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打压不够 叶荣添:骗子_股票_证券_财经

谢国忠:打压不够 叶荣添:骗子

加入日期:2010-4-21 18:07:28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 读:
  桂浩明:祈福,股市调整何时结束
  谢国忠:纯技术手段打压楼市不够 利率应提高
  谢国忠:管理层应出台更严厉政策以避免房地产泡沫
  左晓蕾:中国应力推全球金融监管体制重建
  黄湘源:存量发行如有突破或可收一石三鸟之效
  大 摩:大资金还没有入场
  侯 宁:二季度有惨烈下跌
  叶荣添:大盘已见底 叫你卖股的人是骗子

  桂浩明:房市调控何时见效 股市调整何时结束
  周一巨幅下跌,投资者始料未及。暴跌过后,很多人期望有一波修复性的反弹出现。毕竟,虽然这次下跌有其内在因素,但市场恐慌情绪的出现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调整。果然,周二股指期货就率先反弹。现货市场尽管盘中继续探低,但也不乏做多力量介入,并且推升了大盘自低位起有所上行。
  现在的问题是,股市是否就此摆脱了下跌的阴影,开始走出逐级反弹的行情呢?对此,不妨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这次股市的调整,与国家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所采取的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有关。人们对此的解读是,在这种空前的调控压力下,房市走势会出现拐点--价格下跌、成交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而这样一来,必然对房地产行业构成利空。所以,房地产板块的股票率先下跌。另外,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很长,其产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很高,如果房地产行业下滑,那么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会比较明显。于是,就不仅仅是房地产板块股票要下跌,银行板块股票也要跌,其他上游行业板块的股票同样也避免不了许多。人们从周一各板块跌幅的排名中,也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房地产跌幅最大,其后是银行、采掘、钢铁等。投资者把对房地产的调控看做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行政手段释放的,这比以政策手段释放更难把握,也更具不确定性。显然,面对这样的风险,人们是不能有侥幸心理的。指望股市一步跌到位,随即马上出现反弹,回归上行通道,基本是不现实的。
  第二,既然这次股市调整与房地产调控有关,这也就给了人们一种预期:如果调控见效,那么这一股市下跌的诱因就会发生变化,当然也就可能出现股市的止跌企稳乃至反弹。如果现在的这些措施实施以后,过热的房市开始降温,房价趋于平稳,投机性资金撤出,保障性住房开工率提高,那么应该说也就基本达到了目标。而达到了目标之后,通常来说也就没有必要再采取进一步的调控措施了,这样在经济活动中也就消除了一些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就会稳定下来。这个时候,系统性风险也就随之慢慢消除,股市的运行环境得到相应改善,投资机会也就出现了。笔者认为,调控是否见效,是时下股市运行的一个分水岭。通俗地讲,如果房价跌了,那么距离股市上涨也就不远了。反之,如果房价还是硬顶在高位,那么后市一定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控措施出台,股市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机会。
  当然,所谓的真正机会,是指大盘而言的。尤其是指那些传统行业的大盘股,其走势更多依赖于系统性机会。但是,市场上也存在相当数量的中小盘股,其中有些是国家政策扶持的新兴战略行业,具有高成长的特点,并且不太容易受到房市等行业调控的直接冲击。实际上,在现在多层次市场体系已经大体确立的背景下,板块与个股的市场机会要明显大于整个大盘的机会。周一尽管股市大跌,但还是有一些股票逆势上涨,当天申万研究所编制的创业板指数跌幅是0.86%,远小于沪深300指数5.36%和股指期货1005合约6.39%的跌幅。显然,这也表明,即便是在系统性风险影响下,大盘低迷,但个股机会仍然是有的。只是,这些机会很难抓。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还是静观调控见效,市场出现真正的、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机会时再开始进行做多操作为好,让我们一起祈福吧。


