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荣添:有一种牛市叫6125_股票_证券_财经

叶荣添:有一种牛市叫6125

加入日期:2010-3-22 15:17:4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潘石屹:央企地王信号 大公司在淘汰小公司
  在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连续出现三个地王,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两会期间出台的政策和释放的信号是:未来二十年房价还要涨,商品房的土地供应会减少;第二,目前货币政策宽松,市场上的资金很多。
  这两个信号在土地市场的反应就是开发商拿地的胆子和决心更大了。在土地市场,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央企在淘汰其它国企、国企在淘汰民企,大公司淘汰小公司。
  央企抢地王,最主要的原因是钱太多,尤其央企的钱太多,钱的成本低。地太少,与城市化需要不相符。在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是供求关系。土地的需求量大,供应量少,一定会出地王。重要的还是国家的货币政策,央企从银行得到钱太容易了,不管从利息还是从发债来看,央企资金的成本比市场上的其它企业低许多。
  在过去几年时间,央企下面的分公司利润最高的是房地产。这些央企就把资金和注意力都投到房地产上面了。但也有许多央企是缺乏经验的,是第一次进入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估计远远不足,这对房地产市场和他们自己都是很危险的。
  2010年,房价的走势主要是取决于政策。在过去几年时间,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非常大,政策主要有三方面: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个人认为,现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信号很混乱,政府采用货币政策来调控房价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多采用货币政策来调控2010年的房价。
  SOHO中国今年拿地的原则就是:一定要稳健、一定要慎重,坚持中庸之道。这是本月初发布公司年度业绩报告时向投资者宣布的我们的拿地策略。
  物业税能够真正抑制房价。物业税的问题已经讨论了近十年了,大家总是认为行不通,也许现在物业税出台的时机还不成熟,我想迟早有一天物业税会实施的。这对房地产市场,对社会实现公平都有好处。
  中国的税赋相比其他国家比较高,中国现在大的背景是在减税,而且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都是向减税这个方向发展。但物业税与其他税种不同,征收物业税第一可以缓解房价上涨的压力,第二可以减少贫富悬殊。
  北京的望京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区域经过了接近二十年的规划和建设,已经相当成熟。望京没有旧城区发展的限制,交通状况和基础设施非常好,紧邻两条地铁、一条轻轨和机场高速路。
  SOHO中国在望京的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推出销售。这个项目的设计方案已经通过专家的论证会,得到了各位专家的一致好评。我们正在做最后的审批,审批后会及时向大家公布。我相信这个设计方案一定会给北京带来一份惊喜。


  袁幼鸣:政策有形之手或推沪指今年站上4000点
  在2009年成功预测上证指数将站上3000点之后,东方早报、理财一周报首席评论员袁幼鸣昨天在其新书《战胜政策市》发布会上表示,市场有形之手今年或许将推动沪指站上4000点。
  最近这两年,袁幼鸣很受市场关注,一个原因是2008年开春他与胡舒立的那场口水战。其时,监管部门高层对不救市的传闻进行澄清,财经名人胡舒立批评监管层何必澄清不救市,而袁幼鸣则认为中国股市本身就并非市场化的市场,监管者出手平衡市场是履行责任。
  胡、袁之争,在资本市场上被炒得非常热烈,袁幼鸣对A股市场的基本立场已为大众所熟悉:他认为中国A股市场就是政策市、主力市和消息市。
  在《战胜政策市》一书中,袁幼鸣与妻子文玮玮博士以对话形式,对过去一段时间资金博弈过程中政策有形之手详加描绘,以求总结和把握A股走势的基本趋势。《战胜政策市》一书由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和浙江大学出版社联袂推出。
  《战胜政策市》既是袁幼鸣个人股市观察心得,也是东方早报、理财一周报服务投资者的历史记载。2004年10月、11月,在不到20天的时间间隔里,政府主管金融工作的高层负责人黄菊两次围绕落实国九条公开发表谈话,《东方早报》即刊发社评《股市新讯号值得重视》(袁幼鸣撰文)予以解读;2008年7月1日,时隔16年之后,新华社再次发布救市檄文《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当日袁幼鸣针锋相对撰写《稳定股市不能幻想话语救市》;2009年2月14日,政策对股市一片呵护声,袁幼鸣在理财一周报上旗帜鲜明发表文章,明确预测2009年上证指数将上3000点。
  善于捕捉政策机会的袁幼鸣不是政策的鼓吹者,相反,他在新的证券法出台前后一直急呼,新证券法存在结构性缺陷,认定新证券法强化了市场的政策监管,而弱化了自由交易。在政策横行的市场现实中,袁幼鸣通过撰书提醒投资者为利而亡,在政策市火中取栗。
  展望2010年,袁幼鸣再次根据政策规律给出市场轨迹:2010年政府要扩大直接融资范围,还要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国际板也可能设立,这些因素都需要大盘维持在一定点位上,这将为监管部门许可沪指站上4000点提供理由。


