很多公司在80、90年代纷纷设立的股权投资或者风险投资的基金,但他们的重点只放在美国、欧洲,因为传统美国、欧洲是真正的创新技术的发源地。礼来在美国也有一个基金,在2001年建立的,基金规模两亿,但我们礼来亚洲基金主要是07年建立的,规模一个亿,两三年下来投了六个项目,主要关注医疗健康产品,更重要的是医药行业,投的主要是成长期的或者研发后期的项目。研发后期在医药行业指的是临床二期或者三期的项目。

  许小林:大家好,我是来自建银国际,我们发展的业务比较迅速,香港成为中资盈利和发展速度最快的投行之一。我们结合人民币基金和医疗行业,我们在曲面,在国家发改委批准之下,成立了中国第一支专注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基金,首期27亿,我们整个基金运作情况是非常理想的。可以看到最近这段,二级市场看,确实医疗行业确实在往下走,但我们相信选择医疗行业的人一定是要有一定耐心的,我们相信今后大家拿出足够的耐心应该可以共同分享到中国医疗市场的成长。

  李广新:各位桌子上都有一本杂志,投资与合作,杂志中的封面人物就是蒋晓冬先生,第一个问题问他比较容易,NEA在美国是很大的基金,有很大投资比例是在医疗生命健康产业。美国医疗改革对医疗器械额外增加一个税,请问从你的角度看,美国政府的这个特别法案,对美国医疗器械行业好的技术好的项目转移到中国来,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有一些好的投资机会?

  蒋晓冬:谢谢,医疗对我们NEA在美国确实是很重要的投资方向,而且有非常成功的投资。去年最大的美国成功的医疗投资方案就是我们投资的企业。现在美国医改包括税负增加,这应该说对医疗器械企业是有影响的。我们在中国、美国做的医疗投资的方向和理念不尽相同,在美国比如医疗器械,我们主要是投资非常早期的企业,我们在美国专门有一个医疗器械的孵化器,这个孵化器历史上也就是说找到某一类疾病或者治疗方法现在所存在的缺陷,然后根据现有技术平台各方面跨学科行业有没有某种新的治疗手段解决问题,我们有了想法再去找团队我们有一个合伙人做这个事,历史上一共做了八个公司,有六个已经退出。是非常早期的技术创新为主,而我们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也包括医疗器械上,更多的是成长性的投资,真正是非常原创、创新的东西并不是特别多,但我们看到美国的医改产生了两个很好的机会。第一是医疗器械有很多企业,他们研发生产和制造会随着市场的迁移而转移到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因为大部分医疗器械市场上不了市,大部分是被收购,因为是单一产品,现在研发成本很高,而支付体系在美国支付在往下走,再加上税收问题使得早期研发和早期市场介入是不是在美国做还是在中国做。包括一些成熟企业,看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两亿到三亿美金左右的市值上市公司还是有一堆的,他们的产品有些还不错,但他们的市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已经比较饱和了,这是一个机会。

  第二个机会,我觉得中国是完全不同的医疗市场,人口多,人的支付能力低,同时市场有相当的高度离散化,这种情况下做什么器械我觉得可能要换一个思维。GE的CEO讲板上创新的问题,用的例子就是心电图。他们原来是几千美金的心电图设备,是在以色列研发的。而现在印度、中国新兴市场承受不了这种成本,我们可不可以做一种新的产品,把以色列的研发团队废气的想法重新捡回来用,不用专业的硬件和特殊设计的软件,而是用PC的概念考虑,用通用硬件平台、比较简单的软件设计,把成本降下来,更加便携,这东西印度、中国非常成功,成本基本降了2/3。后来发现其实在美国也有市场,比如底特律、芝加哥市中心,贫困人口比较高,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他们高医疗开支根本享受不到医疗,所以有这样的便宜产品,那收费就便宜了,商业模式也便宜了,所以GE不仅在印度、中国卖,现在又卖回美国了。这也是一个机会,这些机会我们都非常看好。

  伊彦宁:大家好,我是贝祥投资的伊彦宁,我们专注帮助客户做私募融资和兼并收购的财务顾问,最后把业务拓展到直接投资。医疗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领域,在过去几年,我们做了不少案子,去年我们做了三个医疗相关的案子。今年上半年刚刚做完一个案子,是杭州一家非常好的医药研发公司,研发的新药是抗肿瘤的,刚刚做完临床三期,争取年内可以新药审批通过,这是我们的公司情况。

