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轲
今年的“两会”,备受关注的“一号提案”聚焦在了“低碳”。
九三学社中央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一出炉,不仅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认同,也迅速掀起了“两会”的低碳热。
这是因为,“一号提案”往往聚焦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也因为“一号提案”往往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着力点。在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也提到了“低碳”。
这预示着,20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低碳”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和引擎,也将是引领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重构的新的风向标。
毫无疑问,2010年,围绕“低碳”大政方针的确立和全面实施,在政策框架、法律体系、产业转型和消费模式改变等方面都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
猜想一:新发展战略
中国已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国际约束。九三学社中央提出的提案开宗明义地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是中国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号提案”创新性地提出,要“将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并提出了两条具体建议:
一是组织有关方面力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低碳发展与现有战略的关系,明确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核心要求、实现方式和战略目标;
二是将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同时考虑更长远规划。
今年,“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也将基本完成。根据“一号提案”的建议,可以预测,2010年,国家将启动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性工作,制定科学的低碳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开放、透明、负责的温室气体减排制度。
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等有关战略部署也将结合得更紧密。比如,据国家环境保护部透露,今年环保部门将扩大环境监测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监测工作。与此同时,国家也将加快开展地方碳排放指标核定工作,逐步构建碳排放交易机制,并择机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和碳排放问责制。
根据“一号提案”的建议,国家也将根据应对气候变化,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有可能实施若干低碳发展的重大行动计划,包括重点实施能源结构调整、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建筑、公共交通、农村沼气化和陆地生态碳循环等重大行动计划;强化区域限批等行政手段,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上马,避免高碳排放锁定。
在今年的“两会”上,致公党中央在一份提案上也表示,在“上大压小”、“关停并转”等工作中,要尽力避免和减少近期重大项目投资、建设所带来的“锁定效应”,以免导致那些需要二三十年才能收回成本或技术改进的一些大项目,一上马就立刻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甩不掉”的包袱。
事实上,目前许多产业之所以难以改变高污染、高能耗的局面,难以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原因就在于“碳锁定”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在接下来的20年里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运营。在大规模投资的背景下,如果不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发展理念,一旦建成,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就被锁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路径上。
所以,刘世锦认为,“应尽早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道路。”
这也正是“转变”刻不容缓的道理所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还特别强调,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猜想二:低碳发展试验区
“一号提案”还提出,要“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建立若干低碳发展试验区,探索低碳发展经验”。
事实上,在全国“两会”之前召开的各地方“两会”上,“低碳”已经成为大多数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有媒体粗略统计显示,有28个省区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低碳”字样。
“重庆有条件率先试点‘低碳经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园林局副局长况平提交了《关于支持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低碳经济试点的建议》。
据介绍,重庆市已向国务院申请设立两江新区,加上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蓬勃发展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无论在区域层面、工业园区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能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试点内容,可谓到处都是“实验室”,可以为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所有重点行业创造经验和方法,并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刚也表示,重庆的风电设备技术已占据国内领先地位,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一技术优势,大力开发先进的风电设备,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风电设备市场中抢占先机。
围绕低碳经济的目标,云南省自“十一五”以来已累计关停淘汰91.8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最后一台装机容量为13.5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将于今年5月31日前关停。与此同时,云南还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优势生物产业、装备制造、光电子以及旅游、现代物流等低能耗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去年,云南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设立了200亿元产业专项贷款,由财政贴息促进新兴优势产业发展。
作为中国首个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海南省,最近也提出积极尝试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试验区,并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良的环境来吸引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产业。
相比之下,经济发达省份的江苏则已经着手环保领域的“费改税”研究,并决定适时开展试点,建立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
记者昨日从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获悉,《无锡市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无锡市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成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城市。据了解,该规划不仅提出了无锡市2015和2020年的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也制定了无锡低碳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了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重点发展领域和任务。
“两会”期间,江西省省长吴新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今后江西将培养更多的符合生态与低碳经济的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通过在境内外直接上市融资的方式,更好地拓展市场空间,做强做大,这本身也是调整结构、优胜劣汰的过程。
再过不到两个月,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举办。上海同样将世博会打上了“低碳”的印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日前对《sohu》表示,联合国环境署和上海共同制定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上海市在专家的指导下,在低碳、绿色世博的实践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猜想三:资源环境税年内破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在谈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时,提到要“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这意味着,被各方所期待多年的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有望在年内破局。
