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表态触动加息敏感神经 股市影响_股票_证券_财经

央行表态触动加息敏感神经 股市影响

加入日期:2010-4-27 12:38:46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读:
  央行发750亿1年期央票 收益率连续13期持稳
  一季度银行发行债券同比增53.6% 3月环比增114.6%
  央行一日3人表态 触动加息敏感神经
  亮丽数据令央行加息为难 负利率不是理由
  负利率引发加息呼声 年中或是合适时机
  证券高层激辩二季度资本市场 加息升值仍是谜团
  刘煜辉:不宜加息论将祸害中国?
  加息预期再抬头 市场影响几何
  央行历次加息时间及对股市影响
  加息受益股票一览

  央行发750亿1年期央票 收益率连续13期持稳
  据央行网站最新消息,央行今日发行了今年第三十三期央票,并进行了正回购操作。
  该期央票发行额750亿元,期限为1年,价格为98.11元,1年期央票中标收益率自今年第五期央票以来,已经连续第13期持稳于1.9264%。这也是本月1年期央票发行规模首度扩大。
  央行同时进行了550亿元的28天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仍然持稳在1.18%。 (证券时报)


  一季度银行发行债券同比增53.6% 3月环比增114.6%
  2010年一季度,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3月份,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量增加;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量较上月均大幅增加,货币市场利率下降;现券交易量增加,银行间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国债指数微幅上行,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3月份,股票市场指数先抑后扬,成交量有所减少。
  一、债券发行情况
  2010年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7691.7亿元,同比增加53.6%。3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3822.3亿元,较上月增加114.6%。截至3月底,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13.7万亿元2,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13.4万亿元,占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的98%。
  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以5年期以下债券为主。从期限结构变化趋势看,3月份,5年期(含)至10年期债券发行比重较上月明显上升。
  二、拆借交易情况
  一季度,同业拆借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量约为5.2万亿元,同比增加62.5%。3月份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94万亿元,较2月份增加23.8%;交易品种仍以1天为主,1天品种成交量占本月全部拆借成交量的88.3%。
  3月份,同业拆借利率较2月份有所下降,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40%,较2月份下降12个基点;7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为1.67%,较2月份下降13个基点。
  三、回购交易情况
  一季度,回购市场交易活跃,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16.3万亿元,同比增加1.82%。3月份,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6.08万亿元,较2月份增加37.6%。交易品种仍以1天为主,1天品种成交量占本月全部质押式回购成交量的82.5%。
  3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较2月份有所下降,债券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40%,较2月份下降15个基点;债券质押式回购1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为1.35%,较2月份下降8个基点。
  四、现券交易情况
  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10.7万亿元,同比增加5.5%。3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成交4.7万亿元,较2月份增加82.1%。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量增加,本月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成交223.26亿元,较2月份增加44.3%。
  3月份,银行间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国债指数微幅上行。其中,银行间债券指数由月初的132.24点上升至月末的132.8点,升幅0.42%;交易所国债指数由月初的123.8点上升至月末的124.34点,升幅0.44%。3月份,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下行。
  五、股票交易情况
  3月份,股指先抑后扬,上证指数月初为3087.84点,月末收于3109.10点,上涨21.26点。3月份,股票市场交易量继续减少,沪市日均交易量为1113.33亿元,较上月减少144.83亿元。(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央行一日3人表态 触动加息敏感神经
  但分析人士对加息时点的推测分歧较大
  4月24日是个周六,但对关心中国未来货币政策走势的人来说,却不是一个轻松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之内,三个央行的人说了三句话:先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说,中国将密切关注价格走势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再是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北京说,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问题是资产价格上涨过快;最后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巡视员李德在上海说,当前央行采取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大。2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朗润预测显示,市场对加息预期开始趋于强烈。
  周小川是在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作出的以下表述的。他说,中国将综合运用货币、财政等多种政策工具,密切关注价格走势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系统性风险。
  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较为严重通胀威胁。央行最近对中国银行储户的调查问卷显示,我国储户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指数高达73.4%,已是连续4个季度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预测,今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将同比上涨3.5%,超过3%的温和通胀警戒线。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更是对记者表示,下半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定会起来,全年可能超过4%,甚至5%。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表示,如果4月份CPI数据显著超过2.5%,5月央行就可能加息。
  作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最近更被人关注的身份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24日下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与《经济参考报》合办的论坛上,李稻葵说,今年乃至明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非常好,对经济的增长、物价的走势都不必过于担心,主要问题就在于资产价格上涨过快,更直接的说就是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就在李稻葵说这话的前一天,央行发布的《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指出,下一阶段应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努力稳定价格总水平。这是自去年实施经济刺激政策以来,央行首次提出稳定价格总水平,许多人把这解读为央行要稳定资产价格的先期表态。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在其博客中表示,当前国内资产泡沫升级,中国须当机立断,坚决地紧缩货币,抬升长期利率水平。国信证券26日发布的报告也表示,加息对抑制房价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果说周小川、李稻葵的表态,还只是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话,李德的表态就简明易懂多了。据外电报道,李德24日在上海出席一论坛时表示,在CPI水平超过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后,实际负利率已经形成,因此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他强调,这只是他的个人观点。而且央行即使加息,也是小幅的。
  渣打银行个人银行财富企划业务部总经理梁大伟对记者表示,考虑到中国目前对于通胀的担忧已经再次显现,渣打银行预计中国央行可能会在下半年加息两次,每次加息的幅度为27个基点。
  陶冬的预测更为激进。他说,目前央行货币政策已出现收缩,而中国的通胀形势将决定央行何时加息,加息多少。鉴于今年下半年国内必然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密集加息。(.经.济.参.考.报 .方.烨)


