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认识与思考_股票_证券_财经

当前形势下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认识与思考

加入日期:2010-4-19 13:28:51

  提要 在经济企稳回升并逐步进入上升通道的过程中,中央银行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稳定价格水平,有效管理通胀预期。兼顾两者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也对货币政策的执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后,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转向的议论增多,作为具体从事货币政策执行工作的同志,必须对今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以及如何执行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一、全面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

  在经济回升向好但基础仍不稳固、形势仍然复杂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然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说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并没有改变。具体来看:首先,今年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满足实体经济需要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把2009、2010年两年累计起来看,贷款年均增加8.5万亿元,M2年均增长22%,再加上外部环境预期转好、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直接融资规模增大等因素,总体资金环境还是偏宽松的。第二,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去年9.59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有1万亿元左右转化为企业存款在今年使用,5000亿元被挪作他用,这些资金今年有可能进入实体经济,因此今年的贷款投放实际上并不比去年少。第三,随着外部环境好转,贸易顺差的扩大和资本流入的增加都会导致外汇占款相应增多,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第四,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在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有超过一半需要在今年执行。综合起来看,流动性整体充裕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资金需求仍会得到充分保障。

  当然,在强调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为了管理好通胀预期,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银行必须适时适度动态调整货币政策,也就是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准确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准确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具体到中央银行分支行,就是要围绕“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结构调整,风险防范”的总体要求,更加主动地开展工作。

  首先,应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要使信贷增长与地方经济的规模、效益、质态和水平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增长,保持合理充裕。拿江苏来讲,2009年人民币贷款增长34.9%。这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超常状态。应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超常投放对提振信心、稳定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必要的。但是,在危机逐步消退后,需要将信贷投放由超常投放逐步向常态引导回归。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来看,信贷增速与经济增长、投资增速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关系。在2009年的特殊情况下,贷款增速比投资增速快了10个百分点以上。当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后,两者的关系也将向正常水平回归。

  第二,应保持贷款投放节奏平稳。我认为应准确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节奏平稳要防止大起大落,特别要防止前松后紧、前增后减。均衡不是绝对的,但大起大落一定不是均衡。前面爆发性增长,后面贷款收缩,这就是大起大落;前面金融机构送贷上门,后面广大企业申贷无门,这也是大起大落。从区域的角度,只要保持在全国的占比和历史上的时序占比基本平稳,我认为就不能算是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节奏平稳也绝不是季度间或月度间的平均分配和强制拉平。平稳是符合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规律的均衡投放。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各类企业生产经营规律和变化趋势,在追求金融机构自身利润与适应企业生产经营节奏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三,应实现信贷结构的稳步优化。2009年信贷投放结构中基础设施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较多,这与当时民间投资不旺,需要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来恢复经济增长信心密切相关。随着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逐步恢复,我们对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结构和信贷结构面临的调整压力要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目前,从短期需求角度分析,综合看投资、消费、进出口和财政收支,2010年全国经济增长8%以上的希望是很大的;但从中长期生产函数分析,我们主要还是依靠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劳动力素质、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度提高缓慢,这是结构失衡的要害所在,也是制约我们长期较快发展的核心所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担当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基于当前的实际情况,信贷结构要着重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政府投资项目向民间投资项目转变,二是从基建项目向产业项目转变,三是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

  第四,应加强对潜在信贷风险的防范。当前,金融体系显性的风险不大,但金融领域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需要予以密切关注,主要是流动性过剩、信贷总量持续过大、资产价格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强化、银行贷款集中度上升、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提高等。同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尽管银行业坚持“有保有控”的信贷原则是一贯的,但也有部分银行受利益驱使,没有很好地控制对有关领域的信贷投放。从长远发展考虑,需要认真审视信贷快速投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从大周期视角,需要积极防范信贷周期、经济周期和产业调整周期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预防经济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向金融体系的扩散。在后危机时期,“有保有控”的信贷理念尤其需要强化,必须始终坚持“绿色、低碳、高效”的原则,严控信贷资金进入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的行业,特别要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

  三、加强重点领域的监测分析

  监测分析是金融调控科学决策的基础,是宏观政策动态调整的基础,也是正确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基础。2010年,金融宏观调控面临十分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在宏观经济形势好转与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的权衡中,经济金融形势可能会异常复杂,货币政策执行中面临的问题、困难有可能多于往年。从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角度,根据政策调整和形势的最新变化,在四个方面加强监测分析,抓住动态变化,加强数据分析,立足国际视野,拿出有说服力、有分量的监测分析成果。

  一是关注在货币政策动态调整过程中,各类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和变化趋势。要充分利用现有调查资源,针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建立不同时间跨度的连续性跟踪调查制度,根据今年政策调整频率可能加快的情况,加快数据和信息收集频率。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应发挥立足一线、贴近市场的优势,加强与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的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并反馈一手数据和信息。

  二是关注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变化。研究不同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变化对金融机构经营理念、信贷行为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对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影响;分析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监管要求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制约和影响,研究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商业银行信贷及产品创新的影响。

  三是关注通胀预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目前从总体来看,全球推动物价上行的因素要大于推动物价下行的因素。首先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反弹,现在差不多比低位时翻了一番。我们国家对大宗商品需求非常旺盛。如果大宗商品在2010年持续上涨的话,必然会通过进口渠道对国内物价产生影响。第二个是我们国家在能源、资源等方面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正在推进,这些改革也会在客观上强化居民的通胀预期。第三个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仍处高位。今年1月份M1增速38.96%,M2增速25.98%,这两个数字都处于近十年的高位。再加上史无前例的低利率环境,客观上也容易滋生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重点关注资产价格、消费价格、上游产品价格的变化,研究通胀预期的实现机制和表现形式,未雨绸缪,有效规避经济金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四是关注结构调整。就江苏而言,当前已总体步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正加快融合。在经济提档升级的过程中,作为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应在支持、配合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中,动脑筋、想办法,对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进行积极研究,对金融支持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使信贷投放既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又实现自身的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

  四、协调各方形成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合力

  执行货币政策是人民银行的主要工作,但绝不仅仅能靠人民银行自身力量可以独立完成。做好货币政策执行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尤为重要。

  首先,应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合力。货币政策的传导、信贷政策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市场更接近,对市场变化更敏感,是中央银行的市场神经元。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深入了解金融机构经营体制变化、资产负债运行规律变化、信贷行为变化,主动走进金融机构,听取金融机构的意见和判断。应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政策宣传,扩大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增强金融机构对宏观形势和调控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促使金融机构形成稳定有效的心理预期,更好地执行和配合调控政策。金融机构也要主动了解中央银行政策意图,积极配合政策引导。为此,人民银行已经实施了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制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地方改善金融生态。

  第二,应充分发挥金融与经济综合部门的合力。人民银行作为宏观金融调控部门,与政府经济综合部门有较多的工作往来。经济综合部门与微观经济主体的交往较多,这与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联系较多能够形成很好的相互补充。一是应加强信息资源的合作。可以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对重要宏观经济分析数据和金融数据进行交流,努力做到定期交换常规数据,实时交换动态专项数据。二是可以开展分析研究的合作。双方可以在经济、金融信息的交流上实现优势互补。如对房地产、物价、跨境资金流动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调研合作,共同研判形势,发挥各自的信息优势。同时,通过共同调研交流,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传播金融调控的理念。三是可以开展政策方面的合作。通过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合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南京?a 中行谐ぃ?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