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加息是当前国内财经界关注的焦点话题。笔者坚持认为,通胀管理还需采用比加息更重要的战略性措施。
加息不能解决供给型通胀
我们知道,由信贷超投放造成货币过量供给和市场流动性过剩,是形成CPI迅速上行的原因之一。在确认我国经济已真正走出低谷、走向复苏以后,决策层从去年四季度就开始逐步对货币政策实施“动态微调”,主要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数量型手段,以加强流动性管理。实践表明,这些手段的运用还是比较及时和合理的,也是有效的。但是,要知道,目前这轮通胀压力的形成,并不完全是需求方面的原因,更多的还是供给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当前的CPI上升,主要是结构型通胀加输入型通胀引致。结构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都属于供给型通胀范畴。其中,结构型通胀是由于某一领域的价格上涨而引起总体物价水平抬升。
目前我国所发生的CPI上升其实也就是结构性上升,即主要是由粮价上涨而拉动了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将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的不断减少,粮价上涨将是长期趋势,无法改变。而加息既不可能抑制我国的人口增长,也不可能增加耕地供给,所以,用加息治理结构型通胀行不通。而输入型通胀是由于进口价格上涨引起使用进口原料的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相应减少了利润,而企业为了保持合理利润水平,采用提价的办法向市场释放成本上涨压力,由此引起物价上涨。加息就是想在进口价格上涨之后,通过压低国内需求让国内价格涨不上来。然而,当进口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时候,如果不让企业通过提价向市场转移成本上涨负担,其结果只能是减少企业利润,这样,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无疑会遭受打击。到目前为止,我国民间投资这种内生性的增长动力仍很不稳固,如果在这个时候实施加息政策,其结果必然是通胀没有被抑制住,而以前的经济增长势头反被压下去了,从而不利于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通胀管理应采取战略性措施
首先,将内部均衡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目前,应尽早走出央行加息政策的“百慕大三角”,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政府部门应在坚持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着力启动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落实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市场开放、扩大进口等一揽子结构性调整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抑制国际收支顺差过快增长势头。同时,央行还应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适当加大调整和规范外贸、外资和产业政策的力度,切实维护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
其次,增加战略物资的进口和储备。就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来看,战略物资的储备显得更加重要。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有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环境恶化问题、能源短缺问题和粮食危机问题。这些问题在几个经济发达的大国尤为突出和重要。近年来,能源短缺问题尤其是石油短缺,在全世界范围都引起了高度重视,各国都因此调整了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石油的储备量。所以,我国也应进一步加大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的进口和储备力度,这样既可以增加我国市场的物资供给,又可以有效缓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所形成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对于解决当前我国通胀问题可谓一举多得。所以,应抓住这个良好的机会。
再次,积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更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我国通胀压力。尤其是当前人民币稳中有升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能够以更少的人民币购买海外资产,从而降低收购成本。企业在“走出去”问题上,要有一个科学的海外投资地区的价值定位。同时,海外并购可以为业务处理和后台业务的集中创造机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还能创造比其他本土市场竞争对手更低、更具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就政府部门而言,应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商贸等政策的支持力度,为企业能够尽快“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