  亮丽数据令央行加息为难 负利率不是理由
  亮丽经济数据令央行加息左右为难
  要辩证分析央行今年年内是否会加息这个问题。如果结合一季度GDP增长与二季度通胀压力看,确实存在加息条件,二季度末或现加息时间之窗。如果加息,则全年只加息一次。但如果二季度不加息,则全年就不会加息。
  一季度亮丽的经济数据,令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神话再度显现,引致一度流行有关经济已出现过热的争论趋于平息,加息或将延后的主张渐成主流。那么,中国经济未来能避免过热或通胀压力吗?央行是否还会选择加息呢?这些疑问非但没有消失,市场的分歧反而越来越大。
  笔者认为,尽管综合考虑全年经济增长率、通胀压力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因素,今年全年不加息的可能性较大,但如果分阶段分析会发现,一季度经济增长与二季度通胀压力会导致出现GDP和CPI在高点的双碰头,这就基本上具备了加息的条件。也就是说,二季度末(或7月份)将闪现加息的时间之窗。如果加息的话,今年只有一次加息;如果二季度末不加息的话,则可断定今年全年都不会加息。
  具体分析,有以下四个基本理由:
  一是从经济增长率来看,目前经济复苏较为确定,尚未步入过热区间。事实上,市场普遍预期一季度经济高增长。这有基数原因的影响。去年一季度经济增长6.2%,为当年最低点,后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呈逐季加速之势。因此,翘尾因素对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影响很大,今年全年经济增长走势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率约为9.5%,仍略低于长期潜在水平,也不会步入过热的区间。
  经验表明,政府对经济增速性质的判断标准大体为,12%以上为过热,10%以上至12%为偏快,9%-10%为平稳较快,8%以下将面临保增长的压力。据此衡量,2010年全年都不会出现经济过热,这大大降低了央行动用加息手段为经济降温的必要性。另外,目前经济增长还存在着基础不牢固、结构不平衡、发展方式面临转型等问题,政策过早退出或突然大力紧缩,都有可能导致再次保增长的风险。
  二是从通胀水平和走势来看,全年的CPI增幅有望保持在3%之内,全年的走势则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形态,其中二季度末(或7月份)的通胀水平可能达到最高值。
  这是因为,受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二季度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日益加大,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可能继续攀升;在食品、居住以及政策性调价因素(如成品油价格上调)的共同推动下,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将在二季度末和三季度初(6、7月份的CPI涨幅可能逼近4%)达到高点;从翘尾因素来看,无论是CPI还是PPI,在二季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正是这三方面因素的存在,将使政府和货币管理当局面临管理通胀预期的巨大压力。
  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率与通胀水平两个重要指标不难发现,央行加息将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从全年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来看,全年没必要加息;但如果综合分析一季度和二季度经济数据,就基本具备了加息条件。
  事实上,观察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手法不难看出,政策调控主要依靠数量型工具进行,即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倚重贷款额度管理来控制信贷投放,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备用手段应付不时之需,这构成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路线图。但是,对加息和升值一直都比较谨慎。在这种情形之下,国际经济环境将成为是否加息的重要参考变量。
  三是从国际经济环境因素看,美联储何时加息将具有风向标意义。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如果中美两国在政策退出方面能保持协调和合作,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美联储在二季度末开始加息,那么中国央行同时加息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四是保持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对中国央行而言至为重要。目前,人民币汇率承受着空前的外部压力。在人民币升值或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预案形成之前,中国央行选择加息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我们也注意到,中美两国高层在二季度交流频密,尤其是在5月份,还将举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届时,两国就政策退出和人民币汇率方面的谈判有可能达成共识。倘若真的如此,中国央行在二季度末(或7月份)启动加息就水到渠成,一则对负利率进行适当修正,二则剑指房地产价格泡沫,以防范金融风险。(作者系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总监、宏观分析师)(上证张新法)


