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人民币必须顶住沉重的升值压力
美国政府一度放松了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但美国议会从未放松,一旦时机成熟,就利刃出鞘。在不久后召开的G20峰会的预热议题上,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焦点话题,欧元区国家与美国某些议员联手,力压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与加息一样艰难。
中国面临的困境是,资产泡沫尚未消退,实体经济开始紧缩,通胀阴影未除,通缩的可能性加大。从货币市场可以看出紧缩态势,6月17日,央行在端午节后首个公开市场交易日内仅回笼230亿元资金,创下今年以来单周资金回笼的低点。在对冲到期释放的资金后,净投放资金量达到了1900亿元,创最近17周以来的最高量。至此,自银行体系流动性显现紧张状况以来,公开市场已经连续四周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合计达到了5150亿元。而人民币一年期NDF报价从4月底的3.2%降低至近期的0.6%左右。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远期升值压力下行。
不顾市场预期,欧美力压人民币升值,让中国充当救市急先锋。一旦人民币脱离美元,欧元与美元都可以获得喘息之机。欧元区出口虽然上升,但作为贸易风向标的仍然是美国,如果与美元保持平稳,中国的出口价格也将在美元体系下保持平稳。
人民币升值有几大后果需要考虑。
首先,中国出口形势不稳,对于实体企业将是沉重的打击;其次,如果人民币以较大幅度升值,中国国内资产价格下挫,经济与货币的紧缩态势有增无减;第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全民社保体系、最低工资制度等,增加成本型通胀的压力。中国之所以能够推行大规模的基建,主要是因为储蓄率高和外汇储备双重担保,一旦储蓄率与外汇储备下降,中国的债务危机将很快浮出水面,这一点与日本颇为相似。许多人认为,日本与希腊殊途同归,但日本负债极高还能维持至今,日本国民的高储蓄率功不可没。
要再次强调,从2000年以后到金融危机之前,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大好时机,目前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人民币升值需要等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大局初定、中国内需真正拓展之时。
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危机过后的漫长转型都是艰难的过程,此时没有人愿意本地区货币大涨。在艰难时世中,一轮新的经济竞争蓄势待发。
欧元进入熊途,但是,欧洲紧缩货币、严格财政纪律、重塑金融监管体制,为未来经济增长埋下伏笔。6月17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峰会上通过了未来10年经济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改革方案,提出将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 灵巧增长,以提高资源效应、提倡绿色、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 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的包容性增长。欧盟领导人同意,在尊重各国预算主权的前提下,自2011年开始,成员国的预算方案应接受欧盟委员会的评议,对违反欧盟财政纪律的成员国将实施惩罚。对于金融衍生品尤其是卖空行为与信用违约掉期严格监管。
美国同样如此,危机漩涡刚过,就对金融机构进行一系列整肃,并且提出创新与出口的国家战略。
中国应该如何?是忍受暂时的紧缩阵痛继续推行内部体制改革,还是推动人民币升值为他人做嫁衣?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极大,在经济下行之时,与邻为壑的恶劣心态四处皆是。人民币升值当然会迫使中国偏离低端产品主导出口的轨道,但国内的社保体系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离开企业成本,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是让人民币升值还是建设国内的基本保障体系,以扭转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答案不言而喻。
中国不应该购买债券,而应该在实际汇率上涨时参与欧洲的项目投资,购买实物资产,此举既能雪中送炭,又能获得未来发展契机,还能在较大的程度上阻止欧元跌势。这一点已经在进行中,有报道称,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领的代表团星期二访问希腊时,同希腊公司签署了14项投资协议,中国向希腊船运、物流和机场项目的投资额高达数十亿欧元。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提高藏汇于民的限额,让市场主体进行投资,消解巨额外汇储备压力,让市场主体参与全球竞争,为未来培育出一代抗击打能力强的企业家。(每日经济新闻)
水皮杂谈:贱卖A股的究竟是谁?
