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国:农行上市应无限期推迟 水皮:人民日报都在问_股票_证券_财经

韩志国:农行上市应无限期推迟 水皮:人民日报都在问

加入日期:2010-5-15 10:23:11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谢百三:调控房价引来假离婚
  --兼谈上海欲征保有税之风险及本周股市
  一、为躲避二套房高利率按揭,假离婚已大量出现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在上海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凤凰卫视参加关于是否可以通过征收物业税来调控房价的辩论时,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如果贸然征收物业税必然导致全国一百万以上家庭之假离婚。这个观点被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及安体富、刘桓等不屑。但不幸的是这种社会现象现已大量出现。
  来自上海、珠海的消息证明,假离婚现象已大量出现。
  在上海,几位来自商业银行的MBA在职研究生告诉我,一些家庭为了避免第二套房高利率按揭而假离婚。由于向银行借款,第一套可借70%款,利率甚至可享受7折,而二套房则只可借50%款,利率高达正常利率1.1倍。这样,以上海目前所出售新房大量为120-150m2的话,按今年五.一时价:上海内环线内为4万元/m2,而虹口为3万元/m2。第二套与第一套的利率支出相比一年多付几万元(第一套为标准利率为5.94%/年70%=4.158%/年;第二套为5.94% 1.1=6.534%)。即100万元的利差为2.376%,一年为2.38万元;如是400万元一半贷款,一年的利差为4.76万元,并且要50%的首付现金,人们只好假离婚。
  此外,日前笔者在珠海与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交流,他们告诉我,珠海也发生了多起假离婚事件。何以为证:第一、离婚均发生在五一新政实施之后;第二、原有的房产在离婚时均归一方所有,没有任何之困难,如:原有2套房均归女方一人所有;则前夫净身出门后立即以单身男子,向银行申请第一套3:7成的按揭的低利率优惠贷款;第三、在离婚协议上明确写上,男方在离婚后,将离婚不离家,依旧同住;第四、甚至有人在离婚获得7成的低利率贷款后,不久之后复婚。在此种种,都说明为了应付急急忙忙出台的调控政策,老百姓们立即想出了形形色色的荒唐对策。
  二、假离婚没有危害社会,出于无奈而已
  记得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辩论时,当我提到,物业税会导致全国一百万个家庭假离婚时,刘桓反驳说:假离婚会发生,但就像吸毒、杀人一样,毕竟是极少数人,我国公民总体素质是高的。如果为了避物业税而假离婚,那么这种婚姻也就不值得保留了。(大意)
  假离婚与杀人、吸毒毕竟是不同性质的事,前者是道德范畴的事,男女双方为了保卫家庭私人财产及孩子长大后的住房,被迫无奈地作出了不合人伦世俗的事情,现在出现的离婚无人嘲笑,反而是深表理解与同情,没有危害社会。杀人、吸毒是严重的犯法、违法行为,为万人所不齿,是严重危害社会的罪行。刘桓等不要妄加等号。
  三、上海如征8‰的住房保有税,必引起混乱
  本周各报、电视台纷纷报道传上海将按年征8‰的房产税(保有环节税),笔者依然持明确的反对和质疑态度。
  第一、 怎么征法?按第一套不征,第二套征;一定会出现大量假离婚。人家有个16-17岁的小孩,你让人卖掉一套,等他8-9年后结婚时,房价涨后再买回来吗?还有,人家有老人在乡下,要进城养老呢。只好假离婚。
  第二、按人均30m2以上征收,请财政部、税务总局来调研一下,上海近几年能买到30m2-60m2-90m2的新房子吗?这种小户型的比例是多少?极少!极少!人们是无奈地买了一套套100-150m2的住房。开发商无人愿盖小户型的。
  第三、一些单身白领,都在前些年房价上涨前买了一套100-120-150m2的住房,怕房价再涨啊!他们都在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你现在来征收他们的物业税、保有税,逼着他们卖掉房子买旧小房,通情达理吗?一些单身大龄青年,早已心情不好,还要承受物业税、房产保有税的打击,逼着他们假结婚?
  第四、外地来沪买房者怎么办?很多外国人、海外人士、江浙皖人士在上海买了房,准备小孩考上大学后,让他们留上海工作时用。他们在江浙皖,在港澳台、在美国、欧洲早已有1-2套房了,人均面积也早已超过30m2很多了。上海市对他们在上海的此类房征收物业税(保有税)吗?当年他们买房时,你政府没说过要征税啊!
  第五、房地产同时也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垮了怎么办?
  如果因对房地产征收物业税、保有税,造成上海房地产业乃至全市经济之冷却、滑坡怎么办?