  李广新:我们想听听孟先生的看法。

  孟建生:我们在中国比较专注中早期企业,我们认为中国的医改政策出来以后,中国除了借鉴传统制药领域,我觉得本土的企业尤其是生物技术应用和新药物开发,可能在中国有比较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国外做医药华人有很大一部分,回国创业不光是速度还是人员层次越来越高了。第二生物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是今后医疗健康领域重点发展的热点。09年全球医药市场大概是7千亿,生物药物每年成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还有一个优势,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医疗资源,而且药物研发方面跟国外差距还是比较短的。这样我们一直专注两大领域投资,一个是药物开发,新药物开发来自两大前沿技术,一个是RNI,还有这几年非常火爆的干细胞技术。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来看,干细胞是今后五年十年中国国务院重点发展的重点,一个是干细胞还有慢性病防治。我们的理解,中国在干细胞领域是领先于美国的,美国是在99年的时候进行的研究,那批有很多华人科学家回到了中国。美国奥巴马上台之后09年3月份开放的干细胞研究,而国内的技术比较领先,我们投的心目获得了国家二等奖,今后会形成比较大的产业。干细胞产业不但是开发药物,甚至抗衰老治疗、整形美容方面都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李广新:我们自己也投入了干细胞项目,目前为止做了15年了,技术原子于美国,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一直在临床,投下去上亿美金了。我们在中国也做了几十个临床。

  孟建生:中国政府的对干细胞应有开发有非常大的远见和投入的,我们了解,十二五中大规划里,云集了国内国外回来的优秀科学家。我们有项目已经做到二期临床,另外还有药物做一期临床,做心肌梗塞的,这块来讲干细胞作为第三类技术进行对待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干细胞技术跟其他药物的区别在于它的安全性非常,主要是有效性这块,要结合相应的治疗方案,我们了解下来国内政策法规大的方向是鼓励的,国内干细胞来源包括标准体系的规范上,市场上的公司比较说。只要你成体系,建立完整的体系,把自己内部的质量控制做好,我觉得国家审批应该很快就可以通过,干细胞会在中国形成非常大的产业。

  李广新:谢谢,大家知道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生命健康产业的国家,在亚洲,包括印度、新加坡比较大的竞争,前些年我们看到新加坡这方面动作比较大,吸引很多比较好的华人项目过去。请问孙总,他们资金和他们管理团队人才比较多来自新加坡,新加坡在生物医药行业政策方面、资金方面、投资方面的力度和中国比,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和特征?

  孙文海: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从人口、经济总量、绝对数来说跟中国没办法比,但它有一个很好的优势,他处于亚洲文化的汇集地,很多国际大公司、欧美大公司进入亚洲很可能把第一个办公室不是设在新加坡就是香港。所以新加坡跟欧美市场的接轨以及最先接触到欧美的技术和想法,这一点上是走的最前沿的。第二点新加坡政府是非常有效、高效的政府,他们对一些产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而且他们感觉非常敏锐,他们总是抓住一些最重要的产业方向促进他们自己自身经济的发展,因为新加坡本身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所以在产业方向上的思路,他们国家政府抓的很紧。第三他们还有一点优势,他们的执行力度非常大,在一些具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以及吸引投资企业到那里去做投资,这点也做的非常好。回头看看中国,如果说投资两个国家的话,肯定有一个是少不了中国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第二中国的特点是中国政府的逐步逐步的对于新的产业方向的学习态度是在提升的。对于健康产业扶持力度也逐步的加大,从绝对数字上说,我相信中国的绝对数比较高。但这就像大海里撒盐一样,很可能造成的效果不一定有效,因为相对投入比例不够高,我们也希望政府在这块做出更有力度的举措,帮助我们本土的健康产业、健康企业必须迅速的发展。这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小市场高效、相对比例高,而中国市场大相对比例比较低但未来前景很大,这个角度说我们还是看好中国的。

