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经济形势最复杂的2010(四):何时退出_股票_证券_财经

直面经济形势最复杂的2010(四):何时退出

加入日期:2010-5-19 12:19:20

  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我有以下三点想法:

  首先,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国一定要有一个政策重点,是反衰退还是反通胀,一定要明确哪方面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威胁最大,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滞胀。

  其次,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应尽可能协调。因为总量一般都是短期的,而结构调整是长期的,所以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也就是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二者应尽可能协调。如难以协调,至少要做到不使短期目标的实现成为将来实现长期目标的障碍,即不要以增大未来的困难和代价来缓解目前的困难。如果做不到统一,至少不要互相对立。

  第三,在政府择机退出的问题上,我认为中国可以更积极一些。虽然中国没有理由率先退出,但也没有必要落到后边。中国可以更积极的理由如下:

  1、中国经济处于高增长阶段,抗击打能力本身就强。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时期,所以不需要政府更多、更大量、更长时期的干

  预。中国经济在成长、发展阶段,本身就具有更强的抗击打能力,这也是温总理去年答记者问时就开始说的。

  2、中国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而是一个转轨国家。如果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担心市场的更多干预会破坏市场的有效性,那么中国政府过多的干预就不仅仅

  是破坏市场有效性的问题,而是破坏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问题,将来造成的损失会更大。作为一个转轨国家,中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个体制和改革目标,更不应该长期过多、过大的引入政府对市场的替代。这不仅是对市场作用的一个否定,也是对市场化进程的一个回归和反复,将来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3、从目前的恢复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实际上是率先走出了危机,这是一个事实。一系列的统计数据,特别是高增长的事实,本身就表明中国有能力更积极的对

  待政府择机退出的问题。

  4、中国是大国,地区差异比较大,所以即使择机退出,中国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期选择机会,并不一定要统一退出。大国的非均衡区域差异性为

  中国率先或是更积极的择机退出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与那些通常共进共退的均衡型国家不同。

  5、中国的创新能力总体来说较弱,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正因为创新能力弱,中国的增长质量才不高,才会导致重复建设。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的增长点,

  没有新的增长点要扩大投资、拉动需求就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重复,再加上中国的制度创新和市场化进程仍然落后,这样就会出现“有重复、没淘汰”的状况。有重复不怕,所有的竞争都是重复,但如果在体制上有淘汰机制,或者说竞争机制,就会提高效率。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弱,结构升级就困难,因而一旦追加投资就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追加,就会导致重复建设。但是如果体制创新跟得上,有激烈的竞争,就可以把过剩的产能淘汰掉。在目前制度创新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特别是市场化进程相对疲软的情况下,“有重复、没淘汰”无法形成竞争。因此,真正能够解决中国包括全球性问题的办法就是提高创新力。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创新力不够,导致效率低下,单纯依靠扩大投资的数量来刺激投资的速度,导致泡沫产生。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如此,中国要解决的主要发展问题也是如此。创新的主体是市场和企业,因此要尽快恢复并强化市场功能,尽快恢复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力和创新力,这是中国从根本上克服一系列结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结构升级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中国来说,也就是要进一步加快市场化的进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可以更积极的对待政府全面系统干预的适时择机退出问题,中国应该培育更为强劲的市场力量。

  出于以上五方面因素的考虑,中国在政府择机退出的问题上可以更积极一些,虽然中国不一定要率先退出,但也不要落后于人。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