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点行情!叶荣添:牛市到来_股票_证券_财经

千点行情!叶荣添:牛市到来

加入日期:2010-3-18 19:45:4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 读:
  罗杰斯:欧元在15-20年内可能不复存在
  黄湘源:手术后的期指成老虎不识肉滋味?
  娄 刚:政府债务危机有多严重?
  邓聿文:中国不必惧怕美国发起贸易战
  叶荣添:疯狂的牛市将在48小时内到来
  侯 宁:中国政府已被流氓逼到崖边
  沙黾农:千点行情从3000点出发
  叶 檀:再谈4万亿 没有一分钱进楼市的荒谬之处
  谢国忠:物业税作用相当于加息


  罗杰斯:欧元在15-20年内可能不复存在
  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昨天接受CNBC.com采访时表示,欧元作为一种货币长期内不大可能依旧存在,英镑在未来几年将大幅下滑,美国国债和中国一些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房地产是当今世界两大泡沫。
  罗杰斯称:欧元在未来15至20年内可能会结束。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持有欧元。他解释称:历史中出现过货币联盟,这些并未存活下来,欧元也不会存活。
  罗杰斯警告称:若欧元区救助希腊,那么将会削弱欧元的基本面。当下届政府要求让步时,将会从内部削弱欧元。


  黄湘源:手术后的期指成老虎不识肉滋味?
  股指期货面世的日期越来越近,但是,让人越来越不解的是,横盘了那么长时间的沪深股市,非但没有出现国外大多数成熟市场曾出现过的助涨走势,反而3000点也有点保不住的样子。如果按照尚福林主席的说法是因为情况有点复杂,那么,复杂在哪里呢?
  其实,尽管人们对股指期货都寄予莫大的期望,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股指期货,也许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那个股指期货,而是被动过了某种变性手术的股指期货了。综合起来,其疑点大致有四:
  疑点一:风险管理工具为何不能为中小投资者所用?长期处于单边运行、交易手段单一、缺乏对冲平衡机制的中国股市之所以需要股指期货,是因为需要具有对冲市场风险和平抑股价波动功能的风险管理工具。不过,需要对冲平衡工具的不仅是正在越来越散户化的机构,更是盈利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散户。为什么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只能成为机构的专利,而不能为散户所用呢?
  疑点二:被保护是减少风险还是放大风险?不错,股指期货是一种以保证金交易为基础的杠杆工具,由于保证金交易在放大利润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股指期货一般不适合资金量过小和风险承受能力过低的中小投资者参与。但是,处在高门槛保护状态的中小投资者,不仅被迫看股指期货的脸色,而且还要在没有任何自卫工具的条件下被动挨打。这对于他们来说,恰恰不是减少了风险,而是放大了风险。
  疑点三:杠杆率是不是越低越好?按照中金所的说法,目前股指期货的保证金比例从10%提高到12%还不够,进入实际交易时还有可能提高到15%,这实际上意味这股指期货的杠杆率将由原来的10倍降低到8倍以下,甚至更低一些。杠杆率的缩小在降低股指期货的市场风险程度的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市场的预期收益比例,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杠杆率越低越好。如果再加上对一般保证金账户满仓操作的限制,保证金交易不就越来越像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所食之鸡骨架,一点肉的滋味也没有了吗?
  疑点四:给基金套紧箍咒意欲何为?限制基金的投资比例和参与头寸,在给基金套上紧箍咒的同时,也约束了中小投资者通过基金曲线分享股指期货带给之利益的可能性。事实上,在步步设卡的情况下,不要说基金基本上已经不可能像孙悟空那样大闹天空,就是连股指期货笑傲山林的条件恐怕也快要没有了,只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样惴惴而行。
  虎年伊始,《每日经济新闻》就曾发表过笔者的一篇文章,感叹野性退化的华南虎不会搏杀兔子,反而见了兔子也害怕。如今看来,东北虎比华南虎还不如。有报道称,东北一家动物园有一次拿牛肉去喂虎,老虎竟然不吃。因为这些被圈养起来的东北虎,平时吃的都是白条鸡和鸡骨架,早已不知牛肉的滋味为何物了。
  虎犹如此,人何以堪!选择在虎年春天问世的股指期货,在人们的心目中也许原本曾是老虎的象征,但是被改了性的股指期货,不过也就像不识肉滋味的老虎,它还谈得上虎虎生威吗?如果未来的股指期货需要看着股票的脸色去交易的话,也就无所谓杠杆不杠杆了。难怪股市近乡情怯,离股指期货开市交易的日子越近,就越是找不到方向。


  娄刚:政府债务危机有多严重?
  地方政府债务肯定不是信用风险,而是通胀风险,并不会危及中国经济的整体安全
  【背景】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争相讨论的话题。过去一年内,各地投融资平台大量涌现,拓宽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渠道,提高了地方政府对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运作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同时也为吸纳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运作很不规范,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也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今年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3800多家,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额约为1万多亿元,到2009年末,迅速上升到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而绝大部分负债来自银行贷款。
  这引发了各界对于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关注。过去半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各地方政府负债发出警告。决策层开始担心,地方债务可能会作为4万亿元投资和9.6万亿信贷的后遗症,危及中国经济的安全。
  中国地方政府会不会出现美国加州财政破产困局?如此巨额的地方债务是否真会引发地方债务危机?
  摩根士丹利中国策略师娄刚认为,地方债的确存在风险,但这个风险肯定不是信用风险,而是通胀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并不会危及中国经济整体安全,也更不会将中国引入新一轮的危机之中。
  娄刚表示,由于中国不是联邦制国家,而是中央集权国家,因此并不存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分庭而治的格局。这决定了地方政府负担不了的债务,自然而然会转嫁到中央头上。因此,首先要明确,并不存在所谓地方政府赖账的问题。
  娄刚指出,地方债真正要面临的风险是可持续性问题。2009年全年资金的投入可以用海量形容,而今年是否能再拿出相等的资金,维持项目的正常投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就造成了地方债可持续性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转变地方政府的收入模式。娄刚认为,地方政府信用之所以受到诸多质疑,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并且几乎不可持续。
  过去的一段时间,各大中城市地王频出,反映了地方政府除了税收收入,主要的制度外收入就是卖地收入,靠飙地王来收钱,而卖地并非可持续收入,这才造成地方政府信用一直不太高。
  娄刚表示,地方政府收入过于依赖房地产业,客观上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化。但他强调,泡沫并没有像1993到1994年那么严重。目前,泡沫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与股市中,而商品价格上并没有看到太严重的迹象。
  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而政府债务中很大的一部分都集中在这一领域,因此中国很可能将面临引发本轮金融危机的美国一样的风险。对此,娄刚认为这一逻辑非常简单甚至有些粗糙。
  他表示,国外的分析人士之所以这样理解,源自其根深蒂固的观点,即一旦资产价格发生下跌,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会非常巨大。中国与美国完全不同,美国是完全以信贷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资产价格的下跌对信贷增长的冲击,以及资产质量的冲击很大,因此才会产生信用危机。
  而中国尽管银行业正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但由于房地产等资产流动性较差,衍生品交易也并不如美国一样普遍,因此即使风险真的爆发,但并不会引发像本轮金融危机一样的全球性危机。这个概率是零,他强调,几乎是不可能的。
  娄刚进一步解释,中国的银行,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大股东都是国家,这里的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此外,中国的银行,不论何种情况,即使坏账率再高,仍要按照政策指导维持一定的信贷量,这与美国商业银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尽管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会导致银行体系风险增加,但是并不意味着该风险会被放大,变成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