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转变发展方式是件“刻不容缓”的任务,艰巨而迫切,任重而道远。这场攻坚战如何打?企业和地方政府有着怎样的思考和实践?为索解答案,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在全国范围内,从企业、城市、省市三个层面各选取一些样本,对他们的探索进行系列报道,以期给
其他企业和地方提供借鉴。
■转变发展方式系列调查之一(企业篇)■本报记者 张娜 吴建有 ■曹雪
4月13日下午,河南许昌,中平能化集团首山焦化公司内,一群工人正在新炼焦炉工地上紧张地施工。首山焦化公司的副总李志越指着管道延伸的方向对前来采访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再过两个多月,新炼焦炉和长达17公里的输气管都将投入使用,从焦炉气中提取的氢气,将通过这条输气管运送到位于平顶山市的尼龙化工公司作主要原料。4月14日,位于平顶山境内的中平能化尼龙化工公司的温室气体N2O(一氧化二氮)减排装置前,该公司的技术员孙浩杰对本报记者说,有了从首山焦化公司过来的氢气,N2O这个减排项目的生产成本将大大降低。
“这将使中平能化拥有全球煤化工行业最完整的产业链:原煤-焦炭-焦炉气(氢)-尼龙66盐-工业丝-帘子布。它使我们的节能减排能力大大提高。”4月14日,中平能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建生对本报记者说。而这条产业链的诞生不仅标志着平煤与神马两大国有企业成功实现了重组融合,同时也意味着早几年前作为国内第一批试点循环经济的中平能化集团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又走在了前列。
高碳企业的低碳之路该如何走?在陈建生看来,做好加减法至关重要:“加法”,就是大力上马新型能源项目,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减法”即千方百计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和动力煤生产基地,中平能化集团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尼龙化工生产基地,尼龙66帘子布、工业丝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为实现煤炭资源利用从高碳向低碳的转换,近年来,中平能化集团构建了“4+5”产业格局,构筑了“3+2”循环经济模式,从而使资源利用实现了最大化,高碳变成了低碳,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大幅增长,走出了一条高碳行业的低碳之路。不仅职工的生产环境和收入大大改善,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同步实现了快速的增长。2009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01.6亿元,同比增长17.7%,创历史最高水平,而传统煤炭采选业仅占其中30%,转变发展方式成效显著。
科学对接打造全球最长煤基化工产业链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标,是打造健康低碳产业链、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陈建生说,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在煤炭、焦化、盐化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着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使高碳资源在产业链上延伸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转化,实现价值最大化,利用效率最大化,碳排放最小化。
煤炭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煤化工,是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的最现实选择,中平能化集团战略重组后,即开始考虑如何实现产业对接,而发展煤基尼龙化工逐渐成为集团决策者的共识。
中平能化集团董事会秘书崔玉坤向本报记者介绍,原神马集团是以生产切片、66盐、工业丝为主的尼龙化工企业,其上游原材料有氢气、苯。原平煤集团以煤炭开采、洗选加工为主,煤化工做到甲醇、二甲醚为止。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焦炉煤气和粗苯,这些都是氢气和苯的原材料。集团本部300万吨焦炭生产规模每年产生焦炉煤气数量巨大,如果不能与原神马集团对接,就可能大量排空,这本身是很大的碳排放;而原神马集团为生产氢气和苯,会重复消耗大量优质煤炭或焦炭,并重复进行碳排放。
如今,原平煤和原神马产业对接后,从最基础的煤炭延伸至世界最前沿的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成为目前我国产业链最长、附加值最高的煤基化工产业链,也是我国最高端的煤化工产业链。
这一产业链的打造,实现了对大量“边角料”的综合利用,节约了能源消耗,也减少了碳排放。
尼龙化工公司己二酸CDM项目是发达国家在中国大陆尼龙行业建成的首套用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洁生产装置。4月14日,中平能化集团副总经理巩国顺向本报记者介绍,该项目2007年12月16日一次开车成功,每年可少排温室气体约合7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这个项目,每年可以从国外拿回1.6亿元左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底即将建成投产、由5个项目组成的20万吨尼龙66盐成套项目,完全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技术,将煤炭采选、煤焦、尼龙、化纤等上下游产业成功对接,使产业链内的煤、焦、焦炉气、粗苯等资源相互转化利用,就地吃干榨尽,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煤基化工产业链。
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中平能化集团是国家2005年确定的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也是以高碳能源开采、加工、利用为特征的能源化工企业。
4月13日,陈建生告诉本报记者,这些年,中平能化一直在构建一个以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4大核心产业和电力、高新技术、建工建材、装备制造、物流贸易5个辅助产业为内容的“4十5”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适合企业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并已形成自己的“3+2”循环经济模式。“3”就是以独立项目或矿点为基础的“点循环”、以相关产品或产业链延伸为主体的“线循环”、以系统集成与多项目联产为依托的工业园区“面循环”;“2”是一方面在节能减排中放大资源功能,一方面在保护环境中建设矿区生态文明。目前,已逐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
