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方雄:没泡沫 水皮:冲破4000_股票_证券_财经

龚方雄:没泡沫 水皮:冲破4000

加入日期:2010-2-4 17:51:08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叶檀:分红是未来中小投资者的唯一活路
  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推出,绝大多数无缘参与的普通投资者只能指望上市公司分红。分红是普通投资者的救命稻草,是改革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础制度。
  如果说以往笔者呼吁分红尤其是现金分红,是为了打造负责任的上市公司形象;现在呼吁分红,则是为了给中小投资者留一条活路。
  推出股指期货之后,中国证券市场的操作手法将发生本质变化。
  首先,达到门槛的投资者将改变操作手法,进行套保交易或者套利交易,以获取市场定价失误所造成的短期差价。初期推出的股指期货品种单一,只有沪深300指数一个品种,沪深300指数之外的股票,都不会成为套利、套保的品种,普通投资者完全可以像股指期货推出前一样操作,通过股价的涨跌获取投资收益。闹心的地方在于,传统的盈利空间会越来越狭窄,随着一个个股指期货的推出,从大盘股、中盘股到小盘股,将先后纳入套保范围,通过股价涨跌盈利的模式将逐渐被摒弃。
  其次,中小投资者通过股价涨跌获取收益的空间将越来越狭窄。如果说以往中小投资者还可以用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勇气,对手中的股票死捂不放,最终通过大牛市获得彻底解放,但在股指期货推出后,捂盘的结果很可能是捂出一只一辈子没有翻身之日的仙股。
  第三,大盘股被纳入股指期货,市场游资的注意力将集中,不需要多大资金就能控制的中小上市公司,可能成为庄家的势力范围。中小投资者介入,刚好成为庄家的口边餐。看看大龙地产(600159),2月1日被上证所停牌。同日,北京市国土局发布通报称,收回大龙地产曾以50.5亿元拿下的 地王,其缴纳的2亿元竞买保证金不予退还。但在去年12月3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主任王兵公开对媒体表示,大龙地产已经支付了第一笔20%款项,按照规定,剩余的40.4亿元将在5月20日前交清。这样的一番忽悠,就能让大龙股票上天入地。
  看上去中小投资者似乎没有活路了,有学者幸灾乐祸地表示,中小投资者退出证券市场是好事,中小投资者应该把资金交给更加成熟理智的基金打理。不要说基金的操作思路与散户如出一辙,远远谈不上成熟与理性,就冲着基金扭曲的激励机制,与一心盯着高端理财客户的势利眼,把资金交给基金打理是真正的不理性。
  股指期货推出后,监管层必须给中小投资者留一条活路。所谓的活路就是制造一批类似于汇丰控股这样利润增长稳定、年年有红利的大笨象上市公司,作为稳定普通投资者信心的定海神针。
  中小投资者会出现一波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格雷厄姆与巴菲特的信徒们可以选择质地好、资产收益率高的上市公司,长期持股。不过,以往的经验教育投资者,谁长期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等待分红,谁就是在铁公鸡身上拔毛。中国股市发展的前13年,上市公司分红累计只有2167亿元,其中流通股股东只得到678亿元。其间,A股投资者共向上市公司支付了近1.4万亿元。而美国过去50年中上市公司收益大约有50%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即使低利率的环境下,美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股息率仍然比货币市场基金利率高出0.5至1个百分点。
  为了改变上市公司的铁公鸡本性,2008年10月9日晚,中国证监会发布第57号主席令--《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规定上市公司3年现金分红低于30%不得再融资,提高了十个百分点,这被视为资本市场面向普通投资者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中行、工行等大型蓝筹公司也均对决定予以积极响应,表示将在公司章程中进一步明确分红政策和比例区间。
  此后的数据令人失望,上市公司不过是把现金分红当作圈钱的诱饵,而证监会的30%的分红规定不过是市场的均值,算不上对投资者的特殊关爱;更糟糕的是,规定没有严格执行,形同虚设。2009年1月至今年1月,累计有252家公司发布再融资预案(仅测算增发和可转债)但尚未获得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拟再融资规模为5816.79亿元。仅今年1月再融资就超过了千亿元。
  某些上市公司就难逃圈钱嫌疑。京东方A(000725)2009年定向增发,该公司8年共派现三次,总金额仅为0.665亿元,2005年、2006年、2008年业绩亏损多年未分红,却在2005年以后在A股市场连续三次成功再融资,总额高达近159亿元。这样的再融资案居然能够得到批准。而那些所谓的大蓝筹,中石油等公司分红比不上银行利息,银行类上市公司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高薪、高信贷和狮子大开口式的融资再融资要求。
  中国股市应该鼓励固定现金分红制度,一来可以改变铁公鸡圈钱横行;二来可以为中国证券市场打造几只值得信赖的大笨象;三为股指期货推出后普通投资者留一线希望。
  左晓蕾:增加进口缓解摩擦 把球踢到白宫那边去
  在正确解读全面了解了中美两国的现状和问题之后,问题就非常清楚了,当前中国出口增长不容易大幅减少,而美国的就业则是当务之急。如果要双方都能够缓解当前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中国增加从美国进口,尤其是环保低碳技术、清洁煤的技术等。问题在于,美国国会能允许增加美国对华出口高技术类商品和技术吗?
