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投资冲动怪圈反复出现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近日指出,在改革过程中,投资冲动怪圈一直反复出现。地方政府对GDP的追求和GDP增长的积极性大于中央政府,而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兴趣小于中央政府。另外,地方为了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和缓解就业压力,总是要增加GDP,这就得增加投资,信贷量也随之扩大。这样一来,在全国范围内投资的急剧上升和信贷通胀就造成了产能过剩和物价上涨。这些引起了中央政府的注意,于是就会出台紧缩措施。投资被压下去,物价上涨的趋势也不会慢慢下来,因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还可能是成本的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等,经济就陷入了滞胀的局面。
以上情况进一步发展会形成资产泡沫。而这个泡沫是一定要破的,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不可能维持长久。因此这种泡沫如果破裂的话,就会影响到所有的房地产公司。股市也一样,股市的泡沫在炒作过程中可能上去,但随着实体经济的下降也会下来,如果市场投资冲动又引进了资产泡沫的破灭,那就会产生问题。
桂浩明:欲破盘局 先治宏观过敏症
要促使股市走出盘局,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与此同时,还需要人们对宏观环境能够很好地予以适应,而不是唯宏观论,落入过度夸大宏观影响而忽视市场规律的陷阱。只有这样,对股市的认识才会深入并符合实际,行情的正常运行节奏才能够得以重现,大盘也才能够有效走出盘局。
盘局难破引发不安
沪深股市在一个狭小区间内波动已经好几个月了。这种貌似相当平稳的格局,却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不安,甚至使之产生了某种窒息感。因为市场波动小,就形成不了系统性机会,甚至板块行情也难以出现,而即便出现了一些个股行情,也因为显得突兀而失去了必要的市场基础。同时,大盘的波澜不兴,也令市场活跃程度大大降低,不但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而且对基金营销也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速度在放慢,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资金流出。面对刚性的扩容需求,这种状况的出现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在期待股市能够打破现在这种涨跌有限、行情低迷的局面。曾经有很多人寄希望于金融创新的推进,譬如融资融券的推出以及股指期货的实施等。现在,距离这两项新业务的正式启动已经为时不远,但令人遗憾的是,市场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并产生相应反应。大盘股一直被认为会借制度创新提高交易价值,而大盘股走好无疑对股市走出盘局有重大影响。但是,现在来看,这种试图借助创新业务来推动行情的预期似乎并不现实。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人们,要使得股市得以摆脱盘局,恐怕不能仅仅在市场本身寻找机会。或者说,需要更有影响力的其它因素来发挥作用。
宏观过敏症扰动市场
那么,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其它因素呢?或者更简单地说,股市只有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够摆脱盘局呢?
比照一下美国,大家知道美国现在的经济虽然已经从危机中走了出来,但复苏并不强劲;但美国股市表现却相当不错,到现在已经创出了17个月以来的新高。当然,国情不一样,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很难说美国股市的走势与中国股市有多少可比性。但是,作为美国的投资者,其对于经济政策的预期则是比较明确的。在美国,没有什么人担心会突然升息或者实施其它什么紧缩政策。由于对后市有着比较稳定的预期,而且人们对有限的数据变化也比较超脱,这样投资者就比较敢于入市,并且也能够放心地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相对来说,国内投资者对于后市的预期就不那么稳定了,而且就预期的形成过程来说,甚至达到某种可以说是过敏的程度,以至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宏观数据波动,也往往会被解读为将导致政策出现拐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难以把握的宏观政策的揣摩上,以至放弃了对市场内在运行特征与规律的研究。
宏观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主流投资者对后市在认识上的迷茫,结果就必然出现操作上缺乏大方向,满足于小区间内的高抛低吸。应该承认,现在确实非常需要能够对未来政策走向形成一个相对稳定而明确的预期,因为这将给市场提供方向。
同时,宏观方向一旦明确,就市场操作层面而言,还是要把关注点集中在市场本身,而不是无端地对一些合理范围内的数据变化进行过度解读。举个例子,最近市场传闻3月份信贷数据仍然比较高,有人就担心会引发更加严厉的调控,这是导致近日做多力量不足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如果反过来,3月份的信贷规模很小呢?这会不会又导致一些人对经济增长将减速,从而影响上市公司效益的担心呢?如果出现这种担忧,对于股市同样是不利的。显然,这样一来不管3月份的信贷数据如何,都可能会在市场上引起对后市的不利联想。两个相反的现象却导致同样的结果,在逻辑上这是难以想象的,但这就是时下的现实。
或许需要反思的是,在强调更好地把握宏观大势的同时,怎样形成适应宏观大势的微观体系。否则,就只能让市场一步步地削弱其本身应有的运行特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