A股和H股没有接轨的时候,A股和H股以什么方式接轨往往是资本市场热衷的话题,而当A股和H股真的接轨的时候,大家发现这一切其实再正常不过,如果不是热心的媒体关注,或许就这么悄悄地过去了。
6月15日,A股还在因为端午节而放假,没有放假一说的H股还在正常交易,盘中AH股溢价指数一度跌破100点,探底99.79点,创下有此指数三年来的低点,正式宣告A股和H股在盘中完成了对接。AH溢价指数是恒生指数公司在2007年7月9日发布的,首日报收的点位是133.24点,换句话讲,A股对H股的溢价比例整体上是33.24%,谁能想到,三年时间,A股和H股的比价关系会倒一下,H股会对A股产生溢价,而且幅度还有越来越扩大的趋势。
根据统计,目前A股和H股价格倒挂的股票一共有13只,其中8只为金融股。倒挂最严重的又是保险股,中国人寿(601628)倒挂28%,太平洋(601099)保险是27%,中国平安(601318)是22%,紧随其后的则是银行板块,招商银行(600036)以26%倒挂居首,工商银行(601398)以19%居次,建行以15%紧随,而交行和民生分别以14%和11%殿后,唯一幸免的大型金融机构只有中国银行(601988),金融股的这种表现让当初抨击国有银行贱卖论的人真是哑口无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中国农业银行如果A+H同步上市尚好,如果A股先于H股上市必然拖累H股低发,倒挂恐怕又是难免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倒挂趋势扩大的现象和农行的不择时机上市也有脱不开的关系。上证指数在4月第一次探底2487时,A股和H股倒挂最严重的中国平安不过是16%,而到5月底上证指数二次探底2491时,A股和H股的倒挂幅度整整扩大了10%,扩大的板块又正是金融股,正是在这一个月中,中国农业银行的IPO由传闻到尘埃落定。
A股和H股的接轨让水皮想起一段尘封的往事。2005年4月8日的下午,管理层的负责人专门约谈水皮,话题是之后即将展开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为了说服水皮这个反对派,负责人耐心地拿A股和H股举例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彼时发,那么A股彼时和H股尚有30%的溢价,大股东尚有支付对价的空间,散户还有一定的补偿;如果彼时不发,那么从趋势上看A股和H股就会自然并轨,那时不但没有支付对价的空间,即便连对价支付的理由也会荡然无存的。结论就是,既然早晚都得改,早改比晚改要主动,早改还有支付对价的可能,晚改则什么都没有。谈话时,上证指数尚在1300点徘徊,负责人判断支付对价后会在1000点找到支撑,而如果任由指数下落到1000点,不光A股H股自然并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也会在净资产附近完成接轨,中小散户不得不接受无对价全流通的现实,竹篮打水一场空,4月13日,水皮的系列杂谈谁是股权分置改革的终结者刚刚发表完上中下三篇,证监会即宣布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就此拉开序幕。事后很多人不理解平均对价为什么会是10∶3而不是10∶2或者10∶5,道理何在?今天告诉你,道理就在于当时A股和H股的平均溢价正好是30%,A股1300点平均对价10∶3除权,点位也就是1000点,而1000点,确切地讲是2005年6月6日的998点又正好是上一轮行情的最低点,这一切不是偶然的,中国股市就是一个政策市,行情是由政策发动的,也是受政策影响的,所以在农行要上市的背景下,管理层也好,隶属的机构也好,不可能放任自流不作保驾护航的安排。
银行股的市净率目前只有2倍,市盈率只有11倍,估值处在相对低位毫无疑问,但是受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影响,银行股难以轻松上行,中信银行(601998)之所以在6月9日和6月17日两次充当反弹的急先锋,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银行房贷比例和绝对数都是最低的,地产调控的影响于中信银行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从点数上看,中行上市时上证指数是1719点,工商银行上市时上证指数是1807点,交通银行(601328)上市时的点位是2645点,只有建行上市时的点位在5425点,农行上市能否带领银行股走出低迷,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A股对H股溢价过高是不正常的,A股和H股倒挂太大同样是不正常的,尤其是金融股。
笔夫:下跌是理性精神的选择
