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 天量资金注入市场_股票_证券_财经

央行出手 天量资金注入市场

加入日期:2010-5-27 12:41:23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银监会逆周期监管革命
  银监会逆周期监管新规的推进,在提升银行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对周期准确判断的难题
  一项正在酝酿的监管新规,将敦促中国商业银行进入一个全新的风险管理时代。它在提升银行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会让其面临资本充足率、税前净利润等各项指标缩水的现实。

  5月中旬,银监会召集数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召开内部会议,就当前正在研究的动态拨备和动态资本充足率管理征求意见。接近银监会的消息人士透露,这是为银监会正在制定的两项新规服务的,即《动态拨备管理指引》和《反周期资本预算管理》。
  上述两项新规尽管所指不同,但核心要义均围绕三大原则,即动态、差异化和逆周期。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动态地计提拨备和补充资本,以增强在经济下滑时的抗风险能力。上述规定的实施,将让商业银行面临着巨额拨备的提升和资本补充的压力。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银监会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推进上述工作,该小组的成员来自银监会内不同的监管处室,迄今已经研究数月。

  分析人士认为,银监会已经接受了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上关于逆周期监管的新思维,并期望在中国践行。问题是,作为一项新思路,它在解决了既往的顺周期监管弊病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执行难题,即身在周期中的监管当局及商业银行,如何做到准确判断经济周期?这些判断指标该如何确定?判断的主动权该交给谁?当各方判断不统一时该如何实施?。

  在当前商业银行已抛出数千亿元再融资的背景下,这项新规如何及何时落地,挑战着资本市场敏感的神经,也挑战着监管的执行力,更挑战着追求盈利的商业银行的报表。

  逆周期资本监管
  所谓逆周期资本监管,是指资本监管要求随着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转化而变。在资本数量方面,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应累积较多的资本以应对经济衰退时期的需要;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适当降低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标准,促使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推进经济的复苏。在资本质量上,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中核心资本的占比应较高;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允许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上更多地依赖附属资本。

  如果这一监管理念全面实施,将带来商业银行监管理念的一场跨时代变革,即从顺周期监管,转为逆周期监管。

  对于这种变革的可能性,在2010年一季度银监会已有流露。

  2010年3月5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做动态考量,并出相关指引。按照刘明康的思路,在最低资本充足率8%的基础之上,考虑加上逆周期的资本要求,如果说经济不过热,则增加值是零;经济过热的话,就需要再往上走。

  再往上走,充分体现了逆周期的新思维。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资产负债部人士透露,目前银监会要求四大国有行的资本充足率是11.5%,如果低于该比例,将要受罚,银监会提出的目标值是希望达到12%。

  2010年1月13日,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下称《指引》),并表示将根据《指引》要求,对银行或银行集团所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及其管理能力进行独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压力测试结果和经济周期等因素,确定监管资本要求,确保银行或银行集团的资本能够充分覆盖其面临的各类风险。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逆周期资本管理的一种初步考虑是,在正常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底限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需增加一个额外的逆周期资本充足率,范围在0~5个百分点之间。

  0~5%并不是说所有银行都加上5%,而是对于个别放贷太猛刹不住的银行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银监会某人士说。

  他表示,资本充足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未来对银行的资本监管原则应该是差异化的,不同的银行应该实行不同的规定。从银行本身资产组合的风险来看,只有实行不同的标准,才能对银行实行激励。

  2009年商业银行的天量信贷投放耗费了大量资本。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共计9.59万亿元,创下历史纪录。银监会在2009年下半年曾要求各家商业银行提交补充核心资本的计划,并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8%的底限差别化提高到10%和11%,并公布了次级债等资本计算新规,从而触动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掀起融资潮。

  目前,多家银行已公布了再融资的方案,多采取在A股发可转债、H股配股或者A+H两地同时配股的方式,一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选择向大股东或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

  中行(601988)公司部一位人士表示,当前商业银行的资本已经不够用,如果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必然抑制未来银行资产的增长。

  也有银行人士指出,银监会这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部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的意图在于威慑商业银行,一旦快速扩张信贷,可能会面临非常高的资本充足率作为惩罚性措施,但实行起来可能并不容易。别说是5%,就是加个1%银行肯定都受不了。银监会突然要提,银行总要有时间去募集资金,无论是发债还是发股都要银监会批,没有那么容易。他说。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鸣飞认为,一旦银监会对银行大范围地提出逆周期的额外资本要求,银行必定出现新一轮的融资高潮。他分析说,目前银行补充资本以后,核心资本充足率在11%~12%的水平,资本充足率如果提到15%,那么核心资本充足率就要达到12%~13%,还需要密集补充核心资本,这个规模又是数千亿元之巨。

  但上述银监会人士认为这种担心多有不必,因为逆周期资本充足率再加5%是极端手段。按照银监会的思路,在绝大多数情况,银行只要满足基本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即可。但如果出现了银行贷款增量异常高企,或者经济状况变化,可能导致贷款质量严重恶化,银监会可以采取增加资本充足率的方式加以限制。