  知己知彼,是世界各国,也是中美制定贸易平衡政策,避免采取任何单边过激的保护主义的前提,这对全球政治家都是智慧的考验。
  可要消除误解和偏见,实在很不容易。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刊文说,就像1930年一样,由于双方都误会或低估了对方的问题,很难想象贸易纠纷会得到理想的解决。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紧张态势逐步升级、各国采取激进的行动和反应。虽然全球贸易战有些危言耸听,误解和低估的恶化,可能会使全球重新付出上世纪30年代盛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代价。
  作者是怎么理解中国的呢?文章说中国的问题在于,它不能足够快地改变对外国净需求的依赖,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贸易逆差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也无法接受需求流向贸易顺差国家所导致的高失业率--美国的失业率高达10%,某些欧洲国家甚至更高。
  不妨说,《金融时报》此文,仅仅一半正确地向全球解读中国的现状。实际上,中国不仅存在巨大的出口市场的需求,也存在巨大的进口需求,所以不是净外需市场,中国本身也是个巨大的市场。按照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中国有许多不具比较优势的商品和服务,需要通过进口的方式获取,这一点是中国和世界过去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的,可以说是最大的误解和忽视。

 

  左晓蕾:增加进口缓解摩擦 把球踢到白宫那边去
  在正确解读全面了解了中美两国的现状和问题之后,问题就非常清楚了,当前中国出口增长不容易大幅减少,而美国的就业则是当务之急。如果要双方都能够缓解当前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中国增加从美国进口,尤其是环保低碳技术、清洁煤的技术等。问题在于,美国国会能允许增加美国对华出口高技术类商品和技术吗?
  知己知彼,是世界各国,也是中美制定贸易平衡政策,避免采取任何单边过激的保护主义的前提,这对全球政治家都是智慧的考验。
  可要消除误解和偏见,实在很不容易。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刊文说,就像1930年一样,由于双方都误会或低估了对方的问题,很难想象贸易纠纷会得到理想的解决。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紧张态势逐步升级、各国采取激进的行动和反应。虽然全球贸易战有些危言耸听,误解和低估的恶化,可能会使全球重新付出上世纪30年代盛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代价。
  作者是怎么理解中国的呢?文章说中国的问题在于,它不能足够快地改变对外国净需求的依赖,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贸易逆差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也无法接受需求流向贸易顺差国家所导致的高失业率--美国的失业率高达10%,某些欧洲国家甚至更高。
  不妨说,《金融时报》此文,仅仅一半正确地向全球解读中国的现状。实际上,中国不仅存在巨大的出口市场的需求,也存在巨大的进口需求,所以不是净外需市场,中国本身也是个巨大的市场。按照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中国有许多不具比较优势的商品和服务,需要通过进口的方式获取,这一点是中国和世界过去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的,可以说是最大的误解和忽视。
  关于美国,《金融时报》此文也只说对了一部分。的确,白宫经济刺激政策效应不明显,特别是高达两位数的26年以来的最高的失业率,使得劳工背景的民主党政府备受压力。但在政治上无法接受需求流向贸易顺差国家所导致的高失业率是不正确的。因为,流向贸易顺差国的需求,并不会创造美国的就业机会。而且 在政治上无法接受的说法,把贸易问题变成政治问题了。
  如果把这些对国际贸易问题的误读、误解重新审理一下,笔者相信,最终应该能够找出真正解决中美双方最关心的经济问题,并且避免把双边问题政治化复杂化。
  以往欧美在片面的中国需要外部净需求的国情误导下,总以为只要施压人民币升值或者高惩罚性的关税,减少中国的进口,美国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人就可以更多消费自己的生产的产品,工作机会就会被产生出来。
  事实是, 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了20%,而中国的出口仍然不断在增长,顺差没有平衡,双边贸易摩擦却不断增加。最近美国频频采取高惩罚性关税的方式,试图遏制中国进口,非常有可能重新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使中国减少对美出口,也不可能增加美国的就业机会。因为美国今日已没有生产一般消费品的比较优势,没有任何厂商会把一般消费品生产重新放回美国。危机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大幅减少,但美国的失业率攀上了26年来的最高记录!