除了继续看空市场之外,笔夫这周又难以有更多新的观点,甚至也找不出更多的看空的理由和证据,我想这一个多月来,有关看空的观点说得太多了,我不知道还应该说些什么才能使事情显得更有说服力。端午小长假期间,很多人对后市充满了想象,我很惊讶他们盼望做多的热情,感觉自己有些孤独,但真正说服和安慰我的是市场本身。
相对于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断言现在是熊市应该一点不为过,是熊市就得有熊市的思维方式,不要轻言底部的到来,这个话题对投资者来说仍然相当遥远。当然,无论对于股指期货还是商品期货,笔夫自然有一个预设的底部位置,不过,需要大家理解的是,现在谈这个位置显然是天方夜谭。忠于笔夫专栏的朋友们,当这一刻到来的时候,你们有可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这样的提示。
对今年下半年行情的轮廓,笔夫还是坚持不破不立的观点,意思是,必须先有较大幅度的下跌,然后才有可能走出一波像样的上涨。下跌是由于经济活动减缓和停滞导致,而接下来的上涨则预示着严重通胀的到来。
大宗商品显然已经处于熊市格局之中。即使最受基本面支撑的商品,也已经开始了下跌。玉米已经下跌了,棉花似乎也难逃一劫,这些可都是属于供不应求之列的商品。这种无论供求关系而整体下跌的情形已经与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状况颇有几分相似。当然,目前下跌的主力仍然是工业品。
全球交易者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上,但是,这里要说的是,美国人也是不靠谱的。本周四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使大家无法真正乐观起来,失业人数仍在攀升,而5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下降了0.2%,而费城联储公布的制造业指数却从21下滑到8,这让所有的人颇感意外。实际上,对于美国经济最直观的看法就是观察道琼斯指数的动向,自从5月6日美股千点乌龙后,其持续一年多的上涨实际上已经宣告结束,未来几个月,持续创出新低的可能性非常高,近期反弹很快将会戛然而止,如果此种情况成真,就会使全球交易者确信,市场前景已不再那么乐观。
近期仍有一些微弱的信号使投资者产生错觉,如上周公布的中国5月份出口增加了48%,这在国内外均掀起了轩然大波,产生这种奇效的原因在于,这一数字突兀至极,笔夫上期在策略周报中就明确表示,不相信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因为没有任何其它的数据可以佐证其合理性。如果你依据这样的数据进行投资的话,那一定会输得很惨。至于为何会出来这一雷人的数据,笔夫自有分析,但有些东西恐怕不便于乱说,大家自己去猜测吧。
还有一种心理自慰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不会影响到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的经济复苏,这又是一个非常雷人的观点。欧盟占到中国出口额的22%,2009年,亚洲国家出口到欧盟的份额占总出口的14%,而出口到美国只占到总出口的11%,自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对人民币贬值超过15%,这将会对中国输欧产品构成严重挑战,怎么能不直接影响到中国这样一个严重依赖外需的经济体?
下半年,国内对工业原材料的需求将出现严重衰减,除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治理之外,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整顿也将直接影响到全社会投资率的增长,除了国家力保的高铁等项目外,地方基建项目建设将会放缓,实际上,本周银监会已经就给地方融资平台授信一事对各商业银行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措施,银行新增贷款持续放缓。
国务院对于三高行业的治理非常紧迫,与历次的治理相比,这种限时定量的措施无疑将更有成效,对于落后产能的淘汰更将直接导致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
基于这些理由,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基金属的价格仍将出现大幅的向下调整的空间,这是宏观经济周期使然,无法逃避。
股指期货方面,沪深300期货合约目前仍处于2700-2800点之间的平衡震荡,但是,调整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跌破这一平台,出现更大的下跌。而对于下跌的坦然接受,是理性精神的选择。
尹中立:房价拐点在第三季度出现?