  四、香港房地产大跌导致经济大跌五年之教训历历在目
  香港于1997年回归前,房地产市场大涨5年。回归之日,特首董建华发表演说,一定要把高房价降下来,让年轻人结得起婚,让外国公司租得起房。他承诺每年向居民提供8.5万套廉租房(大意),引起香港普通市民广泛欢迎。房地产价格迅即大跌,从20%一直跌到60-70%;800万港币一套跌到350万港币。
  结果香港经济一片萧条,连年下滑,直到GDP出现两年负数,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香港各行业均受波及,失业率大幅提高;社会人心动荡,每年7月1日出现示威游行。
  直到第四、五年,香港特区政府才意识对房地产调控不能下猛药,很快恢复了一些有利于房地产发展之举措,房地产和香港经济才一步步走出阴霾,经济情况才好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每年8.5万套廉租房后来实际上一次也未敢推出过。
  五、上海对征此税明显是勉强不情愿的
  虽然上海要征房地产保有税传闻又纷纷扬扬,但上海市政府又表现得很谨慎。4月8日,上海证券报就披露要开征住房保有税,基本方案已定;4月9日,上证报立即澄清,这事要由国家(中央)定,上海只是执行,至于研究总是可以的,现在此传说又起;但又说:还是要由国家来定。
  此外,一再说:以保有税而不是物业税名义来征,是为了减少立法审批流程。这实际上是躲避全国人大对新税立法审批权的审核。其实是不严肃的,是不符合法律的,为什么换个名称硬来呢?
  六、硬捅房地产泡沫风险很大,要从根本上抓起
  过去说过多次,中国房地产的确有泡沫;但一旦形成泡沫后,对它的处理应慎之又慎,要一千一万个小心,一千一万个如履薄冰,慢慢放气。
  ①货币发行量这么大,去年9.6万亿新增,房地产涨50%;前年货币政策搞额度制极紧,房地产跌20%;
  1999年M2为10万亿,现在M2为66万亿;1999年复旦旁边房产4000-5000元每平米,现在3万元;不正好是同倍率上升的吗?征物业税、保有税,该去征央行周小川行长的税啊!
  ②土地财政必然导致各地靠卖地为生;上海硬征此税,各地情愿跟进吗?房产冷了,土地卖不掉了,各地地方财政破产吃什么?
  ③还有一年600万大学生、1500万农民工进城,刚性需求,怎么办?物业税能解决吗?
  总之,泡沫很不好,但泡沫一旦形成,就要从宏观上、根源上找原因,要降低、减缓货币发行量,坚决改革土地财政,要从多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抓起。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征上海保有税,就像看着小孩在鲁莽地拿着刀,在大气球上东戳戳西挑挑,风险极大,令人非常不安。如果弄得不好,泡沫快速捅破,经济冷却10年;日本20年经济起不来一幕在中国重演,不是不可能的。
  [本周股市:经一路大跌,于周三跌到本轮最低点2604点;周四又传闻,几大银行再融资要高达2800亿,市场极恐慌。周四中午传闻三大利多救市:一、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二、新股要放慢上市发行速度(多个中小板股破发);三、要修改股指期货规则,必须买进实盘,方能做空。如确有此事,股市可能已到阶段性底部。但第二、三点不太可信,还要看公开报道](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新股三高岂能坐视不管
  日前,上会新股有所放缓,证监会立即出来辟谣说:主板IPO审核没有暂停,特别强调主板二字;有指定媒体还专门发文称,扩容对二级市场没有影响。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为农行IPO造势。去年重新开闸的IPO被称为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证监会也承认,市场形势好,发行节奏就快一点,新股价格就高一点;反之发行价就会降低,甚至发不出去。然而事实却是,面对4月中下旬以来股市大跌,新股发行依然我行我素,高烧不退,集中表现为三高,即发行高密度、高溢价、高市盈率。
  去年以来的新股发行高密度已有目共睹。随着近期股指加速下探,高密度也更上一层楼,5月发股(至5月14日)已达28只,估计全月很可能超过今年最高1月的35只,和次高3月的33只。高溢价和高市盈率也毫不逊色,如本周发行的广联达发行价58元,发行市盈率59.79倍;康芝药业发行价60元,发市盈率62.5倍。还有怪事,即将于下周发行的海康威视、爱施德、天虹商场、毅昌股份和中原特钢,发行后总股本都已超过4亿股,按相关法规已属大盘股无疑,可也一个个挤进中小板,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小板可以享受比主板高得多的溢价和高市盈率。本来,高市盈率理应反映高成长,即100倍的市盈率反映100%的盈利增长。但今年一季报显示,124倍的世纪鼎利盈利仅增长77%(这还是好的),117倍的东方财富增长30.6%,被机构夸得花好桃好发行市盈率94.5倍、最高炒到170多元的碧水源,一季报每股收益不到3分钱,其一季所得431万元净利,还不到去年全年盈利10719万元的一个零头!
