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汇改总体利大于弊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重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已成熟。人民币汇率未来将双向波动、更具弹性,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尤其是对美元大幅升值的基础。
李稻葵指出,当前重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从国内看,经济V型反转的态势非常明显;从国际看,虽然出现了欧债危机,但总体上不至于导致经济全面、大规模的二次探底。
李稻葵认为,未来人民币可能形成双向波动的机制,有可能升值,也有可能对主要货币贬值。如果欧元进一步对美元大幅度贬值,或者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升值,那么人民币有可能参照一系列主要货币的币值,对美元出现一定贬值。因此,不能理解为人民币要对美元大幅升值。即便是人民币升值,根据历史经验,也会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进行渐进的、可控的升值。
他还指出,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汇率大幅度波动的基础不存在。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9.9%降至5.8%。从今年1-5月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顺差占GDP的比重很可能会降到2%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当然不存在大幅波动,尤其是大幅升值的可能性。
任何改革都是有利有弊的。李稻葵说,从利的方面看,人民币双向波动有助于帮助我国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也促使出口企业加快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从弊的方面看,汇率改革短期内可能会导致一些出口型企业出现困难,但从2005年汇改以来的经验看,人民币累计升值逾20%,并没有对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应该有理由相信,汇改对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的。
他还表示,汇改为进口企业提供了机遇,企业进口产品的价格可能下降。同时,我国出口企业也要抓紧应对汇改带来的挑战,提高产品自身的附加值和企业盈利水平。
林毅夫:经济复苏依然脆弱 二次探底仍有可能
世行本月9日发表的更新版《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提高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认为2010年和2011年世界经济增幅将分别达到2.9%和3.3%,略高于世行1月份预测的2.7%和3.2%。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当今多极化发展的世界中,发展中国家的向好表现令人宽慰,但要使经济回升得以持续,高收入国家需要抓住发展中国家强劲增长带来的契机。
复苏存在三大挑战
2010年过半,世界经济呈现出新的变化,经济复苏继续推进,但这一进程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债务危机阴影挥之不去。
亚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办公室经济师朴信永: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复苏势头减弱,并迫使一些经济刺激措施提早结束。出现债务危机的经济体应进一步约束自身财政政策,并最终使内需取代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其次,国际金融体系亟待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特别顾问朱民:现行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存在三个缺陷,分别是主要储备货币需求与供应之间的不平衡,缺少自动调整机制以及全球范围内资本流动非常不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努力进行改革,希望以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来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倡国际储备货币多样化。
第三,经济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英国汇丰控股集团董事长斯蒂芬·格林:实现新的平衡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会经历5至10年的转型期。市场的重新平衡不仅是国际层面的,还应该在各国内部进行。
一般而言,由于经济衰退后刺激经济政策逐步退出,宏观经济复苏的政策效应也逐渐消退,而此时微观经济主体尚未恢复,实体经济指标出现再度下滑,即出现二次探底风险。
林毅夫:世行分析了近期世界经济面临的两种可能性。最好的情形是希腊债务危机得到控制,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最糟糕的情形是,一些高收入国家的债务危机传导到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发展造成新一轮冲击。希腊危机提醒我们,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脆弱,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左小蕾:经济转型期中国不需要过高增长率
所谓二次探底和经济下滑,不是对当前中国经济现状的合适表述。今年房地产调控和其他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影响,包括投资增长从32%的水平回落26%左右,应是对已呈现的经济快速增长态势的主动调整。现在尤其要小心,推动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更高的增长,可能引发通胀恶化。这对于当前通胀预期的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房地产的调控,因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个多月前还此起彼伏的经济过热,升值加息的声音,忽然变作中国经济将第二次探底和经济下滑的预估,大有2008年金融海啸暴发时的那种架势。笔者认为,使用与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同样的表述,来描述下半年的中国经济走势,有危言耸听之嫌。