4月17日,国家出台了更为严厉的调控房地产新政,到6月17日刚好满两个月。实际上,这轮调控一开始,有关房价会不会出现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拐点等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综合当前市场特征,笔者认为房价在第三季度应该有明显的下降。
新房价格坚挺,二手房波动
2008年~2009年的市场调整首先由一手房开始,而这次不同,新政策出台之后的1个月时间里,尽管新房的交易量出现明显下降,但其价格表现相当坚挺,而二手房的价格开始出现调整。从北京5月份的数据看,二手房平均价下降了12%左右。一些原来炒得比较高的区域下降比较多,比如通州下降了20%~30%。
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2008年开发商的资金链绷得比较紧。2006年~2007年,中国的股市与楼市空前繁荣,开发商的资产周转率很高,忽视了资金的敞口风险,加上当时市场普遍低估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当市场的交易量迅速下滑时,不少开发商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降价销售成为唯一选择。而2009年的市场销售超预期,使得开发商在2010年的资金比较充裕,有资金风险敞口的开发商比较少。
二是希望历史还会重演。2008年底和2009年初,不少开发商选择了降价销售,但市场在救市政策的刺激下,迅速出现反弹,让降价销售者大呼上当。因此,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开发商自然会选择观望,不会很快降价销售,有些城市(如北京)的房价反而逆势上涨。就在4月中旬国家出台更严厉的政策调控房地产时,欧债危机开始出现恶化的趋势,使很多人想起了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恶化以及由此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大逆转。特别是5月中旬温总理在天津考察时表示担心政策的叠加效应,使不少人开始感觉决策层又要转变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观望气氛。
欧债危机只是慢性病
在我看来,欧债危机不会对中国出口产生致命打击。美国的雷曼公司倒闭之后,之所以对全球市场产生严重的冲击,是因为它导致了全球信用的冻结,从而使全球贸易出现冻结。当时的市场风险溢价迅速提高,投资者都回避风险,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跳水,石油价格从147美元/桶迅速跌到30多美元/桶,铜价也如此。于是,市场出现强烈的去库存化,一时间,中国出口企业突然失去了订单。
而目前欧债危机只是少数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它影响到个别国家的国债的风险溢价,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溢价没有明显影响。因此,企业也不会出现类似2008年底的去库存化现象。如果将2008年的雷曼公司倒闭形容为急性传染病的话,那么欧债危机应该属于慢性病。
当然,慢性病也是病,欧债危机也会影响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因为欧洲国家会减少财政开支,减少进口,而且人民币相对于欧元大幅度升值,也影响到中国的外贸。但是,只要不是强烈的收缩,就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大的冲击,反而会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股市下跌影响楼市
从经验上看,股市是楼市的先行指标,领先的时间应该在2~3个季度--当股市上涨6个月之后,房价也会出现上涨;股价出现趋势性下跌6个月之后,房价一定下跌。2008年11月初股价见底的,2009年第二季度房价出现上涨;2010年的股价从年初开始出现下跌,现在已经持续了5个月时间,房价估计在6月份会出现明显的转折。
为什么股价与房价有这样的关系?这两个市场的价格决定因素是基本上一致的。经济增长快、信贷与货币投放多,则股价、房价都出现上涨,反之则都会下跌。但这两个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价格敏感性是不同的,股市比楼市更敏感些。
2010年初以来,股市之所以出现下跌,是因为信贷紧缩的结果。2008年11份开始,中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都积极增加信贷,出现贷款的空前膨胀,2009年前6个月就放了近8万亿的贷款。如此多的信贷投放必然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因此,2010年的信贷目标定为7.5万亿,比2009年实际减少40%。决定股价的应该是边际的货币增量,边际的货币增量出现减少的趋势,必然使股价下跌。
开发商资金将趋紧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活动,资金的渠道主要有四条:资本市场、银行贷款、预售及建筑企业的垫资。现在的情况是,这些融资的渠道基本上都被堵上了。
先看资本市场的融资。4月17日的国十条使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在内地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渠道被堵死,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可以到海外市场上去发行债券,但需要付出10%以上的成本。
再看银行贷款。新政策对地产公司的信贷融资提出了很多限制,各家商业银行都收缩了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规模。此外,北京等城市对二套房贷的认定标准比2007年更加严格,而二套房贷的首付为50%,利率为正常贷款的1.1倍,使按揭贷款的需求大幅度减少。通过预售的方式取得资金的通道也受到了影响。
从经验看,从第三季度开始,房地产开发类公司的资金开支会出现高潮,土地出让金一般在7、8月份交纳,支付工程款一般在年底比较集中,很多公司的账目现金很多,但未来几个月需要支付的资金也很多。(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