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CPI与PPI涨幅将双双扩大 物价重拾升势 国家统计局将于11日公布4月主要经济数据。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涨幅将比上月双双扩大。尤其是CPI在3月短暂回落后重新反弹,这种升势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继续持续。观察人士指出,在加大力度管理通胀预期的同时,宏观调控必要的谨慎仍然不可或缺。 3月我国CPI同比上涨2.4%,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由于猪肉以及蔬菜价格有所反弹,再加上基期因素贡献有所增加,4月CPI涨幅可能反弹至2.8%左右,甚至不排除上冲至3%的可能。 对于物价,不可忽视的是两个潜在威胁。第一是难以判断最近的猪肉价格反弹是收储政策的短期影响,还是新一轮上涨的初期表现。尽管粮食价格目前供需稳定,但在连续的自然灾害影响下,今年粮食继续丰收增产的难度很大。第二是房地产调控很可能已经收效,未来楼市如明显降温,不排除炒楼资金推高非食品价格的可能性。 总之,二季度是今年物价上涨压力最大的时刻。有专家认为,不排除月度CPI有接近5%的可能。 除了物价,即将公布的其他经济指标有望保持积极平稳态势。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三年来新高,强周期性以及高耗能行业产值增长强劲,再加上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等先行指标的向好,专家预计,4月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可能略有回落,出口、消费品零售、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均将保持较快增势,不排除继续走高的可能性。 物价上行而经济热度不减,在这样的形势下,二季度我国显然将延续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步伐。央行5月初已经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未来央行仍有可能动用数量以及价格型工具。针对信贷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督审查力度也将加大。 汇率方面,二季度单一盯住美元的形式也可能改变,而恢复双向波动小幅升值的走势。 如果说物价反弹压力值得警觉的话,那么,近期国内外两件经济事件则表明,不可对经济复苏盲目乐观,甚至担忧过热。 首先,以国十条为标志的地产调控大大降低房价泡沫继续吹大乃至楼市崩盘的可能,从中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明显利大于弊。但不能排除的是地产投资短期转而趋冷,建材、家具等相关领域消费回落。其次,希腊、葡萄牙及西班牙等国主权债务危机苗头再次显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逾两年后仍不断有市场出现动荡,这表明,我国外需回暖不会一帆风顺。这也印证了房地产以及出口--上轮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两大引擎动力的复苏可能仍需时日。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尚未真正进入平稳复苏阶段,这需要宏观调控留有余地,保持应对不同情形的灵活性。具体到处理保增长和稳物价的关系,考虑到去年刺激政策以及翘尾因素的影响,当CPI涨幅低于4%,或未出现明显突发性增长因素时,可考虑暂缓动用加息等严厉手段。 除了对经济过热的担忧,还有人认为下半年可能出现滞胀。中国证券报记者认为,滞胀似乎也未必成真。滞胀的出现往往由于供给曲线的大幅左移,以及工资和价格的螺旋式上涨。先前数次物价上涨似乎表明我国通胀仍然与需求过热密不可分,物价涨而经济落更多是经济周期转换的短暂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前需对调控保持谨慎的原因还在于,一旦四季度或明年经济转冷,经济复苏成本将大大增加。(中国证券报)
央行4月份CPI公布前夜出专栏 传达通胀压力信号 央行择时传达通胀压力信号 商报讯 (记者 崔吕萍 孟凡霞) 就在今日公布4月份CPI数据的前夜,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执行报告》)中,特别以专栏形式强调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方式。分析人士认为,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者,央行选择在这一时机公布报告,传达出强烈的通胀压力信号。 作为《执行报告》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期专栏均对当时监管层及市场最为关注的事件进行剖析。在市场预期今日发布的4月份CPI将达3%高位之时,本期专栏涉及内容备受关注。央行强调,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逐步显现,强化了通胀预期。价格稳定的潜在威胁有所增加,例如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国内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都在上升,这将可能影响整体物价水平。有必要关注潜在的物价上涨压力。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央行选择此时用专栏这种形式,表明通胀管理已成为央行货币政策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一季度CPI同比温和上升2.2%的数据,并未减轻市场的通胀担忧。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将二季度对CPI的预测调高至4.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也把2010年CPI涨幅从去年12月预测的2.1%上调到了3.5%。 事实上,自2009年以来,国内通胀预期已逐步显现。央行表示,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了全球通胀预期;2009年以来,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公众对未来价格水平上涨的预期。此外,近期极端天气、重大灾害也引发了未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预期。 对于未来的通胀预期管理,央行做出了多方部署,包括将金融杠杆率保持在一个合理审慎水平;通过适当的政策操作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等。 目前,央行更青睐采取数量化的手段,而非加息。而今年下半年作为市场普遍认同的加息时间窗口,央行对通胀预期的关注似乎又隐藏了更多的含义。北京大学金融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表示,一旦CPI超过3%的警戒线时,央行很可能重启加息窗口。另有专家认为,政府此前频频对房地产市场施以重压,虽然能够缓解楼市泡沫,却仍可能在其他领域形成资金潮涌。单凭央行的数量型工具虽然可以直接回收流动性,但不能解决资金的价格扭曲。适时加息,才是抑制资产泡沫、使资金回归正常价格的基本措施。(北京商报)
