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上海初夏,新近改造的外滩游人如织。一尊红铜色的“外滩牛”出现在福州路路口的“金融广场”,四周的红色地毯还没全部撤去,临时防护栏外,游客三三两两驻足观看。
这是刚刚落成的“外滩金融牛”雕塑。其牛身壮硕,四蹄踏地前低后高,作蓄势奋起状;牛首低垂,瞠目张鼻,气势如虹;牛尾则向上翘起打圈后指向天空。出击的瞬间被定格,年轻旺盛的生命张力绽开,隔江面对的,正是上海最富活力的陆家嘴(600663)金融区。
如果说陆家嘴(600663)是上海新的金融机构聚集地,那么外滩则曾是整个远东的金融中心。
轮船招商总局旧址的三层红砖小楼静立金融牛身后。由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一手创办的招商局,因模仿西方制度向社会集资募股,而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具有股份制色彩的“公司”。与轮船招商局仅一街之隔,坐落于外滩牛侧后的,则是外滩最漂亮的近代建筑——汇丰银行大厦。这座仿古希腊式样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一度见证了外滩洋商云集、“银行多于米行”的景象。
在外滩这样一个历史与现实交错的走廊,外滩金融牛要见证的,将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再一次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迎来了第二次金融集聚,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纷纷落户上海,上海成为全球要素市场最集聚的城市之一,其中股票和期货等多个市场或品种的交易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上海也已经成长为中外金融机构的盈利中心。上海银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末,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已达19家,在沪外资银行各项资产总额约占全国外资行的57%,而盈利约占71%。
还会有更多事情值得期待: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际板、私募股权基金在上海的逐步聚集,以及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上海固定收益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等等。
尽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仍未结束,但中国金融业并不存在发展过度的问题,金融资源在中国依然稀缺,金融市场离成熟市场也依然有很大距离。截至去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达870家,但对于多数中国企业来说,间接融资仍是主要资金来源。上月,沪深300指数期货刚刚开始在位于上海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成交规模迅速扩大,但现阶段仍以投机为主,交易品种也十分有限。
不足的还有制度建设、市场化程度、金融风浪中的历练,以及整个经济体的信用水平。上海还需要向纽约、伦敦,甚至香港特区借鉴良多。
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路长且艰。但是这头欲借势奋起的外滩金融牛,代表的则是一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