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政府、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工业强县为抓手,强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县域和城区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全年全省GDP达到8186.65亿元,比2008年增长13.6%,实现人均GDP21732元,增长13.3%,财政总收入1389.5亿元,增长25.8%,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比2008年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增长9.9%。
一、 2009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县域经济较快发展,比重占居半壁江山
83个县(市)县均GDP接近50亿元。 2009年,83个县(市)常住人口241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4.0%,实现GDP41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GDP占全省的比重为50.7%。县均实现GDP49.99亿元,较上年增加5.28亿元,人均GDP达到17205元,较上年增加2638元。
24个区平均GDP166.36亿元。 2009年,24个区常住人口1357万人,占全省的36.0%,实现GDP3992.6亿元,GDP占全省的比重为48.8%。其中7个区GDP超过200亿元,较上年增加2个。区均实现GDP166.36亿元,是83个县(市)平均值的3.3倍,人均GDP29455元,比83个县(市)平均水平高出12250元,高于全省水平7723元。
2、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为3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83个县(市)工业增加值2142.71亿元,增长1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有60个县(市)高于全省水平,20个县(市)增长速度超过20%。
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83个县(市)比重为51.6%,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24个区比重为34.6%。有26个县(市)、8个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个县(市)和4个区比重达到50%以上,12个县(市)达到70%以上。
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3.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83个县(市)城镇化率为34.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14个县(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个县(市)超过50%,比上年增加2个。
3、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2009年,针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省采取多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措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83个县(市)平均实现财政总收入5.81亿元,较上年增长19.1%,24个区平均实现财政总收入21.56亿元,增长30.4%,12个县(市)和13个区超过10亿元。31个县(市)和12个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省25.8%的水平。
在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重,83个县(市)为60.8%,县均支出4.7亿元;24个区比重为62.5%,区均支出5.79亿元。有38个县(市)和8个区分别超过县、区平均水平。45个县(市)和18个区超过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32个和8个。
2009年,83个县(市)县均地方财政收入2.14亿元,较上年增长28.9%。有17个县超过2亿元。24个区平均地方财政收入5.77亿元,较上年增长24.6%。有9个区超过5亿元。
4、惠民政策成效显著,城乡收入再创新高
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较上年增加302元。在83个县(市)中,有57个超过全省水平,较上年增加21个,8个县高于全国5153元的水平,较上年增加6个。神木县突破7000元大关,达到7223元,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3785元和2070元。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较上年增加1271元。有29个县(市)和18个区超过全省水平。神木县和雁塔区分别达到19102元和19762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973元和5633元,同时比全国17175元的水平高出1927元和2587元。
5、非公经济比重提高,城镇投资增长强劲
2009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6%,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有26个县(市)和6个区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1个县(市)和4个区超过50%。
2009年,83个县(市)平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34亿元,较上年增长53.2%,12个县(市)超过50亿元。53个县(市)增长速度超过50%,8个县(市)超过100%;24个区平均完成城镇投资141.4亿元,较上年增长30.4%,12个区超过100亿元,5个区增长速度超过50%。
6、节能降耗卓有成效,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2008年,全省万元GDP能耗较上年下降5.92%。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仅有3个县能耗降低率在4%以下,其中有45个县和19个区超过5%。
2009年,83个县(市)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和低保人数达到382.64万人,较上年增长47.4%。有16个县(市)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50%。其中10个在80%以上。在83个县(市)中,有56个县(市)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60%,其中29个在80%以上。
2009年,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0.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有51个县和9个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7、强县强区再换新丁,竞争实力更加明显
2009年,按照新的监测考评办法,对监测考评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整。根据新的指标体系测评,“十强县”和“五强区”及其位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凤县和新城区分别跻身全省强县强区,二是府谷县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社会指标由上年的第三跃居第一,取代了神木县连续五年名列全省之首的地位,同时在“十强县”中,部分县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位次也有所后移。
2009年,“十强县”人口占全省的6.2%,创造了17.4%的GDP,县均实现GDP142.75亿元,为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2.9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059.38亿元,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的49.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4.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6173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倍,全国水平的2.4倍。
2009年,“五强区”人口占全省的10.4%,GDP占全省的21.5%,“五强区”平均实现GDP351.49亿元,较上年增加84.96亿元,为24个区平均值的2.1倍。人均实现GDP4465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全国的1.8倍。
以上情况表明, 2009年,我省各县(市、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克服多重困难,砥砺奋战,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显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我省县域经济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1、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各县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2009年,83个县(市)平均生产总值49.99亿元,有53个县未能达到这一水平;县域人均GDP17205元,有63个县低于平均水平;二是县域非农产业差异较大。 2009年,陕西县域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为84.99%,仅有25个县超过平均值;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的县(市)有22个,而低于40%的县(市)却有54个;三是县域人均GDP差距还在扩大。2004年,人均GDP的最高的县与最低县之差为21689元,到 2009年上升为103407元,是2004年的4.8倍,2004年,“十强县”人均GDP与后10位人均GDP的差额为6231元, 2009年上升为52948元,差距扩大了46717元。
2、县域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差距悬殊
据测算, 2009年,我省83个县(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前10名平均值分别为后10名县平均值的21倍、100倍、1.4倍和1.8倍。在24个区中,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13.7倍、52倍、1.5倍和2.7倍。
3、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009年,我省城镇化率43.5%,较全国46.6%的水平低3.1个百分点。浙江为57.9%,河南为37.7%,内蒙达到53.4%。特别是与浙江、内蒙相比,我省大部分县域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优势产业支撑,县城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带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小城镇数量少、层次低,转移农业人员的作用不明显。 2009年,在83个县(市)中,只有14个县(市)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4、多数县域经济缺乏长期持续的支撑产业
在我省县域中,“十强县”大部分依靠能源产业支撑,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经济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而且这些产业对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传导带动作用不太明显。由于主导产业过分单一,在当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抗御风险的能力将受到很大限制,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对我省能源县经济的冲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同时,其他多数县(市)由于经济实力不强、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差,在连续几年的县域经济监测评价中,位次变化波动较大的县就是最好的例证。
5、县域财政困难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县域财力不足一直是困扰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 2009年,全省县域财政支出641.14亿元,财政总收入为482.18亿元,收支相抵财政赤字158.96亿元;83个县(市)中,仅13个县(市)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绝大多数县(市)要依靠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县域普遍面临着必须依靠自身努力消化许多刚性财政支出的压力,特别是为改变落后面貌,又必须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开发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加之增资、社保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增长远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县级财政收支失衡的矛盾。
从 2009年度监测结果看,除“十强县”和排在30位之前部分发展较快的县域外,绝大多数仍属于经济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总体上表现为县域经济素质不高,产业层次较低、工业化程度偏低、需求水平不大,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按照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克难奋进,为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条: 下一条:加速河南低碳经济发展 助推河南产业结构转型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346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