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连发6篇评论批土地财政及腐败推高房价_股票_证券_财经

新华社连发6篇评论批土地财政及腐败推高房价

加入日期:2010-4-5 9:32:23

  新华社连发6篇评论痛批“土地财政”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埋下隐患——

  “腐败成本”必将推高房价

  日前,新华社连续发表了6篇聚焦房价的“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6天播发评论,对房地产当前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新华社批房地产的系列评论刊出后,立即在网上引起了重大反响,一些重点门户网站争相转载。一些网友在跟帖中猜测,作为国家级的媒体,重磅推出批评报道比较少见,因此很可能高层将对房地产行业采取重大举措。

  4月1日发表的题为《“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的新华时评指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财’的冲动。”如何遏制冲动?文章建言,“给予地方更多的资金支持。”

  评论指出,“土地财政”实际上是预支了未来若干年的土地收益总和。这种“透支”必然影响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眼下多数市场人士坚信,在不增加地方财政支配权力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这一局面很难由“调控”二字解决。而物业税则被视作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当然选择。

  房产评论出自亲身感受

  今天上午,记者联系到了新华社国内部评论室主任张建高,他告诉本报记者,全国两会刚结束,来自代表、委员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声音比较强,他们就开始策划这一评论系列。

  针对有人提出新华社如此高调推出房地产评论,可能背后有推手,张主任表示,这是他们自己策划出来的,主要是出于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感。

  他告诉记者,首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土部等部门为抑制房价快速上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房价的上涨已经引起了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

  第二,张主任告诉记者,自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到北京工作,已经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将近30年了,对于北京房价的过快上涨有亲身的体会,房价的上涨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超过了老百姓收入增长的速度,特别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7个重点城市。

  为此,两会一结束,评论室就开始策划房地产系列评论,规划出这几篇评论的方向,规模在5到6篇左右,随后,他们将工作安排给了记者,包括两个分社的记者。

  “新华时评”观点摘要

  ●4月2日《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

  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关乎经济全局,房价高低更关乎百姓利益。因此,房地产调控应该迅速找到有效抓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调控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让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的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

  ●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

  疯狂拿地、推高地价房价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把出让土地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埋下隐患。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3月30日《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

  从掌权者直接受贿后为开发商提供便利转为较隐蔽的“权房交易”,低价购房、转卖套利,继而更隐蔽地以权力为“干股”,幕后参与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商与腐败官员为逃避法律制裁,可谓煞费苦心。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色彩愈来愈浓:先有“温州炒房团”,后有“山西炒房团”“内蒙古炒房团”,“先富起来”的地方、“先富起来”的人们南征北战攻城略地……

  ●3月28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

  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增长16.1%,商品住宅投资增长14.2%,远高于GDP8.7%的增幅。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