“我认为现在到了资源税改革的时机,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把经济杠杆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sohu》采访时表示,在通胀尚未构成现实压力的情况下,应抓住良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减少出口依赖,同时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前几年曾经反复讨论过资源税费改革,但一直找不到恰当的时机启动,而目前正当其时,应该抓住这个时机。”他说。
今年“两会”期间,农工党中央也提出了《加快制定和实施碳税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稳步发展》的提案。该提案称,基于二氧化碳排放税基的碳税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步骤和最具市场效率的政策工具,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政策选择。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关键时刻,制定和实施碳税政策,给企业明确国家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信号,引导企业主动调整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科技创新,占领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等制高点,对于我国实现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本报记者了解,近两年环保部、财政部等单位已经围绕资源环境税改革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2009年,有关课题组分别赴湖北省和安徽省开展了“环境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环保核查、税务征收”征管模式试点改革情况调研,以及“环境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和“排污收费情况”调研。
同年,环保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还组织召开近10次环境税方案研讨会。结合应对美国、欧盟对我国的原材料诉讼案件,按照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以及环保部的要求,开展相关稀缺资源税费研究、碳税政策研究以及水资源税费政策改革研究。
不过,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葛察忠研究员介绍,选择合适的环境税费并不容易,这也是该项政策难以出台的原因。
据介绍,目前中国现行税制中的税种数量有22个,实际征收的税种为20个,还没有专门的环境税税种。葛察忠称,尽管车辆购置税、燃油税、消费税、资源税、关税、出口退税等现行税种考虑或部分考虑了环境保护,但主要表现为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规定,调节力度相对较小。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靳东升介绍,1999年到2008年,中国资源税收收入由62.86亿元增加到301.64亿元,10年间收入增长迅速。但资源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分别为0.61%和0.52%。
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介绍,近年来,国家在生态补偿、排污许可证与排污交易、绿色信贷等方面的研究和试点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框架。
猜想四:能源局升格能源部
“一号提案”曾提出,“将国家能源局升格成立能源部,整合相关工作,形成合力,统筹协调能源及低碳发展相关事务。”但这一建议能否变成现实尚待观察。
1月27日,旨在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的国家能源委员会正式对外亮相,除了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主任、副总理李克强担任副主任外,国家发改委等21个中央和国家部委的负责人担任委员,这是目前我国最高规格的能源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管理体制曾经历过多次重大改革。1980年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但两年后即被撤销。1988年组建能源部,1993年撤销,自此十多年间再没有一个统一的能源管理部门。
2008年8月,国家能源局正式挂牌运行。
“国家能源局的成立,让能源行业有了明确的主管部门。但从一年多的运行情况看,作为一个副部级的机构,在统筹协调能源重大问题方面,国家能源局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早在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业内对成立“能源部”的呼声颇高,但受各种因素制约,这个呼声并未成为现实。
根据规定,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兼任,副主任由国家能源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国家能源局承担。
“两会”期间,农工党中央也建议,在监管层面,可以考虑在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发改委、科技部(厅)等部门成立新能源监督管理机构,协调、监督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新能源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
不管有关能源的机构如何调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今年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作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猜想五:低碳产业获先机
各方对低碳经济的重视,无疑让从事低碳产业人看到了更加灿烂的未来。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是央企中唯一一家主业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企业。该总经理王小康对《sohu》表示,由国家层面对低碳经济进行战略推进,有助于中国低碳产业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他举例说,2008年,由法国政府主导对苏伊士环境集团进行重组,其市值增至920亿欧元,为世界上1.25亿人口提供水务服务,向7500万人口提供垃圾处理服务,为46500个工业企业提供节能环保服务;德国的雷曼迪斯公司、西班牙的安迅能公司都已在节能环保基础设施运营服务领域,依托本国资源,发展成为跨国、跨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
今年“两会”上,台盟提出了《关于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提案》。台盟建议,国家应尽早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建议结合“十二五”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有关部委,制定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加快建立节能型产业体系。
这份提案还特别提到,要“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制度”,打造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组合而成的碳金融体系。
“既要培育专业化大型企业,也要扶持节能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王小康对记者说,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同于政府和民众的作用。他认为,在政府的支持下,类似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这样的大型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集团,与节能环保中小型科技企业携手或组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低碳产业的集团军,更有利于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抓住商机。
产业是否低碳、产品是否低碳,公众的知情与选择最为关键。据记者了解,中国有关“低碳产品认证”已经着手进行。3月1日,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与英国标准协会在北京签署了低碳产品认证的合作备忘录。
根据这一备忘录,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将和英国标准协会共同开展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要目标的相关工作,包括共同推进低碳产品认证的研究工作,以公众的消费选择来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促进形成低碳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等。
事实上,中国在“低碳”道路上完全可以充满自信。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此前在接受《sohu》采访时表示,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的世界领跑者,商业投资和经济机会雏形渐显,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激发。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9年发布的绿色富豪榜中,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是国际碳市场最活跃的一员,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中国在全球低碳的位置非常重要,市场也非常的大。”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环境处处长彭斯震说。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