  李广新:请教一下施总,从你的角度看,中国的投资机会在哪里,中国医药(600056)行业的投资机会。

  施毅:因为我们在美国也有投资基金,在中国是07年建起来的,我们经常比较中国的投资机会究竟在全球生物医药范围内投资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很多人问我第二个产业投资基金设在中国而不是日本、欧洲。这里有很多原因,但可能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你看现在全世界,我先讲一下医药,全球大概有一万亿美元的规模,你看它的格局,目前为止还是在美国、欧洲、日本三个市场加起来占到70%以上的市场,新兴市场比如中国虽然我们说了很多,但事实上还比较小,占不到5%的市场份额。所以绝对值来说中国远远比不上欧美日本。但如果看增长,比如美国增长基本上是在5%以下甚至接下来几年有可能变成零增长、负增长,但新兴国家医药增长基本保持15%,中国是特别突出,去年大概是25%增长。这是我们在中国投资的原因之一,因为整个市场都在高速增长,你投资的公司肯定水涨船高跟着你增长。美国投资主要是投高科技,在美国比较晚期的项目,可能进入临床一期的项目就算相对比较晚期了。到临床三期很多都已经卖掉了,但中国不一样,我们看了很多基本没有投临床前或者临床一期、二期,基本是三期或者是增长型的,比如这个公司已经有产品、现金流的公司。你看美国这几年在风险投资回报并不是很好,可能这几年下来10%都不到,最好的只有20%左右的回报。而中国整个市场都有20%的增长,投最平庸的公司可能也有20%的增长,我投资回报也有20%,是非常可观的。如果投一个领军企业,增长可能还要快。比如我们投过一个医药分销的,在国外很难理解,这个行业一点也不好。但中国医疗分销是在增长的,而且我们投的是比较突出的企业,回报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可能在医疗健康行业里,中国和国外是不同的投资思路。

  李广新:中国房地产这么好,那为什么不投房地产呢?那个成长性更好。

  施毅:金融市场有一个自我平衡的过程,因为资本市场嗅觉非常敏捷的,像房地产泡沫就是这么形成的。风险投资领域里,有些行业有泡沫,比如90年代投资互联网,大家那时候觉得互联网非常火,有钱可赚,很多资本涌过来,特别是一些没有投资堡垒的行业,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行业,就你的资本和我的资本差别不是很大,最后就变成了二线竞争。再有我个人认为医疗行业里我还没看到有泡沫,这里原因可能是投资医疗是非常专业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有很多机会,但还没有看到泡沫。另外这是长期投资的过程,现在医疗投资很多都是长期的,比如药物开发,大家知道药物开发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平均十到十五年才能开发产品,投入费用,如果按照国际水平,可能要达到十亿美元以上,中国会投入低的多。比起互联网,一夜之间聚集人气产生很大的效益。而医疗行业是绝对不可能的,另外互联网、电脑行业很多有名的创始人,他们都是大学没毕业就自己搞一个企业。但医疗看不到这种情况,这个行业技术堡垒比较高,专业要求比较高的。

  李广新:医疗这个行业,实际上是反周期行业也是长期投资的行业,投资这个的人不要指望一夜暴富。下一个问题给建银国际的,你们的胃口在哪里?主要做医疗服务还是医疗保险?

  许小林:我想说的是,我经常给投资人讲,中国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医疗行业市场可能很像我们过去十年二十年的房地产行业,所以中国房地产行业最黄金的十年或者十几年,实际上是98年,可能朱熔基总理改房改的黄金时代,到现在有点结束的痕迹。但医疗黄金十年二十年刚开始,医疗行业将造就大量的富翁,我相信这是一个趋势,如果你去投房地产,我相信没有人敢买你的股票。另外主持人说了建银国际这几年我们在直投上发展非常快,你问的潜台词也很尖锐,医疗这个行业普遍的特点还是比较散、小,我们的企业比较分散。比如我们关注的流通行业,批发性行业有两万家,连锁药店有将近三十万家,医药企业超过一百亿销售收入的基本也就一两家,流通行业达到三百亿以上可能也就一两家,所以我们国内投资单个案例都特别小,有的只是七、八千万,最大的也就两个多亿。对几十亿的基金来讲,目前确实有一定的压力,因为投资项目越多管理压力越大。但从目前对中国的企业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还是看到大量的机会,因为从去年我们基金的设立到今年,陆陆续续的可能要六月底的话,我们有十个项目的投资完成。下一步提前点,下一步热点我们认为是医院投资,医院这块投资周期可能会长,投资额相对大,但不会像药企带来爆发式增长,稳定性比较好,我相信随着我们的医疗领域投资越来越广,对我们目前的基金规模我想对我们的投资没有太大的压力。

  李广新:您提到公立医院行业投资,请问不管国家也好还是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都是非常热的话题,您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方面你有没有机会?

