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产业的“长沙模式”_股票_证券_财经

大文化产业的“长沙模式”

加入日期:2010-4-26 11:25:45

  大文化产业的“长沙模式”

  ——长沙市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王晓红 ■张旌

  2009年年底,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长沙市继2008年首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后,再度获得该项荣誉。

  同时,资料显示,2009年长沙市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地方财政收入406亿元,增长1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1.8亿元,增长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7亿元,增长19.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986元,分别增长13.1%和17.8%。2009年,长沙被评为首届中国最具软实力的城市。

  这就是长沙,一座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也是一座越来越具“幸福感”的城市:每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市内的400余家歌厅、酒吧门口就人流如织,车水马龙;享誉全国的湖南卫视,从“快乐大本营”到“天天向上”,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引爆全市人民一个又一个的快乐风潮;2010年初,《虹猫蓝兔火凤凰》这部由中影集团、湖南宏梦卡通联合打造、国内首部原创儿童武侠励志动画大片强势出击贺岁档,在长沙各影院票房火爆。

  其实,长沙的“幸福感”主要缘自其文化产业的发展。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是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优、就业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良好时期。2009年,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4.9962万个,从业人员达47万人;文化产业总产出(收入)762.2亿元,实现增加值371.8亿元,增长2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9.9%;实现税收总额达58.7亿元;经济规模和贡献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三位,成为长沙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大文化产业催生“长沙模式”

  在区位、经济条件、政策环境均不具优势的中部地区,长沙如何创造出文化产业的奇迹?

  “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孕育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经济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沙市市长张剑飞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其中奥秘。

  长沙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长沙文化蕴含着鲜明的人文文化,长沙的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历经了一次次的冲撞与交融,却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其重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人文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的内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茶楼文化”、“歌厅文化”、“酒吧文化”为代表的通俗文化,凸显出长沙人热爱生活、追求个性张扬的性格,也凸显了长沙大众文化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

  在张剑飞看来,长沙娱乐文化产业率先崛起的原因,首先就缘于这种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精髓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在这种文化传承的熏陶下,形成了长沙人崇尚时髦、享受生活、热衷于各种娱乐文化活动的消费特点和习惯,这成为长沙娱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为繁荣娱乐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是坚持“雅俗共赏”的发展理念。长沙市坚持把“两馆一厅”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橘子洲文化景区工程打造成长沙的新名片,同时大力发展歌厅、酒吧、茶吧等大众文化形式。

  三是突出品牌的培育。近年来长沙把树品牌、创名牌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先后引进文化项目110多个,其中国内或国际知名品牌40多个,催生了一批全国知名文化品牌。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长沙市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扶持重大文化项目、重点文化企业;对获得国际或国家级大奖的文化人才以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给予重奖。

  “正因为有这些措施,长沙的文化产业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张剑飞向记者表示。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看得很重、摆得很高,坚持中部崛起率先推动文化崛起、“两型”产业重点发展文化产业,明确用三到五年时间把长沙打造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领先、文化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名城、休闲之都、创意中心,力争文化总产值每年增长20%。近年来的发展中,长沙基本形成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又好又快,文化品牌百家争艳的格局。

  长沙市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的诞生地,长沙动漫已成为国产卡通品牌产业化推广和应用的领头雁,全市原创动漫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宏梦、三辰卡通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动漫产业示范基地;手机动漫异军突起,开发和运营商拓维集团去年成功上市,被誉为“动漫第一股”;继《蓝猫淘气3000问》在全球40余个国家播出后,《山猫吉咪字母历险记》2009年又在美国电视台播出;目前长沙动漫已形成集研发、制作、播出、发行、教育培训、衍生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长沙着力为文艺创作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催生了一批全国知名的长沙广电品牌,《恰同学少年》、《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国家行动》等电视剧享有盛誉。目前,正在拍摄和即将拍摄的电视剧有《国歌》、《新五朵金花》、《贾谊》、《凤凰人家》、《炎黄大帝》等20部。

  以“金色年华”为代表的酒吧、歌厅文化,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为代表的长沙演艺文化,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目前,长沙歌厅、酒吧总数超过400家,其中接待规模在500人以上的有19家,形成了解放路酒吧一条街、太平街清吧一条街。

  长沙湘绣2007年申遗成功后,产业迅速做大,目前全市共有湘绣生产企业50多家,“金球”牌湘绣2008年还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长沙大红陶瓷公司生产的“中国红”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已成为收藏馈赠珍品……