  谢国忠:纯技术手段打压楼市不够 利率应提高
  最近的统计数字,虽然还远远难言准确,已经毫不含糊地表明中国经济过热且存在投机泡沫:GDP增速达到两位数;官方发布的房地产价格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若按房地产行业自己的数据,增速或超过50%);地产投资上升了三分之一;通胀也可能很快迈上两位数,尽管在官方的统计数字里,通胀依然很低。
  要避免出现大的危机,果断的政策行动已经非出不可。事实上,某些危机可能已经无可避免。如果在政策上再有拖延,一旦危机发生,后果只能更加不堪。
  房地产泡沫已急剧扩大。两会一结束,炒楼之风即时加剧。在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市场,楼价和成交量都急升。投机者变得无所忌惮,而储户因通胀而陷入恐慌。没有人相信政府会让楼价下跌。结果,人们纷纷拿出积蓄,尽可能多地借钱来抢购房子,连价格都顾不上了。这一切与金融狂热的最后疯狂相似。如果其他国家的教训可资借鉴,这种疯狂将急速地吹大泡沫,而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20年前的日本,10年前的东南亚,现在的美国都是明证。
  政府最新的打压炒楼的措施,本质上来说还是技术性的,针对的只是投机性需求。但是,就像过去出台过的类似措施,是可以被规避的。事实上,推大泡沫的真正动力是长期的实际上的负利率,即名义利率低于通胀率。除非纠正这个,否则在短暂的偃旗息鼓后,泡沫还会卷土重来,越变越大。而这种恶性循环要到头,惟有银行没有了足够的流动性,即居民不再增加储蓄,而是尽可能地借钱。事实上,最近的数据表明,这种情形正在到来。
  控制泡沫的最有效措施是:一,提高利率,直至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二,提高银行的资本要求。中国应尽快将利率提高2个百分点,现行利率低得可笑。这种负利率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了房地产泡沫,资源分配不当,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中国目前的利率比正常水平可能低了5个百分点。人民币升值预期为资金持有人提供了利率的替代品。事实上,这种升值预期拉动了对人民币的需求,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过去五年增加了3倍,至2.4万亿美元。期间,中国的资产价格也上升了大约相同的幅度。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
  通过通货膨胀(尽管统计数字说中国还没有通货膨胀),中国的货币可能实际上已经升值了。证据是:第一,出口商正在寻求将更多的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第二,与国际上横向比较,中国的价格水平已经非常高。今天的许多货币升值预期可能是个泡沫。这种预期依然强劲,只是因为热钱认为中国的资产价格仍会上升。对付这种预期的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冷却国内的资产泡沫。因此,提高利率可能会赶走一些热钱。
  通过加息,中国就可以避免一些小的政策举动。现在紧缩货币其实已经非常晚了。如果第一次紧缩行动缩手缩脚,可能会给人留下政府决心不够的印象,进而甚至令情况变得更糟。
  中国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对银行体系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因为这些银行通过筹集资本来支持其贷款扩张。不这么做的话,由于这些银行的动机是以最快的速度扩张,贷款可能再次飙涨。
  人民币升值的需求,确保了银行流动性充足。目前的贷存比率为67%,银行还有足够的空间放贷。额外的注资将增加进一步放贷的压力,因为不放贷,股本回报率将下降,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不利。考虑到上述因素,政府应将核心资本充足比率要求由5%提至8%,让银行在三年内达标。达到这一目标不难。
  高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只是为纳税人增加了缓冲,中国的银行都太大而不能倒。到了地产泡沫破裂的那天,政府肯定要为银行注资,而这些钱都是从纳税人那里来的。上次地产泡沫破灭是在1998年,当时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高达40%。如果现在的这个泡沫破裂,不良贷款率可能会达到20%或更多。银行目前的资本基础远远不够覆盖不良贷款带来的损失。银行应尽快增加资本。这种压力会减少他们的贷款能力,减缓泡沫膨胀。通过限制泡沫的大小,当泡沫破灭时,银行蒙受的损失也能少一些。
  每个人都应吸取美国的教训。泡沫不应该置之不理,因为最终它将让纳税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只在泡沫破灭后,才采取行动,就像前美国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那样,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行为。中国必须采取重大行动,来防止灾难的发生。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不负责任。(财新网)


  谢国忠:管理层应出台更严厉政策以避免房地产泡沫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管理层只有出台更为严厉的政策才能真正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遏制房地产由于大量投机行为产生的巨大泡沫,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危机。他指出,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过热,而加息以及提高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将是达到调控目的最有效的两个手段。
  谢国忠指出,伴随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节奏,房地产市场也以同样的速度快速发展,以致于产生了大量泡沫,且泡沫还在持续膨胀,而破灭之际将引发另一场金融危机。管理层需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在危机尚未到来前出台严厉的政策,以有效遏制目前已经过热的楼市继续升温。
  谢国忠称,两大手段将有助于管理层达到调控目的。第一是将利率提高2个百分点。他指出,目前中国的实际利率为负,导致人们投资意愿远高于储蓄;此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强烈,这吸引国外热钱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而房地产则被市场普遍认为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从而吸引国内外资金大量流入,直接推高资产价格。
  第二是提高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从5%提高到8%。谢国忠指出,银行是房地产信贷的主要来源,目前银行的存贷比是67%,给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借贷空间,因此通过提高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方式,降低银行的借贷能力,从而有效控制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此外,他还指出,如果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或将急升至20%,以目前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损失,国家将无可避免地动用纳税人的钱为银行注资。他认为,如果管理层未雨绸缪,提前出台政策以尽量缩小损失的规模,从而减少银行可能面临的损失。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