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要成为“调结构”的助推器_股票_证券_财经

金融要成为“调结构”的助推器

加入日期:2010-3-8 5:36:4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在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时特别强调要“好”字当头,指出今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中应该怎样发挥作用?就此,6日记者在各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间隙采访了金融界的几位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人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发言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它涉及经济的方方面面,要从宏观层面发挥好财政、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分工的调整也是关键,要优化东中西三个区域发展布局,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和特点,形成地域分工”,杨子强对记者说,同时要调整出口、投资、消费之间的结构比例,经济发展现在来看靠出口拉动开始弱化,靠投资拉动也不可持续,因此要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比重,扩大内需。

  另外,能源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应该增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要提高劳动这一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在我国的三个产业中,现在的特点是二产占比较大,要在推进第二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说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结合这些方面,金融结构也要进行调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实行有差别的信贷政策,创新不同金融工具。

  “在实践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只是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上讲,应该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全国人大代表、人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周逢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和影响的后危机时期,充分发挥金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支持作用至关重要。

  周逢民认为,这需要统筹兼顾信贷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对于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符合银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要及时、高效保证信贷资金供给。要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商,明确各自信贷支持的重点环节和领域,优化信贷资金在区域、行业、企业的配置,避免多头授信、恶性竞争等问题,有效整合信贷资源,满足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资金需求。

  其次,要围绕产业规划,支持传统产业新型化。同时集中金融资源,大力支持新兴产业规模化。通过信贷政策指引和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渠道,引导资金流向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旅游业等新兴支柱产业领域,为新兴支柱产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另外,要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继续加大对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等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降低服务业融资的门槛,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全国人大代表、工行甘肃省分行行长许海则对记者表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含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循环经济等内容。而现在我国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方向和结构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今后的信贷政策中,银行要更重视企业的环保标准,节能减耗指标,而不仅仅是关注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就是要继续做好绿色信贷”。

  “温总理特别强调要‘好’字当头,这就是要提高发展质量,重要的是要运用好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因为货币政策控制的是总量,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还要靠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许海说。

  而商业银行处在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环节,要认真贯彻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信贷资金真正用到国民经济最重要、最关键、最具潜力的地方,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

  许海认为,今年的信贷资金一是要积极满足国家在建和续建重点项目后续资金的需要,保障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调控要求,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信贷投放原则,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物流、纺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轻工、石化、船舶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区域发展规划,加快完善区域信贷政策和行业信贷政策,加强与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

  与此同时,要大力支持国家鼓励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城市环保工程等低碳经济发展项目。努力满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个人消费等领域的合理资金需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对直接消费的信贷支持,促进消费升级,扩大国内需求。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