央行警示价格压力增加 货币政策将增强灵活性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 贾靖峰)中国央行10日指出,未来国内价格上行压力加大,价格稳定的潜在威胁有所增加,央行称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并提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四大思路。 当日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下一阶段宏观经济做出预测称,中国经济有利因素较多,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但同时警示价格上涨潜在压力值得关注。 央行称,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经济总体复苏,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升,伴随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价格上行的压力也在增加。当前国内劳动力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也可能影响价格水平,总体看价格上行压力相对更大,价格稳定的潜在威胁有所增加。 报告就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提出四大思路: 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防止信贷大起大落;有保有控,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三是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提高科学定价能力,发挥利率调节作用。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四是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中国新闻网 )
央行报告称通胀预期强化 将利用货币工具调控 央行昨天发布的《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逐步显现,强化了通胀预期,必须把保持中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报告称,2010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回升势头进一步巩固,货币信贷增长逐步向常态方向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关于货币 货币供应增速逐步放缓 截至2010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5.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比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分别低3.0个和5.2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9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9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4.9个百分点。第一季度现金净投放834亿元,同比多投放1307亿元。 贷款利率呈现小幅回升 第一季度,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逐月小幅回升。3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1%,比年初上升0.2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4%,比年初上升0.16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3.55%,比年初上升0.8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所上升,3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4.63%,比年初上升0.21个百分点。 >>关于通胀 国内通胀预期逐步显现 央行表示,2009年以来,国内通胀预期逐步显现。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回升,生产价格上涨较快。第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比上年同期高9.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比上年同期高17.0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持续上升,2010年第一季度虽有所回落,但仍维持较高水平。 将利用货币工具加以调控 央行指出,要通过适当的政策操作切实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将金融杠杆率保持在一个合理审慎水平,防止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而强化一般消费价格上涨的预期。 >>下阶段政策思路 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央行提出,下一步要加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 央行还提出,下一步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定价能力,发挥利率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专家解读 货币政策或向防通胀倾斜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央行目前对通胀问题很重视。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不排除出现通胀的可能性,同时,也不排除经济危机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关键是保持总体上的稳健,同时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过早的转向,进行防通胀、防过热是不可取的。要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之间找到平衡点,可能会稍稍向防通胀的方向小幅倾斜一些。 郭田勇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扩大投资,长远看,需要调整经济增长模式,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依靠技术进步、扩大消费来引导经济增长。简单地依靠加大信贷投放,增加投资力度来刺激消费是不可持续的。(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