  胡祖六: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一、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随时间而不断增加的过程。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终于释放出来,实质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了快速增长,数以亿计的人口脱离了绝对贫困,数以亿计的人口变成了中产阶级,也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变成了亿万甚至十亿万富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与日俱增,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各行各业涌现了一批企业家,在中国经济迈向市场化的时代浪潮中应运而生,茁壮成长,充满了朝气与生机。这些企业家有的农民出身,有的弃官下海,有的海归创业。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行政官僚或国企干部不同的是,这些企业家们基本上是白手起家,背水一战,自创业之日起就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角逐拼搏,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许多企业家创业伊始就碰壁失败了;有些先繁荣景气一时,然后走了下坡路;极少数的因其商业模式的优越,管理能力的出众,意志的顽强坚毅,或者好运气,终于生存了,成功了,建立了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有影响力的企业。
  企业家作为一个新生群体或阶层,为中国经济近三十年来的快速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税收来源,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股东价值。中国享有今天所取得的繁荣、稳定和进步,中国的企业家们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但是,在企业家的地位和价值逐步得到政府和社会承认和肯定的同时,他们也受到许多误解、质疑和批评。除了事业上的巨大压力之外,企业家们还要承受不小的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压力,甚至承担额外的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风险。有证据表明,企业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已经导致了资本与财富的外流。这种状况如果延续,有可能严重挫伤中国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从而危及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二
  回顾世界经济史,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无不是一群有远见有雄心的企业家们在其中扮演主导和中坚的力量。市场经济制度之所以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其他制度都更富效率和更具创造财富的能力,就是因为该制度最有效地提供了财产权利保护、自由创业和自由竞争的良好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从而使得企业家能够如鱼得水,充分发挥其潜能和才干。
  企业家的英文词为en-trepreneur,源自古法语,指发起、组织和管理一个商业企业并承担其风险的人。在中世纪的欧洲,有才华的人如果不能世袭成为王公贵族,则孜孜追逐教会职位和行政官僚的俸禄。但是欧洲文艺复兴后,社会变得更为自由、开放、多元,垂直流动性显著提高。对于王权和教会的僵化特权体系的藐视,对于理性、人权与独立的崇尚,企业家作为一个新型社会与经济阶层应运而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催化剂。英国、欧洲大陆和北美作为强权的崛起,正是企业家为其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日本与东亚四小龙的工业化,企业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样,中国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奇迹,企业家功不可没。
  在2008-2009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经济再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必须面对的尖锐挑战。四万亿人民币的政府财政刺激与十万亿的放松银根虽有成效,但毕竟只是短期性的反周期政策举措。从中长期而言,只有民间的投资、就业与消费继续保持较快的成长,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地增长。而把资本和劳力等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并增加价值的就是企业家的功能和作用所在。
  二十世纪初的哈佛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皮特最先确立了企业家在经济长远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创新、创业、落伍、淘汰,到再创新、再发展,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和能量正是来源于这一创造性的破坏的动态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揭示了这一现象。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最有效率的金融体系。但是金融创新尤其是信用衍生品出现了过度与泛滥,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减记和损失,市场和实体经济出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极端痛苦的调整。在2008年底的危机高峰之后,一些中国的观察家断言华尔街崩溃了,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失败了,美国从此将一蹶不振。但是,这类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有失偏颇。
  市场经济总是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偶尔会出现严重的急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自由市场经济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在政府的适当干预下,市场经济可以实现较快的矫正、愈合、复苏和增长。即使上世纪三十年代空前严重的经济大萧条,也未能摧毁市场经济固有的调整和恢复机能。虽然凯恩斯主义反周期政策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企业家精神--这种凯恩斯称之为动物精神的创业冲动和冒险精神使得市场经济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企业家精神确保了大萧条后的美国经济复元,刺激了新的科技革命,孵化了崭新的高成长产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
  美国的法制与自由企业,对于私有财产的有效保护,开发新大陆的拓荒精神,新教的伦理价值体系,和移民社会自然形成的流动性与自我奋斗传统,使得美国成为了企业家的理想摇篮。安德鲁·卡内基,约翰·洛克菲勒,JP摩根,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亚历山大·贝尔,山姆·沃尔顿,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史蒂夫·乔布斯,杨致远,杰夫·贝佐斯,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等等著名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不仅在美国家喻户晓,就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包括中国也是耳熟能详。事实上,中国近十余年在IT和互联网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大都是借鉴了美国企业家的创新经验,把已经在美国成功了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移植和复制到中国市场。华盛顿的政治机器可能显得低效,无能,令人沮丧,但是美国私人商业部门的自由、效率与创造力,却是值得世界羡慕和仿效的。
  最近刚过世的美国经济学大师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美国人的主要行当就是经商创业的根本之途。
  企业家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爱护和鼓励企业家,尤其是在中国的青少年中倡导和弘扬将使中华民族长盛不衰永葆活力的企业家精神。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