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叶檀:李莉门让监管层丢脸
水皮杂谈:胳膊再粗也拧不过大腿
花荣:下周股市有好戏和笑话看
阿琪:弃黑马 重白马
笔夫:股指期货功能将三阶段进化
李志林:以级差地租理论看楼市和股市
应健中:风格转换是一个过程
桂浩明:股市低调应对期指开市 提防大盘股拖累股指
叶檀:李莉门让监管层丢脸
4月15日,证监会就李莉案作出全面回应,除了认为李莉门确有直系亲属炒股外,将涉及证监会的所有指控推得一干二净。
李莉门让监管层丢脸,也显示监管层的政策形同虚设。按照《证券法》、《刑法》及《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试行)》,在内幕信息公开之前,泄露该消息、或建议他人买卖、或自己买卖,均属内幕交易行为。2009年11月出台新的 《中国证监会工作人员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工作人员不得泄露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不得泄漏工作中所知悉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商业秘密。虽然证监会规定配偶及其子女不得买卖股票,但没有完整的报备制度,形同虚设。
3月29日,证监会的回应是不承认有内部交易。4月15日的回应比以前进了一步,承认李莉当时的直系亲属炒股,但并未对李莉发短信是否涉嫌泄露内幕信息给出明确回应。
证监会的调查似乎存在无法取证的困惑。在接到举报人反映李莉通过本人手机操作其前夫账户买卖股票的情况后,2008年6月26日,证监会委派纪检监察部门的两名工作人员前往中移动公司调查。对方回复,电话记录查询的最长期间是6个月,无法查实从2006年12月19日至2007年4月18日尾号为2279的手机具体使用情况。即使这一说法属实,但在两年时间里一直没有明确的表态,李莉内幕交易,是或不是?难道是事有出处,查无实据,且目前的涉及金额仅为3万多元,就可以不了了之?
无法举证之说站不住脚。举报者--李莉的前夫曾表示,李莉给炒股建议,自己一度亲自操作炒股。而一份证券公司出具查询单显示,2007年1月至6月,该账户连续7次买入卖出的操作,均为李莉的手机号。内幕交易实行举证倒置,让他人举证已经强法所难,面对证据还语焉不详,看来法律只针对普通炒股者。中国不是法律不够严密,而是特殊人物、特殊机构有足够的能量让法律千疮百孔。
对于媒体所报道的欧洲四国游,证监会提出是公务考察,证监会人员费用由证监会承担。问题是证监会人员与上投摩根、华宝兴业、申万巴黎的高管接触密切,此后上投摩根出现老鼠仓事件仍然受到监管层的信任,获批两个新基金,而李莉还一度是上投摩根的基金持有人,难道不是自律不严?
通过李莉案件,我们看到了监管部门的人员如何与上市公司、与基金公司保持密切交往,而这种交往很容易转化为利益上的互相扶持。2000年9月14日,中国证监会修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守则》,第七条关于公务回避条款规定:工作人员在处理证券期货监管业务时,不得私下与发行申请单位等被监管对象进行接触,不得对应回避事项施加任何影响。作为监管市场秩序的拥有权力者,连自律首先要杜绝瓜田李下之嫌的概念都不存在,连起码的公务自身不正,何以正他人?
证监会否认存在对上投摩根的基金产品审批存在优惠对待或违规审批情形,证据是审批日期与上投摩根老鼠仓案发时间不符。根据证监会的说法,2007年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有两只基金发行。第一只产品在2006年10月受理,2007年3月30日获批,4月10日募集完毕,媒体曝光唐建涉嫌老鼠仓事件是在4月15日,该基金已完成募集,不存在老鼠仓案调查期间违规审批的问题。
这一辩驳明显是忽悠大众智商。根据调查,唐建老鼠仓案发时间是2006年。当年9月,证监会基金部曾提醒上投摩根,希望其完善对基金经理的权限管理。同年10月,上证所对唐建的投资行为给予电话提醒。2008年,证监会作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例老鼠仓处罚案例。也就是说,上投摩根基金审批时证监会已经了解了老鼠仓的事实。
证监会欢迎监管,并表示,待核查清楚后,我会将对李莉直系亲属买卖股票问题一并做出处理,态度可嘉。但现实是,报道的媒体被强迫道歉,而证监会的回应避重就轻,难道欢迎媒体监督可以表里不一?