此模式基于一个新型资源观,就是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可利用的因素都视为资源,包括工业“三废”。
以对瓦斯进行综合治理为例,过去一般将瓦斯通风稀释,或抽到地面排掉,中平能化集团却对其加以利用,从煤层中抽出瓦斯发电。目前中平能化4个高瓦斯煤矿各有4台发电机组,瓦斯综合利用量去年达到1300万立方米,发电2000多万度。3年间,中平能化通过改进、完善相关设施,累计把877万立方米瓦斯送到了“该去的地方”,发电1027万千瓦时,基本满足了矿山用能需求,同时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去年9月,中平能化集团和澳大利亚C盯煤层气控股集团、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公司合作,采用新技术抽采瓦斯发电。目前,两个瓦斯抽采孔已成功点火。该集团今年计划再打10眼钻井,为瓦斯发电提供充足气源。
此外,中平能化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一批以资源循环再“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企业群,如年产6万吨碳化硅精细微粉的易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光伏硅刃料工业园区;科技含量高的朝川矿、首山焦化公司、蓝天化工公司已成为河南省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典范。这些企业形成了闭合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产业链的成功对接、上下资源的循环利用,已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中平能化集团投资7100多万元,完成污染源治理项目41项,年抽放利用瓦斯突破1亿立方米,处理尾矿水3800万吨,减少排放煤矸石、粉煤灰300万吨,减排焦炉煤气8640万立方,复垦土地、恢复生态1.1万亩,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8004吨标准煤,节能率达到11.7%。
“我们一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力争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陈建生说。
技术创新是低碳发展道路的核心
中平能化的低碳之路为何能走得通畅?“这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陈建生看来,虽然这几年,中平能化集团的科技逐步增长,有一些技术也取得突破,但与国外一些大企业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为此,中平能化开始搭建科研平台,今年3月27日,中平能化集团能源化工研究院在郑州揭牌,该研究院下设煤炭和化工两个分院,将对瓦斯综合利用、尼龙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等进行集中攻关。
“这是全国煤炭行业和河南省企业中的领先之举,目的很简单,就是搭建研发平台,面向海内外,吸纳高端研发人才。”4月14日,中平能化集团总工程师、能源化工研究院院长卫修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中平能化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使企业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的一次有益尝试。
此前,中平能化集团已经面向全国发布启事,招聘世界一流的专家,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队伍。不仅如此,在经费投入上,今年中平能化在去年科技投入25亿元的基础上,力度加大,今年投入比例按照整个产品销售收入的3%,如果产品销收入是1000亿元,那么科技投入将达30亿元。
“这仅仅是个开始。”卫修君说,下一步,按照集团公司要求,研究人员要迅速到位,各项工作要迅速开展起来,而现有研究课题都要拿出详细的方案,列出进度表,按计划全力加快推进,尽早取得突破。尤其对当前直接影响集团发展的瓦斯综合治理、防治水、己二腈、针状焦等重大课题,要加强领导,重点攻关。
“技术创新是走低碳发展道路的核心。”中平能化集团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武浩对本报记者说,企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开发高端化工产品,增加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尽快搬开低碳路上的绊脚石
“从整体上看,高碳行业的低碳路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陈建生说,尽管如此,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比如:经济运行质量不够高,产业发展还不平衡;制约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研究力度有待加强,安全治理的方法、手段、措施滞后于自然条件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企业的贡献率相对较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矸石山、采煤沉陷等问题对城乡生产生活环境还有一定影响等等。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陈建生在今年两会上就尽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低碳经济发展的障碍,曾提出多项建议引起社会关注,这次采访中他又重新强调了这些建议:一、尽快建立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中,应淡化GDP指标,注重失业率、人均收入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科技创新成果等。二、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政策,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项目要在用地、环评、核准备案和融资方面给予倾斜,有些项目应由政府直接投资或者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三、加快推进直供电试点。中平能化集团有几家热电联产、综合利用电厂,年消耗低热值的煤泥和煤矸石400万吨。由于上网指标限制,这些综合利用电厂负荷率普遍不高。2009年,这些电厂平均负荷率仅为50%。另一方面,集团下属化工企业多属高耗能产业,电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较大。而这些化工企业都从网上购买高价电,企业不堪重负,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建议尽快将中平能化集团纳入直供电试点,实现电力直供。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