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生产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的需要,可以和三大矿山自行商议铁矿石的进购。”
昨日(4月28日),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的一席话,几乎终结了今年以来国人对于旷日持久的铁矿石谈判的期待。
尽管罗冰生昨日在 “信息发布会”上表示,中国钢铁业从未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终止长期协议的谈判,但在三大矿以“通牒”取代了往年的谈判后,“等米下锅”的部分钢企实际已经在按季度价购买铁矿石,昨日罗冰生的表态,是中钢协在钢企与三大矿之间执行临时定价问题上的首度“松口”。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铁矿石谈判已经走到破裂边缘,而这一次,三大矿又一次“如愿以偿”了。
中钢协放弃抵抗?
罗氏言论一出,立时四座哗然。
在此之前,业内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期待这场谈判有一个好结果,不想临近尾声,却等来了这样一个“无言的结局”。不能不让人失望与沮丧。
也因此,有媒体评价说,罗氏之言就意味着 “中钢协放弃抵抗”;也有网友认为,中钢协是腰杆不硬,没办法才“妥协了”。
不知道中钢协人士看了这样的话心中作何种感想,但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给中钢协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也实属无奈。
因为从2003年宝钢参与国际定价谈判开始至今,中国钢企与世界巨头的谈判就从来就没有让国人轻松过。
宝钢参与谈判当年,中国就接受了新日铁提出的18.6%价格涨幅,以后在众人的期盼目光中更是节节高涨,到2008年谈判结果则是在2007年基础上涨70%以上。
连续五年痛失“话语权”,令中国钢铁业损失惨重,据今年3月23日凤凰卫视援引一位国研中心负责人的话称,过去6年中国的钢铁商和铁矿石消费者,因为价格谈判下铁矿石定价太高,损失高达7千亿元人民币。
“中国特色的定价模式”之惑
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的铁矿石谈判宝钢终于 “下课”,中钢协取而代之成为中国代表团谈判的老大哥。
2009年谈判,中钢协最不同凡响之举是实现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定价模式”。既结束了行业多年来的现货和长协双轨价并存之病势,这也被当时中方谈判代表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认为是2009年矿石谈判的最得意之作。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中钢协最得意的结果,也并没有少遭业内诟病。
有分析师认为,彼次铁矿石谈判结果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更有钢铁企业后来因为高价买现货吃了亏而抱怨中钢协的谈判是不顾钢企利益。
背负着行业重望的中国铁矿石谈判代表确实是里外难做人。
所以,如果前几年,我们还寄希望于中国谈判代表团能把价格降下来,还天真地想拿回什么谈判话语权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归理性。
换句话说,中钢协和宝钢都不是中国钢企的救世主,站在世界巨头的对面,他们尚且柔弱的肩膀,还很难扛起一个行业的重托和数亿计民众之大愿。
其二,铁矿石谈判涉及众多层面利益,其难度之大已远远不是一个小小的中钢协可以 “抵抗”得了的。再者,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了这样一个软肋,三大矿商当然会“揪”住中国钢企的脖子不放,不断提高价格,中钢协就算长了三头六臂又能奈三大矿如何?
其实,今年铁矿石的谈判结果,很多人都已经不抱希望。去年,中钢协下了天大决心,“长协”的正果也没有修得,更何况今年从谈判到现在我们始终没有看到相关负责人站出来表示某种强硬态度。
虽然,罗冰生在昨天的表态中,对外界还留有余地,表示谈判还将继续。但其口中之言无疑已经泄漏了天机——今年谈判大势已去。
多年的谈判和市场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季度定价、长协定价或者现货定价,都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疼痛之源,什么时候我们的钢铁产能大幅降下来了,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大幅降下来了,我们才能真正不再疼痛,但是这一天会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