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甚一致的看法。本周四,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对此,人们有喜有忧。
一种观点认为,1季度GDP增速达11.9%,这超过了经济潜在的增长速度,说明经济已经过热。预计未来3至6个月,过热风险有可能扩大,从而宏观调控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这应该算是忧。
另外一种观点则比较乐观,认为1季度经济数据表明,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为实现全年预定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1季度的GDP增速达11.9%,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过低,并不能以为是过热。
两者之间,我更倾向于后者。
再看有关价格的数据,乐观人士倾向于注重有些出乎预料的CPI。自从2月份CPI达到了十几个月以来的涨幅新高后,人们心中就不断打鼓,对通货膨胀的威胁惴惴不安。而近日公布的3月份CPI同比增速却奇迹般大幅回落至2.4%,月度环比下降0.7%,这令市场人士对于收紧政策出台的忧虑骤然降温。若考虑去年同期物价水平的负增长,现在的CPI增长着实不能算高。
悲观人士关注的是PPI。3月份的PPI同比增长 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11.5%,这显示上游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由此展望未来,他们预期3季度前CPI与PPI将在波动中螺旋上升,PPI的上升继而会拉动CPI的上升,最终演变为通货膨胀。
在这两者之间,我倾向前者。你也许会判定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不过,关于金融政策,若以判断加息为悲观,不加息为乐观作标准,那我就是悲观者。加息势在必行。
近日公布的金融数据表明,3月末,M2同比增长 22.50%,增速比上月回落3.03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9.94%,增速比上月回落5.05个百分点。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107亿元,3月末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21.81%,增速比上月回落5.42个百分点,3月贷款环比少增1894亿元,意味着贷款得到一定控制。一季度新增贷款2.6万亿元,约占全年7.5万亿元信贷投放目标的34.6%。这说明货币供应量增速向中性水平回归的趋势进一步得到确立。
未来,货币政策将随着经济增长恢复常态。前段时间,货币的收紧主要是采用数量型货币工具实现。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进一步运用的空间已然不大。央票也是如此。
相形之下,利率水平却离正常状态甚远,随着经济增长的恢复,利率水平回归中性也是必然的。加息并不一定要与CPI密切关联,只是何时加息是人为的决定,我们就不必臆断具体时日了。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