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 未给时间表 新华社定“三宗罪”_股票_证券_财经

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 未给时间表 新华社定“三宗罪”

加入日期:2010-3-19 8:06:23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读:
  78家央企退出遏制效果存疑
  央企抢跑地王国资委再下禁令 遏制效果存疑
  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 未给时间表
  央企说退出 大腕仍担忧
  看新华社给央企定的三宗罪
  股市影响
  大盘暂歇脚 地产成亮点
  国盛证券:调控靴子渐落地 地产股或迎小阳春
  16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央企一览
  地产类上市公司指标龙虎榜

  央企抢跑地王国资委再下禁令 遏制效果存疑
  两会结束不到一周,央企争当地王事件,已录下市场疯狂时速。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国资委重拳出手。3月18日,国资委正式回应,确定了16家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对于其余78家非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将尽快退出地产业务。
  由于国资委新禁令开出的退出时间表是,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项目建设等工作后,尽快退出。这一退出机制也等于默认此前央企疯狂当地王的既成事实。
  杜渊泉在3月18日的发布会上介绍说,这78家央企还有三级以上子公司做房地产的企业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只占到15%,利润只占7%。
  阳光100置业常务副总裁范小冲对本报记者表示,2010年出现的多起央企地王事件,或与央企与国资委禁令赛跑有关。
  在同一天,本报记者从多家主业非地产的央企及其子公司的相关材料发现,均表示没有退出地产业务的意思。
  这或许是一个悖论:央企市场化急速推进的今天,对于这些主业非地产的央企们,以子公司、孙公司或参股的形式曲线进入地产的现状,作为股东的国资委上述政策是否得以贯彻,市场仍在观察。
  赶班车
  国资委整合央企地产业务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国资委就提出整合央企房地产业务。但是次整合反倒成为众多央企以赶班车的心态,积极加大房地产业务发展的时机。
  一位央企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2005年国资委曾发布过一份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名单,其中仅有13家企业;2010年国资委再发此名单,企业数量已经增加到16家。
  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杜渊泉介绍说,2009年,这16家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的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
  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
  仔细分析这16家央企名单可发现,中化集团、中粮集团和中国五矿集团是赶上班车者。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三家公司实际拥有房地产业务规模并不大。
  中化集团只拥有远洋地产(03377.HK)和方兴地产(00817.HK)的部分股份。2007年,在远洋地产在香港上市后,中化集团为了避免其与方兴地产同业竞争,逐渐减持所持的10.53%股份。2010年2月,其将持有的远洋地产4.23亿股全部转给中国人寿(601628)。
  随后,仅拥有一些商业地产的方兴地产开始发力,其在2009年6月以40.5亿元的价钱拿下北京广渠路15号地,楼面地价高达1.4万元/平方米,一夜成名。
  成为地王之后,中化方兴向北京市规划委申请修改规划,提高楼层高度,被北京市规划委拒绝。
  中粮集团在打造一个房地产上市公司中粮地产(000031)(000031.SH)后,一直未将集团所有房地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反而在积极打造另一个新商业地产公司平台中粮置业。
  2010年1月22日,北京国土局曝光19个房地产闲置土地项目,中粮地产顺义后沙峪吉祥庄项目赫然在列,不仅开工日期过去一年没有开工,中粮地产还准备将竣工日期延后4年。
  五矿集团房地产业务仍处于分散状态,五矿建设(0230.HK)和五矿置业,究竟谁会是集团的房地产整合平台,仍是未知数。这两家企业所持有土地和开发项目十分有限,规模不及国内一中等房地产开发公司。五矿集团2009年宣布,未来2年内投入80亿元发展房地产业务。
  没有进入16家名单的中国烟草、中国兵器等央企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土地拍卖市场上。
  公司资料显示,中国烟草下属中维地产是浙江烟草、云南中烟等公司合资组成,仅注册资本就有30亿元。其在3月15日大望京储备1号地竞争中,与远洋地产下属远豪置业拼杀到最后一刻才放弃。
  中国兵器下属世博宏业当天经过58轮竞价,最后以接近3万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拿下了海淀区东升乡地块。
  总在与央企拿地竞争中败北的民营房地产企业阳光100置业常务副总裁范小冲表示,部分央企通过发债或贷款等方式,获得了民营企业所不具有的资金优势。
  多年从事土地市场咨询的北京大岳公司总经理金永祥也对记者说,央企看重房地产业务暴利,大举进入,会损害央企核心竞争力,更会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抬高地价。
  遏制效果存疑
  阳光100置业常务副总裁对记者表示,前一段时间央企疯狂拿地,与这次央企主业结构调整不无关系。大部分央企都是得到消息,提前拿地,做大房地产业务,以避免自己房地产业务被吃掉的命运。
  于是禁令出台是否真能立竿见影地起到遏制央企拿地的效果,仍然是个疑问。
  3月18日,记者拿到了几家地王央企及其子公司的回应。其中,没有一家央企或其子公司表示将调整业务结构,逐步退出房地产业务。
  中国人寿(601628)子公司远洋地产表示,其对新拿下的北京大望京地王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认为所拿价格公允。远洋地产会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开发,其拿地和开发资金为国内销售回款、境外融资和国内房地产商业贷款。
  远洋地产在其回应中认为,北京这样的市场在政府逐渐加大保障房用地供应的情况下,商品性住宅用地供应空间会缩小,高地价是房地产公司高预期拍地的结果。大望京地块没有超出远洋地产之前的拍卖预期,否则公司是不会追拍的。
  另一家没有被列入主营业务房地产名单的央企中信集团子公司中信地产3月15日也在北京拿下一地王,其以52.4亿元,单价13400元/平方米的价格,拿下了大兴区一块39万平米的土地,其中包含代建部分限价房。
  中信地产在回应中表示,中信地产注册资金达67.9亿元,会承担企业责任,按照合理的价格拿下土地,会按期开发,履约政策性住房建设任务。
  央企拿地仍然存在法律制约规范的难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分析说,央企拿地仍然存在法律制约规范的难题。央企一些子公司已经上市,其股东多元化,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很难控制。
  此前,国资委已经通过修改央企经营考核办法,对央企负责人考核规定进行了修改。通过卖地增值收益等方式获得的溢价收入,不能计入企业考核的业绩。
  3月18日杜渊泉表示,央企作为控股股东,要带头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央企主业结构调整政策,率先退出房地产业务,在董事会中发挥作用。
  范小冲表示,国资委出台的央企主业调整政策,短期内会对国内土地市场过热和央企拿地的情况产生抑制作用。长期来看,由于房地产业务利润丰厚,很多央企仍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参与房地产开发。
  著名土地专家邹晓云建议,对于遏制央企进入房地产业务或高价买地的行为,应该出台具体的法律规范,而且,这个法律规范不应是国资委自己制定,应该是国家法律来限定。