李莉门涉及感情沦丧,令人痛心。即便如此道德批判与法律皈依不可混为一谈,不然,就是对制度的亵渎。(每日经济新闻)
水皮杂谈:胳膊再粗也拧不过大腿
政府做傻事有时是老百姓逼的,讲这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眼前红的透天的上海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每一次讲到这里,台上台下都会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明白,这种荒唐的逻辑在资本市场却是正常的。
远一点的事例可以追溯到1996年年底,那时候,股市借助香港回归的概念从1995年展开了历史上第一波跨年度行情,指数从580多点起步,一年左右已经冲到1000点附近,当时的管理层为了给股市降温连出十二道金牌,不但从严查处违规资金而且一次性公布了300亿的融资额度,但是这些所谓市场化的措施并不奏效,实在没办法之下,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当前的股市市场,大家炒股炒股不小心炒出了政治问题,接下来的反应可想而知,大盘出现差不多三个跌停,大屏幕恨不能变成延安中路的绿地,当然说大盘都跌停也不对,因为有一个股票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这点红,就是当时上海的龙头指标股四川长虹(600839)。管理层正是以此为股市传递积极的信号,没有一棒子把大家都打死,好歹留点盼头。
近一点的事例其实大家都不会忘记的,那就是2007年5月30日发生的半夜鸡叫。和10年前的情景相似,2007年的年初正是中国股市上第三次跨年度行情的中间时段,围绕3000点发生的头顶之争在春节后答案明朗,3000点没成顶反而成了底,由此被压抑了两个多月的做多热情开始宣泄,指数同样涨个没完没了,管理层同样忧心忡忡,忧国忧民,忧了半天终于出了狠招,半夜11点45分宣布把印花税从千分之一提到千分之三,消息即出,所有个股应声而下,大盘从4300点直扑3500点,不少个股连续5个跌停,投资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损失之惨较之大熊市有过之而无不及,政府公信力面临巨大挑战。
人民日报发社评和半夜鸡叫的5·30现在看来都是吃力不讨好,好心办傻事。因为股市涨停自然有其内在的规律,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叫价值规律,资金围绕概念进出叫投机规律,久涨必跌,跌久必涨。事实上,无论是1997年还是2007年股指的表现都出乎管理层的意料,前者在暴跌之后引发报复性行情一举冲过1500点的高点,后者同样在上下心理崩溃之后引发的大蓝筹行情把指数推到了6124点的历史天价。
有什么样的投资者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层,面对利令智昏的投资者,要求管理层能表现出所谓的大智慧,不是强人所难就是年幼无知。
2010年4月16日是股指期货开盘的日子,上证指数不但没有迎来开门红,反而以大跌收盘,上证指数的跌幅达到1.10%,沪深300指数和上证指数走势相当,跌幅为1.13%,前一天的收盘价是3395点,当天的收盘价是3356点,股指期货的基础点位是3399点,当天4月合约全部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当月合约开盘3450点,最高3488点,收盘3415点,表面上看涨了16.6点,实际上是跌了35点,下月合约3470点开,最高冲至3517点,最后收在3441点,涨42.6点,当季连续3600点开,最高3647点,最后收在3512点,涨113点,隔季合约3618点开盘,最高3669点,最后收在3557点,涨158点。尽管都是高开低走,但是从涨幅上看越往后涨幅越大,从4月、5月、6月、9月依次是0.49%、1.25%、3.32%和4.65%。
上证指数当天的表现和股指期货背道而驰的原因是很简单的,一方面是相关概念股,如券商股利好出尽而回调,另一方面处于低位的银行股又没有到发动攻击的时刻,所以盘面上就出现短空长多的纠结场面。
银行股为什么没起色?
问题不在银行,而在地产。
房地产在今日的中国已经被人当做纯粹的投资产品,短期之内涨幅之大较股票有过之而无不及,风险系数已经超过指数6000点的水平,这种情景是不可能持续的,也是政府不能容忍的,房地产必须回归商品消费的本质属性而不能演变成无法无天无监管的金融衍生品,眼前这种无秩序只会逼中央政府矫枉过正出重拳,如果大家对房贷收缩还无动于衷的话,那么限购令就是切断投资投机资金之源的那把利刃,没有流动性的市场非死即残!
我们以前提醒过大家,千万不要怀疑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和能力,只要政府真下定了决心,那么调控手段多的是,限购令既有可能是限内的,即限制非本地居民购房的,也有可能是限数的,即限制每户的最多购房数,更有可能是双管齐下的。
地产股前景不明朗,影响银行股预期,大盘也就上下两难。
胳膊再粗也拧不过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