  许小林:公立亿元改革也是我们关注的,但我今天要讲的我觉得是这在政府层面非常矛盾的,一方面我们之前包括医改、主管部门一直在试图有一部分医院拿出来产权多元化,所以看一下试点,力度非常大,是将三甲以上的综合医院做一些社会资本进入,但进入2010年,卫生部召开了几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讨论,我感觉又有一点回去的声音了。现在主流是公立医院的内部改革,不涉及到产权改革,我觉得是在走退步。

  李广新:请伊彦宁先生谈谈,你们做了很多投融资顾问的项目,你认为医疗行业哪类行业比较感兴趣?哪各行业比较热?

  伊彦宁:我们兴趣比较广泛,我们公司有一个比较大的团队,专门看医疗,我们有六个人看医疗行业,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把中国大医疗行业分几个小的板块,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医疗信息系统、流通、外包,我们都有专门的人关注。关于热点,这是轮动的趋势,因为整个投资圈关注医疗行业,其实历史并不是特别长,一直零零星星都有,但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热点,过去几年热点从制药一直是比较持续的,这点很好理解,因为制药大的医疗行业板块里,我们做过统计,如果08年全中国医疗产业有8千多亿人民币产值的话,制药应该占了半壁江山,制药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而且未来趋势会持续下去。另外外包的话,很明显体现了热点轮动效应,过去五年里中国医药(600056)研发外包、制药外包非常红火,得到了投资界的关注和支持。但过去12个月,我们看到外包行业资本圈新增的投资量明显在下降,而且大家的关注度在降低。所以说可能更多的机会体现在兼并、收购互相合并,目前已经发生了很多大型的兼并的案子。然后像医疗器械,这个行业大概是制药的1/3,相对小一点,而且特点跟制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品种能支撑的产值和药有比较大的差距,单药上亿人民币产值非常普遍,但器械行业除非是大型器械,中小型设备器械要靠单品种做到几千万人民币产值就要费很大的劲了,这时候特点可能就和制药有比较大的不同。前几年很多医疗机械行业很多得到了投资,近期来看一些龙头企业被投资过后中小型企业短时间如果想更多得到投资圈关注,一定要有很强的很独特的竞争优势,热点来讲我相信可能不会是加速发展的趋势。像医疗信息系统这个领域,我们一直很关注,我们做过一个案子,是做医院重症病房信息系统的,这个领域发展很快,盈利状况也很好,但全行业的细分市场不是特别大,所以要想在这个领域发生很多的投资案例,我们感觉不会很频繁,可能也就是少数领头企业得到关注,后面的可能比较难。另外像流通领域,最近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几个龙头,像国药这些他们的龙头化趋势非常明显,最近在市场上进行大开大合的兼并收购,这点来讲因为几个大的龙头现在他们的地位几乎无法撼动,中小企业都是在找不同的平台往上靠。所以我们感觉私募资本进入这个领域可能大的几个企业可能做完之后,中小型企业要想拿到资本通过自己的平台汇聚新的平台可能比较难,因为这个行业利润率比较薄,规模效应非常明显,所以中小企业更多的要顺应大势,争取在整合中找到好的归宿。

  李广新:谢谢,我们论坛前面结束了,下面把时间留出来给各位听众,跟台上嘉宾进行互动。

  提问:我来自哈尔滨华医过敏性疾病医院,这个领域我们现在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这是个新兴领域,我们已经做了十年。下一步商业模式就想走向全国,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地区过敏性患者很多,但投资不是很大,资金也不是很高。有很多投资机构对连锁医院可能更感兴趣,但我们这种医院马上要走连锁化了,可能早期一些,我们投资机构是否对这样的医院有兴趣?