  管理层一再强调,新股三高是市场行为,价高价低全由市场决定,发行价再高,超额认购不是也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吗?至于高密度,到新股发不出去了发行人自然会选择暂缓、暂停,届时发行密度就降下来了。此话大错特错!新股询价,是在信息严重不对称下的定价博弈,且不说小股民完全被剥夺了定价的话语权,在询价过程中,发行人和主承销联手,可以摸清机构投资者的价格底线,可后者对发行人超募这么多钱如何使用、如何回报却一无所知。如海普瑞计划募资8.65亿元,实际募资59.35亿元,超募50多亿,试问有哪一个询价机构知道这50亿怎么用,投下去后投资者是会得到10%的投资回报还是1%的投资回报,抑或连1%都没有?!高溢价可以,但发行人拿了那么多钱一定得有个说法,要不然明明可以用10元买到的东西为什么要加价到100元?再说,我们的一级市场并未完全市场化,新股发行必得有证监会一纸批文便是明证。这就像银行信贷,虽说大部分银行都上市了,市场化了,放多少贷款放给谁由银行自主决定,但央行必得进行总量控制,直至到某家银行某个时段的窗口指导。为什么?因为银行信贷关系全社会的货币供应,关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同样,新股发行是源头,关乎整个资本市场的质量底线。目前股市市值已达20多万亿,股民已达1亿多人,如果在源头上出了问题,证券监管部门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有识之士已提出,要像打击高楼价那样打击新股高溢价,可谓一言中的。(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2600点触动了谁的神经
  不到一个月,股市便从3181点跌至2604点,单边重挫18%以上,堪称一次小股灾。那么,到了2600点为何又奇迹般地止跌回升了呢?我认为,主要是触动了股市各利益方的神经。首先是农行上市相关方的神经。当年工、中、建行上市时正处大牛市,均以20倍以上市盈率发行。但目前股市低迷,平均市盈率降到20倍以下,三大行仅10倍市盈率,农行竟想以20倍市盈率强行发行,必然无人愿认购,承销商吃不了兜着走。若压低到10倍发行,便被认为贱卖,且满足不了其融资和补充资本金的胃口,也降低不了其坏账率,因为只有多圈钱把分母做大,坏账率才能降下来。这样,唯有靠大机构把三大行和大盘指数打上去、为农行顺利发行上市而保驾护航这一条路可走。
  其次是汇金公司的神经。去年10月9日汇金第二次增持三大行时的点位是2754点,买入工行的价格是4.77元,建行5.58元,中行3.9元,2600点时均已深度套牢。如今面对四大银行股将再融资2870亿、市场的超跌和农行上市,倒逼它要么再增持,要么联合保险资金、基金及大机构托起以银行股为代表的大盘股,本周果然已有大资金连续进入大盘蓝筹股护盘。
  再次是产业资本的神经。产业资本增持股份,从来就是自发、自主的行为,其依据的是公司自身的价值、未来成长性、后继题材和盈利空间。历史表明,产业资本增持的公司从来是只赢不输,因而受到市场的追捧。近期,已有茅台、建发、海信、飞乐音响、中建、上海金陵、海尔、宗申、新野纺织、南通科技10家公司增持股份,还有27家公司的高管非但不减持反而增持,增持面之广,堪比2008年跌破2000点时。因为股价下跌已威胁到上市公司层面的利益。
  又次是市场融资功能的神经。这可谓是中国股市最大的利益所在。自恢复IPO以来,新股发行均追求融资量的最大化,市盈率均大大高于二级市场和同类板块。但眼下的情况却是:2600点时大盘静态平均市盈率不到20倍,动态平均市盈率仅16倍,沪深300平均市盈率仅14倍,银行、钢铁、房地产股市盈率均9-11倍。这是比1996年512点、1999年1047点、2008年2000点都低的水平,甚至比去年2639点时还低20%。尽管证监会否认会暂停IPO,但不争的事实是:今年以来上市的11只大盘新股和27只中小盘新股破发,沪市主板IPO已停了几个月,深市主板IPO也由一周两次改为一次,发行和上市节奏也明显放缓。因为谁都清楚,去年恢复IPO的位置是2800-2900点,现在2600点又怎么能发得出去呢?
  最后是管理层和权威媒体的神经。探底2600点后,权威媒体逐渐释放暖意。证监会一天批5家新基金;国家发改委价格司长称:相对于GDP的高增长,目前2.8%CPI是正常的;央行官员称:央行将慎用利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暗示近期不会加息,央行本周还向市场注资1520亿资金;《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两篇《A股为何连续下跌》的文章;证监会批准首批机构进入期指进行套期保值;国寿、太保等保险资金开始入市抄底。有关动向值得关注。
  商品市场一切博弈的核心在利益二字。当市场各方利益都不复存在了,市场层面的2600点底部便悄然呈现:2630点以上已连续6天收盘,成为2600点的强大屏障;连续三周沪市在3000点以下的成交量萎缩到平均1055亿元,本周平均947亿元,表明主力根本没有逃出来;148元高价发行的海普瑞破发后在127元触底回升;中小板综指在探底5339点后,与去年12月22日和今年2月3日的5304、5306点构成三重底,已回升300多点,表明题材股又起死回升;金融、地产股又恢复了连续企稳搭台的角色;期指空头在3488-2765点跌20.8%后开始翻多;沪市连续两天收复了5天线,并在连续5根周阴线后出现阳十字星的反弹信号。
  凡此表明,本轮轮番杀跌、补跌的单边下跌已告一段落,市场将进入两种风格的主力携手做多的修复性反弹周期。但市场格局将依然是大盘以搭台,被错杀的题材股唱戏,尤其是年报、季报、中报业绩和成长性俱佳的高科技股。(今日早报)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