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峰
3月6日一大早,江西省昌鑫鞋业有限公司(下称“昌鑫鞋业”)的招聘负责人李小龙来到东莞厚街广场,希望能够在当天的大型招聘会上招到一些人。时间已经指向上午十点半,他的招聘展位仍然乏人问津。
“没办法,现场招聘的企业比来找工作的人要多。”李小龙告诉《sohu》,公司已经预见到了招普工的困难,此次主要是招一些技术工人,没想到也这么困难。昌鑫鞋业在东莞南城的工厂主要负责技术和产品开发,而生产已经部分转移到了江西都昌,招聘的计划是这样的,既在东莞招技术工,同时在都昌招聘普工。
在东莞,类似昌鑫鞋业这样遇到用工问题的企业并不少见。这个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不少企业对公司的区域布局、生产经营计划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此前几十年,农民工源源不断从其他省份流向东莞,而如今,当地的企业开始不得不思考应对之道。
“外包”、“倒单”兴起
“2008年的时候,我们曾经有2500名左右员工,现在只有1550人,但是并不需要大量招工,也没有影响正常的生产。”东莞巨汉灯饰有限公司(下称“巨汉灯饰”)厂长沈敦武告诉本报,位于东莞的工厂其实是一个“总厂”,接到订单之后,会根据东莞工厂的生产能力进行订单的分配,然后把消化不了的生产能力再分配给全国范围内的其他28个分厂。
巨汉灯饰是美国第二大灯饰企业MINKA集团位于东莞的生产基地,通常情况下,由巨汉灯饰的业务部对接到的订单进行统筹,把完成订单所需要的生产能力分配到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工厂,并且由产品控制部统一审查28个工厂的生产质量,进行验货。
1995年起就担任厂长的沈敦武直言,过去那种招3个工人却有250多个人竞争的场面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以后对很多企业而言会是涨工资仍然难招人,此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汇率的变化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也很大,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企业的用工和生产进行弹性的调配。
东莞厚街镇桥头村的叶汉文除了打理家族的货运生意,最近负责帮一些招不到工又赶单的纺织工厂和手袋工厂把订单发给拥有大量廉价劳工、生产力剩余的工厂,从中赚取了不少佣金。
“我们一般都是在东莞市内操作倒货,最远的一次是把货倒到惠州生产。”据叶汉文介绍,在东莞,像他这样做“倒爷”生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而“倒货”的方向也越来越多元化。通常是一些生产技术含量较低、对流程和质量控制不太严格的工厂把生产或者加工的环节转移出去。
在东莞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为招工和赶货发愁的时候,周边的广西等城市的一些企业已经打起来“接货”的主意。
“从东莞大朗的针织厂拿货,假如是12块钱一打的加工费,到我们这里可以以7块钱的价格来完成。多的时候曾经一次就接过2000打的货。”1993年到2005年在东莞常平打工的李丽,在2007年回广西平南县老家开了一家50人左右的针织厂,依靠十几年打工积累的工厂人脉,不时从东莞接货生产。
李丽介绍说,工厂既直接从港资企业接订单生产,也从东莞的工厂接“二手单”赚差价,从去年开始,这种“二手单”的比例已经逐渐增加到四成以上。
除了在企业集团内部进行生产能力的转移和在省内、市内进行生产能力的消化之外,还有一些企业更是考虑在省外建厂转移生产能力来解决“涨工资仍然难招人”的问题。
“明天我就要飞到广西岑溪参加那里一个分厂的成立仪式。”茂荣集团行政总裁曾天仁告诉本报记者,除了位于大朗镇的东莞颖祺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颖祺实业”),茂荣集团在广西贵港、平南、岑溪等地已经设立了4家分厂,以分流东莞基地的生产压力。
廉价用工时代终结
在谈到为什么要在广西等地设立分厂时,曾天仁直言,在广东省内,企业的用工已经失去了成本优势。
春节前颖祺实业拥有员工总数大概为1600人,但是节后开工第一天,由于大部分来自甘肃、武汉的员工买不到票返厂,只回来了三成左右老员工。为此,颖祺实业对农历正月十五前返工和二月初五之前返工的老员工分别予以800元和600元的奖励。
“今年光招工支出和鼓励老员工返厂方面的补贴就达到300万元。”曾天仁表示,为了留住员工,每年在改善住宿条件、提高待遇和奖励方面的投入都要达到几百万,今年正准备新建220套夫妻房。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本报记者曾经数次到东莞厚街、长安、虎门、塘厦、凤岗、南城等多个镇街深入调查用工荒的情况,一个直观的感觉是,除了企业明显提高工人的工资之外,配套的生活条件也有明显的改善。月薪1500元至3000元,提供夫妻房,这些在以往难以想象的待遇,正渐渐成为企业招工的“标准配套”。