  许小林:我没听太明白,您讲是治疗过敏性专科性医院,这点我们还是有兴趣的,我们也在关注几类专科医院,但过敏的我们还没有接触,比如妇产、儿童医院我们都油管柱,包括口腔的我们也在谈,具体我不知道你们的规模情况,接下来我们想做一个子基金专注于医院融资,这块是我们关注的方向,如果有兴趣我们下去谈。

  提问:我们来自北京创立六年的康健中国,我们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健康产品直销平台之一,同时也是综合性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对于这个模式,我觉得大家提的很少,医疗健康上,财务管理上有综合性的财务管理服务机构,那健康除了医药,从里到外都有健康服务的需求。我想问一下孟总,对这种模式怎么看?目前这个行业里,最大的公司能做到将近十个亿的收入,增长各方面很好。但我发现资本对这个模式好象一点都不兴奋,觉得很不性感。

  孟建生:天然保健品、健康产品领域也是我们重点投的领域,我觉得保健品行业应该很少发生风险投资介入案例。当然包括有一些网站,有这个平台但没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有一家把所有市场上主流的保健品进行经销,现在又开始主打自己的品牌。这个行业我觉得保健品产业最大的问题是他的厂家和营销是脱节的,而且不是很信任的关系,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得到消费者的信息加强自己的研发。我觉得目前这个行业如果说你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自己的线上线下渠道,纯粹网站渠道我估计目前融资时机还不够成熟。

  提问:我来自隆盛投资(音译)的,对比中美医药产业,哪块增长比较快,哪块产生上百亿大公司?有没有可能在美国新的医改政策下发生产业转移的可能?

  施毅:我听到你提的问题是不是在中国的医药行业哪个细分行业增长比较快?还有哪个可以从发达国家转到中国来。你如果看我刚才讲的医药行业格局就可以看到,中国现在还比较小,但增长快,所以我觉得投资方面讲,可能两个方面,一个是你增长快,你是中国本身的市场增长快,看看哪些细分行业专门做中国市场的增长必须快,比如肿瘤、糖尿病,可能比抗生素等都增长的比较快。另外因为中国市场占到全世界比例非常小,提示我们如果有中国的药企有这个能力走出中国走到海外去,这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因为95%市场都是在中国以外。所以现在我觉得比如做API出口,另外也没有一个品牌走到欧美国家里,欧美国家药店里看不到中国品牌。比如联想、海尔这些大企业产品已经卖到美国去很多年,非常成功,但医药行业还没有,这里有很多的机会。在产业转移方面,国外的主要问题是它的费用比较高,研发费用比较高,所以很多研发的,比如外包服务、创新研发,很多都转移到中国来,这方面是个机会。

  李广新:谢谢施总,我们很多产业结构还是比较中低端的,当然也有很多潜在的机会和未来成长机会。

  提问:各位好,我来自广州人海医院集团的,我们下述有四家医院,两家二级医疗,两家一级医院,我们主营妇科、产科、证明美容。我们下一步想拓展五官科健康产业链,还想布局全球医院市场。对这块各位有什么好的想法,希望各位共同拓展医疗市场,谢谢。

  蒋晓冬:我理解你的下属几家医院想把商业模式做到全国。我认为医疗服务是今后最大的商业机会之一。第一医疗服务作为一个产业,因为医疗服务在中国不是产业,是事业单位,作为产业在全球发展,现在已经过了经验性的阶段,望闻问切的阶段,现在越来越向精确化诊疗的方向发展。看一下我们的大医院,如果看商业模式是完全不成立的。举个例子,比如你到肿瘤医院去,进行诊断的时候说你是肺癌,怎么治的时候,经常根据你去了哪科就怎么治。这反映了什么东西?实际上反映了商业模式角度来看是非常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你把经验性的诊断,就是到底是早期还是晚期,把这个工作和程序化的治疗,不管是化疗还是手术,哪怕是放疗,这些都是程序性治疗,只要精确诊断之后是可以有明确效果的。所以已经到了医疗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我们运行机制制度远远跟不上医疗技术发展的水平。这对你们可能是非常大的机会,不仅美国有成功的例子,印度都有成功的例子,我觉得医疗服务是可以有新的思路做的。

