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应在全球产业转移中寻觅机会_股票_证券_财经

安徽应在全球产业转移中寻觅机会

加入日期:2010-6-22 12:13:24

  本报合肥6月21日讯(记者孟歌 王永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徽商论坛6月20日上午在安徽省会合肥开幕。600多位中外学者、官员、企业家围绕“承接与跨越”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出席论坛并致辞。

  卢中原在致辞中说,目前世界经济有一个新动向,那就是大多数在华企业选择继续向中国内地转移,他们转移的不再仅仅是低端制造业,而是区域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业以及为此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表明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战略正在发生改变:过去国外资本向中国转移,是把中国作为桥头堡,向世界市场进军,现在是要把中国市场本土化,是要占领中国市场。“怎样培养我们本土的竞争优势,他们本土化了我们怎么办?这一点需要企业和政府审慎考量。”他强调。

  卢中原说,就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而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显示,到“十二五”末,预期将由现在的“二三一”产业排序调整到二产与三产比重大体持平,到2020年,三产比重超过二产,变成“三二一”产业顺序,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能源消耗密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密度明显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理布局,意味着将会以国土规划、专业化、市场化原则进行合理重组,一定会打破区域限制,特别是行政区划所设想的产业布局。”他告诫与会的企业家。

  在6月21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上,卢中原在演讲中说,安徽应密切关注方兴未艾的第三轮产业转移的新动向和新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条件优、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和环境承载强的综合优势,利用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通过与长三角及沿海地区的分工合作,加速融入国际和国内产业分工体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在卢中原看来,国际产业转移既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处理不当,会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度。

  如何趋利避害,卢中原为安徽正在推进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要遵循专业化、市场化规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密切关注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动向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在调结构、促转型上下更大的功夫。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加快自主创新,在壮大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方面走出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二要继续发挥传统竞争优势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皖江示范区既要承认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又要认清重化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别,避免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做到产业转移与集群发展结合,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要处理好扩大就业和提升产业分工地位的关系,把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协调起来。

  三要善于运用示范区政策,推进土地政策创新、金融信贷政策创新、财税政策创新。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21日的高峰论坛上表示,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安徽建设皖江示范区恰逢其时,奋力崛起的安徽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安徽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有较好的配套集成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一定能为各类企业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他肯定地说。

  张宝顺强调,安徽将坚持以观念对接为先导,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着力转型升级;坚持以良好生态为依托,着力实现绿色发展;坚持服务至上,在优化环境中培育创业热土。承接产业转移,比的是环境,赢的是服务,作为徽商故里,我们将秉承以人为本、以诚为上、以和为贵的徽商精神,创造安商环境,打造富商平台,努力使安徽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优选地。

(责任编辑:苏来兴)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