毫不夸张地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在东莞乃至广东省内长期以来廉价用工时代的终结。
一个有意思的佐证是,除了招不到工人的企业负责人愁眉苦脸,一些做临时工“倒卖生意”的“倒爷”们的脸上也是充满焦虑。
“2007年时我手头上最多拥有500多个临时工,现在只有150个左右。找我的企业和临时工都少了。”3月6日,在厚街广场的招聘会上,正到处对企业推销临时工的“倒爷”王强向本报记者倒起了苦水。
王强介绍说,把临时工介绍给企业后,通常企业以每小时6.2元支付工资给他,然后他以每小时5元左右再代发工资,以一天工作10小时计,每天每个临时工大概可以为他提供10元的“利润”。但现在企业提高了工资大量招人,临时工更倾向于直接与企业联系。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谌新民对本报记者表示,部分企业“涨工资也难招人”,这是对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初级的惩罚,此前不少劳动密集型、资源型、订单型企业都是有订单就招人,没有订单就炒人,经营不好就“逃逸”。那些拥有人力资本沉淀的公司才能获得稳定的生产能力。
探索技术改造之路
近几年来,用工荒不时重演,招不到工人,或者要花更大的代价才能招到工人,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企业打起了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机器替代人力的主意。
颖祺实业的手拉织机部此前共有400多名工人,采用电脑织机后,把手拉织机全部淘汰,工人改为织机或者分配到其他工种。
“我们现在有570台电脑织机,按一台机器相当于手摇织机2.5倍的工作效率,而一个工人可以同时操作8台机器来计算,每台电脑织机大概可以省下30名工人。”曾天仁告诉本报记者,今年还计划新增430台电脑织机,总量达到1000台,进一步减少用工需求,并且提高生产效率。
而这种设备更新,代价不菲。颖祺实业采用的电脑织机有德国、日本和国产三种,平均价格在35万元左右/台,上1000台电脑织机就意味着几亿元的投入。
大朗镇副镇长覃春告诉本报记者,大朗用工比较紧张的,普遍都是那些采用传统技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企业,而采用了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企业,一方面用工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对工人也比较有吸引力。
用工荒将如何演变?
长期研究人力资源的谌新民今年2月、3月份曾多次撰文对珠三角的用工荒发表看法。
“政府不应该盲目表态和随意地为企业招聘工人投资,而应该做好公平政策和公共服务,比如发布用工信息,做好劳动者培训等等。”他认为,在这个时期,如果政府光凭满腔热情想去解决用工荒,很容易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的情况。
3月4日,东莞市市长李毓全接受凤凰网和中国经济网的联合专访时拿出了一组数据:东莞现有登记在册的企业用工人数总共500多万。常年缺工的比例是1%多点,也就是10万人以下。今年企业缺工的比例大概为4%,也就是说不超过20万人,这只比往年多一点点。缺工不像媒体讲得那么厉害,整个招工情况也是一天比一天好。
面对东莞的缺工现状,他提出了要从提高整个产业的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比如说企业提高利润,加强管理水平,让员工整体待遇提高,以及提高东莞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让来到东莞的人有归属感这三方面来解决。
而在3月6日接受广东省市媒体联合采访时,李毓全表示,东莞现在的缺工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有关。经过两年多的结构调整,东莞的企业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相应的是,对企业工人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高端人才和普通工人上,都有一套完整的入户制度,东莞的入户政策将越来越宽松。
谌新民认为,用工的需求其实是一种派生性需求,有什么产业就需要什么工人来配套。部分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可能会随着生产能力而转移,但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部门如市场部和研发部仍然会留下来。这既是人力资源的转移与调整,也意味着广东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