  在正确解读全面了解了中美两国的现状和问题之后,问题就非常清楚了,当前中国出口增长不容易大幅减少,而美国的就业则是当务之急。如果要双方都能够缓解当前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中国增加从美国进口。
  首先,如果中国增加从美国的进口至少让进口增长与出口增长同步,顺差会立即减少。但是中国的出口并没有减少。其次,美国的就业机会,只能是在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和发展中产生。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更多是资本密集和科技密集性产品,与中国的出口基本没有重叠性。如果中国进口美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美国的这类产品创造市场,美国的工作机会才能被创造出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就会降下来,才能推动中美之间的贸易逐渐平衡的实质性的进程。
  笔者以为,中美双方都必须重新思考双边贸易政策。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通过增加中国从美国进口,换句话说,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可能是缓解当前中美各自经济矛盾的共赢策略。既然中美之间的出口商品没有重叠性,那应该存在相互的需求。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对于自身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需求,会有很大的市场。
  比如环保低碳技术,清洁煤的技术。美国投入很大资金研究清洁煤的技术。但是美国用煤不多,如果卖给中国,中国70%的能源消耗的是煤,清洁煤技术的交易对双方都非常有意义,对全球环保也非常有意义。
  去年美国两位华裔部长到中国推销环保节能产品,如果美国方面能够列出产品的表格,中国政府应鼓励相关机构、企业购买。
  我们还应通过各类对话机制,推动美国国会重新审查允许美国对华出口的商品和技术,增加对华可出口的产品和技术的类型和数量。
  对中国来说,政府还需整合促进进口的部门。很长时间以来,在以扩大出口为目标的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下,促进出口一直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商务部虽然改过多次名字,但始终定位为出口的主管部门。但是如何规划进口战略来发展经济,就没有主管部门了。根据笔者前面的分析,现阶段启动进口发展战略,设立主管部门或协调机构推动出口已经非常迫切了。进口战略做得好,不仅能有效缓解当前的国际贸易摩擦,可以让中国的出口持续增长,缓解国内就业和其他矛盾,更重要的是,还能为国内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创造更大机会和空间。
  关于美国,《金融时报》此文也只说对了一部分。的确,白宫经济刺激政策效应不明显,特别是高达两位数的26年以来的最高的失业率,使得劳工背景的民主党政府备受压力。但在政治上无法接受需求流向贸易顺差国家所导致的高失业率是不正确的。因为,流向贸易顺差国的需求,并不会创造美国的就业机会。而且 在政治上无法接受的说法,把贸易问题变成政治问题了。
  如果把这些对国际贸易问题的误读、误解重新审理一下,笔者相信,最终应该能够找出真正解决中美双方最关心的经济问题,并且避免把双边问题政治化复杂化。
  以往欧美在片面的中国需要外部净需求的国情误导下,总以为只要施压人民币升值或者高惩罚性的关税,减少中国的进口,美国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人就可以更多消费自己的生产的产品,工作机会就会被产生出来。
  事实是, 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了20%,而中国的出口仍然不断在增长,顺差没有平衡,双边贸易摩擦却不断增加。最近美国频频采取高惩罚性关税的方式,试图遏制中国进口,非常有可能重新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使中国减少对美出口,也不可能增加美国的就业机会。因为美国今日已没有生产一般消费品的比较优势,没有任何厂商会把一般消费品生产重新放回美国。危机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大幅减少,但美国的失业率攀上了26年来的最高记录!
  在正确解读全面了解了中美两国的现状和问题之后,问题就非常清楚了,当前中国出口增长不容易大幅减少,而美国的就业则是当务之急。如果要双方都能够缓解当前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中国增加从美国进口。
  首先,如果中国增加从美国的进口至少让进口增长与出口增长同步,顺差会立即减少。但是中国的出口并没有减少。其次,美国的就业机会,只能是在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和发展中产生。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更多是资本密集和科技密集性产品,与中国的出口基本没有重叠性。如果中国进口美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美国的这类产品创造市场,美国的工作机会才能被创造出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就会降下来,才能推动中美之间的贸易逐渐平衡的实质性的进程。
  笔者以为,中美双方都必须重新思考双边贸易政策。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通过增加中国从美国进口,换句话说,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可能是缓解当前中美各自经济矛盾的共赢策略。既然中美之间的出口商品没有重叠性,那应该存在相互的需求。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对于自身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需求,会有很大的市场。
  比如环保低碳技术,清洁煤的技术。美国投入很大资金研究清洁煤的技术。但是美国用煤不多,如果卖给中国,中国70%的能源消耗的是煤,清洁煤技术的交易对双方都非常有意义,对全球环保也非常有意义。
  去年美国两位华裔部长到中国推销环保节能产品,如果美国方面能够列出产品的表格,中国政府应鼓励相关机构、企业购买。
  我们还应通过各类对话机制,推动美国国会重新审查允许美国对华出口的商品和技术,增加对华可出口的产品和技术的类型和数量。
  对中国来说,政府还需整合促进进口的部门。很长时间以来,在以扩大出口为目标的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下,促进出口一直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商务部虽然改过多次名字,但始终定位为出口的主管部门。但是如何规划进口战略来发展经济,就没有主管部门了。根据笔者前面的分析,现阶段启动进口发展战略,设立主管部门或协调机构推动出口已经非常迫切了。进口战略做得好,不仅能有效缓解当前的国际贸易摩擦,可以让中国的出口持续增长,缓解国内就业和其他矛盾,更重要的是,还能为国内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创造更大机会和空间。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