  伊彦宁:我谈谈我们对医疗服务的看法,医疗服务如果是大型综合医院,大部分是国有的,改制过程中投资人我们感觉对目前国内的投资人来讲并不是特别适合切入的领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国内投资人大部分投资形势是用小股权形式投进去不会控股,我进去之后希望在医疗服务机构找到很好的团队,把企业快速的经营增长,通过上市实现退出。但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问题是,比如三甲规模的医院,它的操作非常复杂,收入潜能非常大,如果占小股,进去之后往往不能对机构进行很彻底的改造,而大型机构往往因为历史比较悠久,可以提升的地方非常多,依靠现有团队做,如果投资机构影响力比较弱的话往往不能把机构真正的生命力和盈利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所以我们感觉占小股投入进行不太容易,往往国外的买断性的或者占大股的投资形式比较适合投资这种大型医疗机构。而这点我们看中国的历史,比如大家知道福建、安徽有一些很成功的个人或者家族型的投资仁义之投这个领域,他们投资形式暗含这种逻辑,他们投进去都是占大股,进去之后对医院进行彻头彻尾的管理控制和影响,挖掘机构的潜力。但对专科医院、连锁性质的医疗服务机构,这是机构投资人比较发挥优势和特长的领域,这些机构专科医院和连锁医院负责程度比较低,比较容易标准化服务流程和进行改造。所以这时候我们投进去不需要做大手术,但可以施加我们的影响,对团队要求也不会那么高。

  李广新:连锁服务大家都看的到,模式绝对成立,但民营医疗机构你自己要想清楚你的品牌靠什么树立。第二你的人才怎么规模化成长,你怎么批量化生产。

  提问:东南亚医疗市场你们有什么意见?

  李广新:我们会下再交流。

  提问:我们是一家推荐服务公司,我们在南方考察了一个项目,利用基因技术帮助高血压、肿瘤、癌症对药物有严重依赖性的患者提供基因检测,然后让用户定性、定量的用药。这种技术以及前景如何?如果好我们可以向你们推荐,探讨合作。

  施毅:许总投过一个这样的公司。

  许小林:当时是金融危机的时候,股价非常低的时候我们投过,在上海做肿瘤早期检测,当时在药监局拿的批文比较早,是比较基础的检测,关于检测这块,我觉得现在在国内,我们最近也一直在谈,包括健康协会跟美国、瑞典在谈,国内无论是医院还是独立的检测机构,检测这块市场基本是没有形成的,还是非常少,而且最需要的,尤其是高端的、完善的检查。最近我们准备投的一家企业是引进美国、瑞典,在301做试点,把301高端客户的检测放在这个检测机构里做,这块我觉得市场非常大。但我们感觉国内普遍的医疗行业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你看市场都非常大,比如健康管理,大家只要看张五本实践带来的,他创造的价值和他带来的影响,你就知道中国市场多大。但大家的理念、认识,市场推荐这块,现在我们做的非常不够。你说的企业短期之内有没有投资价值,我想需要有时间培育,市场非常大,作为投资机构我们也非常看好。

  提问:我来自正邦(音译)集团,请各位预测一下中药在医疗产业里到底有没有发展机会?如果有发展机会在什么地方?因为现在社会有传言,说中药跟西药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下风,在健康产业地位越来越小,各位嘉宾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孟建生:关于中药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医疗政策比较关注的重点,传统文化讲中医想进入国际市场还不是很顺畅,但中国有几千年的中药文化习惯,我觉得中药市场今后一定保持很好的势头。但如果说规模做上去,还是从源头控制。现在很多药厂原料都是从批发市场,就是要建立源头的种植体系,也就是说作一个产业链布局。我们投的项目也是关注从原材料种植、养殖开始,一直到新药研发、药物生产、分销渠道,必须有一个体系。从发展来讲,中药防胃病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因为医改重点主要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除了医改另外是防胃病。所以中药还是要预防、保健方面发展,但一定要标准化、流程质量要可控。

  李广新:谢谢,现场嘉宾互动环节就结束了。请六位嘉宾每个人说一句话,关于大家比较关心的你们认为的医疗投资下一步热点在哪里。

  伊彦宁:制药、IBD。

  许小林:我觉得医疗器械和医院是我们下一步的非常投资赚钱的热点。

  施毅:我们老本行,医药。

  孙文海:我觉得是在医药和健康管理方面。

  蒋晓冬:我觉得是用产业方法做医疗服务。

  孟建生:我觉得是在健康管理和新技术应用比如干细胞应用这方面。

  李广新:谢谢,各位贡献了很多真知灼见,感谢各位!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