  “近年来,长沙文化界通过大胆改革与创新,以组建产业集团为契机,不断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基本形成了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跟进的格局。”长沙市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泽珲向记者介绍。

  据悉,目前,全长沙市共有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的工业企业566家,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销售的企业9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文化服务业单位56家。以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为龙头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全市文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文化“软实力”刷新长沙经济版图

  “文化产业的发展通常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借助于经济发展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深圳;第二种模式是借助于发展文化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比如长沙;第三种模式是文化产业与经济并行发展,比如苏州。”谈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对“长沙模式”的成功深表赞同。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长沙带来了享誉全国、甚至全球的知名度。长沙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4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黄花机场进出港达1128万人次。长沙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美誉度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具软实力城市、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创业之城和十大品牌城市等称号。

  对此,用长沙市市委书记陈润儿的话解释就是:“长沙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使长沙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对外的影响力与诱惑力以及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在近年全国各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文化产业与工业的双轮驱动让长沙走上了一条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城市化道路。

  据相关学者介绍,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发展的第三波,在这个阶段,城市发展在总体及细节上都面临着一次转型,城市将从经济主导转向生活主导,从创造就业转向构筑适宜的生活空间,从经济增长的引擎转向文明的乐园。也就是说,在城市发展的第三波中,一个城市要有“三性”,即城市的可居住性、可投资性和可旅游性。

  “目前,我国城市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交通半径越来越大,但就业问题也越来越麻烦、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长沙这几年却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有效地提高了这个城市的可居住性、可投资性与可旅游性。”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

   朱翔教授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日益迅猛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史无前例地改变着各个城市的面貌,而在这个进程中,几乎所有城市的选择都是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而忽略了其他因素,以至于出现了城市个性丧失、千城一面的结果。

  “长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关注到了工业还注意到了文化产业,让工业与文化产业形成城市化的双引擎。这就使得长沙这座城市最终得以守护住自己城市特色,并能在此基础上张扬自己的个性。”朱翔说。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试验改革区的龙头,长沙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刻不容缓。

  “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长沙市市委书记陈润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是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因此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由之路、明智之举。二是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强与发展潜力大。三是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风险应变能力。四是文化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因此,长沙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契机,加大文化产业建设投入,推动长沙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正是这种“以文立市”、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战略和全局的位置来抓的发展路径,让长沙成长为一座“快乐之都、幸福之城”,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并带来快速成长的机遇。

  文化名城:长沙走向世界的一张响亮名片

  今年2月,一份《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下发给了湖南各市州、县市区委及政府,湖南将围绕富民强省的目标,积极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努力打造湖南文化高地,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竞争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氛围和文化条件。

  对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半壁江山的长沙,这份《纲要》无疑将给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又一波高潮。

  “近年来,长沙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陈泽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不避讳目前存在的不足,他认为,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从需求中觅市场,从市场中添活力,从活力中求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使长沙的文化产业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据了解,近年来,长沙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机遇,对长沙晚报和长沙广电率先实行集团运作、集约管理、规模经营,推行总编辑、频道总监竞聘制,和影视制作公司等文化单位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以文化技能入股,以文化要素参与分配,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2009年两大集团总收入分别达到2.06亿元和4.8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19.2%和21.5%。此外,不断深化长沙歌舞剧院、花鼓剧院、湘剧院人事机制和分配机制改革,近两年来经营收入增长60%以上。同时,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文化领域,都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并在降低门槛、贷款贴息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动漫、歌厅、酒吧、印刷等产业90%以上为民营主体。

  “长沙市文化产业将加快从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集约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陈泽珲表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长沙市已具有一批声誉度高、内涵丰富且具独特性的文化资源,这将作为打造长沙文化品牌的优质资材。未来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将以做大做强品牌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品牌文化项目,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品牌赢取优良的产业效益。通过精心整理包装出一批有基础有潜质的项目,面向海内外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集团进行品牌开发。同时瞄准顶尖水平进行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以品牌开拓市场,在市场中做响品牌。

  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点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随着湖南积极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长沙这座“快乐之都、幸福之城”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湖南建设文化强省的力度在加大,步伐在加快,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比任何时候都要好。如何把握新形势,破解新难题,探索新路子,推动长沙文化产业在更高起点实现新的跨越,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研究思考和探索实践的重大课题。”

  据陈泽晖介绍,结合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长沙将围绕“升温、转型、改制、提质”八个字做文章,抢抓机遇,深化改革,率先发展,推动长沙文化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