  负利率引发加息呼声 年中或是合适时机
  加息呼声再次响起
  2月份的CPI涨幅飙升至2.7%,将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甩下了0.45个百分点,离2.79%的2年期定期储蓄利率也仅一步之遥。3月份CPI虽然回落至2.4%,但仍高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而且预期年中还会出现CPI的高点。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巡视员李德和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近日不约而同地表达了通过加息解决负利率的观点。
  负利率引发加息呼声
  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巡视员李德在上海表示,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超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后,就形成了实际负利率,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但即使央行加息,也是小幅的。
  同时,他表示这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同一天,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在北京表示:我国当前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似乎进一步恶化,货币政策应作相关调整。他认为,我国利率已是负利率,这也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投资过热。因此,如何合理提高利率、控制信贷规模等问题迫在眉睫。
  余永定曾于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3月CPI同比上涨2.4%,较2月份有所回落,但仍高于目前2.2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最后还是要看央行的表态。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4日出席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部长级会议时发言指出,中国将综合运用货币、财政等多种政策工具,密切关注价格走势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系统性风险。
  年中或现加息时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经历了3次负利率阶段。第一次是90年代初期,此次负利率出现6个月后,央行才第一次加息,名义利率最高到10.98%。第二次负利率阶段始于2003年底,止于2005年初,名义利率到达了历史最低值1.98%,央行在负利率一年后才选择加息。第三次负利率阶段开始于2007年2月,历时21个月。此年内,央行连续6次加息。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董事总经理滕泰指出,从实证情况来看,加息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之一:现实的通胀压力明显加大,CPI连续三个月超过5%,预期6至12个月的CPI涨幅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实际储蓄利率存在持续为负值的可能。
  他认为,2010年全年的CPI和PPI走势将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形态,鉴于今年一季度GDP增速接近过热区间,如6、7月份CPI逼近4%,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便不能完全排除。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表示,许多国家,无论其大小如何,正处于资本大举流入与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接收端。许多新兴经济体应收紧货币政策,这通常会采用加息方式,但又害怕吸引更多热钱。有鉴于此,紧缩的财政政策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方案或用作宏观审慎措施。(每日经济新闻 万敏)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