今年与去年的增长形势完全不一样。今年经济已开始V型反转,根据近期的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基本稳定。特别是经济领先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15个月在正常水平以上运行,5月虽较4月有1.8个百分点的下降,但仍在50%的正常水平之上,显示未来三到六个月经济将呈现增长之势,只不过态势较之前更趋平稳。
相对去年中国经济探底至十数年来的季度经济增长最低点并面对可能继续大幅下滑风险的形势,今年房地产调控和其他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影响,包括投资增长从32%的水平回落26%左右,应是对已呈现的经济快速增长态势的主动调整,而非二次探底的危机形态。
因此,所谓二次探底和经济下滑,不是对经济现状的合适表述:所探之底是2009年第一季度 6.1%之底,还是9%至10%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之底?经济下滑,是像2008年那样从上半年的10.4%的增长,滑到第四季度的6.8%的增长,还是从第一季度的11.9%滑到9%至10%的潜在增长率?今年二季度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都低于第一季度,但若以二次探底,经济下滑这些与危机相伴的字眼,判断正在走出危机的中国经济的形势,无疑会产生误导效应。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需要过高的增长。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实际达到11.7%。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1.9%。如果今年第二季度乃至全年延续一季度那样的快速增长态势,全年经济增长可能超过9.5%至10%的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就会出现经济偏热。
要小心了,推动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更高的增长,可能引发通胀恶化。经济学理论证明,在经济处于潜在增长率的时候,刻意推动更高的增长,可能推动更大的投资,过大的投资需求一定会增加过多货币供应,推动短期总需求偏离潜在增长水平,工资水平也会相应上涨,价格势将偏离均衡水平上涨。如果短期内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不能提高,这种偏离产出均衡水平的状态就是不稳定的和不能持续的,很快不得不在新的价格水平上回到原来的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这时候如果继续增加货币发行,上面的过程就会重复,结果就是价格水平不断上升,通胀形势在循环中不断恶化。这对于当前通胀预期的管理,避免通胀形势恶化是非常不利的。
推动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更高的增长,也是资源消耗的低效率增长。去年,我们以32%的投资增长,获得了8.7%的经济增长,粗略匡算一下,大约4%的投入收获1%的产出,显示中国经济处在规模递减状态。如果继续推动更高增长率,可能需要5%甚至更高的投入,才能有1%的产出。这种资源消耗型增长非但不可持续,也与刻不容缓的转型战略相背离。在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改变之前,推动这种低效率的高增长,后患无穷。
再说,第一季度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房地产投资增长35.1%,超出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个百分点。超过潜在增长率的11.9%的增长,相信房地产投资驱动是个主要加速器。而房地产在严厉调控政策下降低增长速度,将超过潜在增长率11.9%的增长拉回9.5%至10%的潜在增长水平,是今年经济的平稳运行的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
笔者认为,实现今年的潜在增长率的平稳增长目标,可以得到政策和外部环境改善的支持。7.5万亿的新增贷款加上去年未使用的银行信贷,能保证25%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在各种刺激消费增长的财政政策推动下,消费保持15%至16%的增长水平完全可以预期。
不过,对5月出口48.5%的增长不能盲目乐观。在去年同期平均超过25%的出口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同比的高增长数据,并不能说明出口在非常强劲地恢复。如果叠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全年出口增长的平均预期需要有所调整。
当然,在对今年的经济增长的诸多驱动因素中,顺差增长的贡献都是非常保守的。笔者对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以及全球贸易形势都持非常审慎的态度,不认为世界贸易能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基本判断顺差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仅是在低水平上转负为正。
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放缓,制约中国出口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但欧元贬值增加出口对欧洲经济的正面效应,可能会部分抵消欧元区各国削减财赤产生的负面效应,经济增长或可从1.3%下调至1%,但不可能降至去年那样的负增长。特别是刚性的消费市场一般不会因为经济放缓而大幅萎缩,中国一般消费品的出口增长可能低于年初预期,但调整幅度不会特别大,也是可以预期的。
从总体来说,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可以保证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9至10%的平稳增长水平,而净进出口的改善,将在边际上增加实现今年增长目标的保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