  迄今,逆周期的动态资本监管如何执行,仍未有定论。

  提高拨备率
  本次银监会的逆周期监管思路的另一个体现是,将引入动态拨备计提。

  目前《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的一个版本是:商业银行将根据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动态调整拨备计提标准,一般准备计提比例有望调高到1.5%、关注类计提比例调高到3%、次级类计提比例调高到30%、可疑类计提比例调高到60%、损失类计提比例仍为100%。

  而当前实行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银行应按季计提一般准备,一般准备年末余额不得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

  上述新计提版本尚未得到银监会的证实。银监会内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目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于动态拨备的比例还没有定。

  这意味着中国如何执行,尚无国际参照标准。如果中国率先实施,未来如何与国际标准统一,尚未可知。另外,拨备提高是一把双刃剑,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则会对银行的利润积累产生较大影响,并会牵制银行通过利润留成补充资本。

  在2009年银监会已经将拨备覆盖率从100%提高到120%直至150%的情况下,如果上述动态拨备实行,将意味着再次变相提高拨备覆盖率。不少银行分析师认为,尽管从长期来看有助于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但对银行的利润尤其是当期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并会降低资产回报率(ROA)和净资产回报率(ROE)。

  据分析师测算,如果上述规定执行,将对上市银行净利润产生2%~30%不等的影响。

  但显然,损益相较,银监会更重于抗风险能力的提高。2010年两会期间,银监会计财部主任李怀珍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动态拨备的实行能够抑制信贷的盲目扩张冲动,有助于熨平经济周期的影响。

  李怀珍认为,现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缺乏动态性和逆周期性。具体表现在,现行贷款损失准备主要依据贷款实际发生的损失计提,在经济上行期贷款质量较高时,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水平较低,不利于贷款损失准备积累;而在经济下行期,贷款质量恶化,需要计提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但此时银行财务状况也随之恶化,无力计提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银行在经济上行期间也未积累足够的贷款损失准备,以弥补贷款质量下降形成的损失,无法达到以丰补歉的效果。

  中行某人士表示,尽管还未收到银监会的相关通知,但动态拨备中行已经在做,尤其是对于水泥等市场波动比较大的行业,对于具有潜在风险的水泥行业客户的贷款级别由正常调整为关注,从而能实现动态调整。

  但也有银行人士对动态拨备的执行效果提出质疑,理由在于银行对不良贷款评定有非常大的腾挪空间。

  银行自己也知道,坏账的评定弹性特别高。什么是不良,什么是可疑,这些东西都在变。除非银监会能有严格的把关,不然动态拨备意思不大。某不愿具名的银行人士说。

  尽管如此,如果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则就意味着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同步提升。

  另外,消息人士透露,动态拨备的具体比例银监会可能还需征求财政部意见,但银行方面有人认为财政部的态度会比较微妙。前述大行资产负债部人士认为,现在银行大多是上市公司,要增加拨备很不容易,拨备多了,股东的分红就下来了。而财政部在国有大行的股份不菲。

  理念革命
  动态拨备和动态资本充足率的探索,标志着银监会从顺周期监管向逆周期监管的跃进,是监管理念的一场大变革。

  动态的资本和拨备监管是我国银行监管改革的重要部分。银监会一位人士说,建立动态拨备、动态资本管理是为了使监管更加规范:一来是为了防范经济快速增长、信贷高速扩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再者可以给银行一个更为明确的监管期望,一旦触到底线,就会面临处罚。

  据了解,银监会研究部正在参与国际讨论,以期在国际框架之下,制定一个比较有利于中国银行(601988)业的标准。银监会的工作就是结合国际要求,建立更为正式的标准,而并不依赖于某个领导或者某个监管部门的判断。银监会内部人士说。

  在该国际标准出炉前,银监会从2009年开始,已经在试探性进行逆周期监管的探索。首先,大幅提高银行拨备覆盖率底限;其次,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底限2~3个百分点,并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实行差异化;再次,改革资本充足率和附属资本的计算方法,要求银行互相持有的新增次级债将分年从持有方附属资本中扣除,引导银行提高核心资本,增强商业银行系统性抵补风险的能力。

  这些监管举措的推行,不仅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起到一定约束作用,而且加强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部负责人指出,2009年商业银行为配合4万亿投资计划,投放了巨量中长期贷款,其中铁公基项目相对风险可控,但大量的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投放,存在资金流向不可控、财务状况不透明等诸多问题,蕴含了巨大风险。再加上2010年4月中央密集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作为持有大量不动产抵押的银行,房价的大幅波动或成为新风险的病灶。

  但这一新监管理念如何具体落实,尚存变数。对政策落地构成挑战的因素之一是,当前国际上对经济周期的判定指标尚无结论,对于国内具体的动态拨备、资本充足率的规定,更需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上述股份银行人士认为,银监会的逆周期监管政策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很多问题现在都存在变数。何时出台、动态调整的幅度、是否有机构存在豁免等问题还并不明朗。就像规模控制一样,可能主要抓四大行,而其他的商行存在一定的政策松动,银行只能观察着,走一步看一步。(财经国家周刊)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