  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 未给时间表
  日益凶猛的央企抢地狂潮,会否因一句有序退出就戛然而止,进而平息房地产市场的躁动?
  昨日(3月18日),国资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不过,国资委并没有透露具体的退出安排和时间表。
  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有关情况说明》显示,目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仅16家。
  不过,多位权威人士和专家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限制央企不是房地产市场的治本之策,且国资委的限制政策很可能会有心无力。
  国资委出招有心无力?
  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杜渊泉昨日没有针对本周北京土地拍卖中央企集中竞标发表评论,他在发言时指出:处于调整阶段的中央企业集团下属控股或参股的房地产公司,要加快调整步伐,在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有序退出。
  据国资委统计,目前仍有78家不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开展了地产业务。但国资委方面此次并没有给出这78家企业退出的具体安排和时间表。因此,此次会议也被认为国资委仅在给外界一个说法。
  这个消息只是国资委对其下属企业的一种规范。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告诉记者,我对此不抱希望。他认为,此举或是因考虑到这部分央企是否在主业和副业之间有所冲突;另外,也可能更多是出于响应中央政府号召的考虑,而不只是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记者从国资委内部获悉,在限制央企投资行为方面,国资委可能有心无力。
  按照《公司法》规定,国资委只是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管理中央企业,且主要负责央企的人事变动和业绩考核,以及重大事项决定,不能就具体行业发展制定政策。国资委出台禁止投资房地产业的文件,并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很多央企下属上市子公司拿地,由于该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同时牵涉到多家股东,并不是国资委一个文件就能退出房地产市场的。国资委内部一位相关人士表示,事实上,国资委一直在出台相关文件,不鼓励央企参与炒地。在具体监管方面,如果央企投资房地产非主业,获得收益在业绩考核将减半计算。
  由于国资委只是国资监管机关,不是权力机关,因而整顿房地产应该从更高层面制定政策。一位分析人士亦指出。
  3月17日,一位接近国资委的权威人士也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资委如何重组央企的房地产业,还只能继续等待。不过,他承认,民众对于央企拿地的抱怨正在引起国资委重视。
  分析:限制央企非治本之策
  尽管国资委对78家央企发出了有序退出的要求,但多位权威人士和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不认为此举能缓解甚至根治土地市场过热和房价过快上涨现象。
  《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有关情况》显示,2009年,央企房屋销售面积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这些汇总数据表明,央企参与房地产业务的比例仍然很小,不足以对整个地产市场构成影响。前述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表示。
  该人士认为,关于房价上涨的深层问题非常复杂,央企退出商品房市场并不是治本之策。他指出,央企退出商品房市场从某种程度上会抑制地王诞生过于频繁,但并不意味着民企房地产商就不可能制造新的地王,更不意味着房价就此不会过快上涨。
  该人士还表示,目前央企参与土地竞标,基本上遵守了三条原则。其一,遵守了严格的土地出让制度;其二,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其下属上市公司必须储备土地,比如远洋地产[7.23 0.00%]等;其三,总体而言,央企的土地储备占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比例仍然很小。
  一些业内专家也持相似观点,合富辉煌[2.55 0.00%]首席分析师黎文江认为,由于房地产市场过于庞大,央企只占很小比例,即使央企退出商品房,短期内对市场并无实质影响。东海证券的房地产行业分析师桂长元也表示,虽然央企在推高房价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非地产主业的央企撤出房地产行业,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大,对房价更是影响甚微。
  牛凤瑞进一步指出,央企进入房地产市场,其实增加了这个市场的有效供给。但现在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房价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很多政策又限制外部要素进入增加供给。
  牛凤瑞说,如果只针对某一些企业制定限制政策,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对待央企和民企应该一视同仁,包括两者有同等的竞价权利,拿到地后受到同等的约束。
  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所有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为2209亿元,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收入的5%;房屋销售面积为2807万平方米,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
  2009年,上述16家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的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 (每日经济新闻)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