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主板IPO上限定价惯例打破
市场化发行的新尝试--中国一重IPO非上限定价
新股破发接二连三 机构询价步步为营
主板IPO上限定价惯例打破
中国一重发行价低于上限 机构申购渐趋谨慎
中国一重今日披露发行定价、网下发行结果及网上中签率。据公告,公司本次发行价确定为5.7元/股,低于发行价区间上限5.8元/股,打破了以往主板公司IPO均以区间上限定价的惯例。
同时,公司网上最终发行股数为10亿股,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4.98%。而公司网下发行共有49个配售对象获得配售资格,对应的有效申购总量为382070万股,最终获配的有效申购总量为382070万股,认购倍数为3.82倍,网下发行最终配售比例为26.17%。事实上,在初步询价阶段,机构的态度已经得到体现,58家询价对象管理的115个配售对象参与初步询价报价,提供了有效报价的只有87个配售对象。
由于网下获配比例较高,前三名配售对象获得中国一重的数量达到了1.3亿股、7852万股和7590万股。
机构谨慎参与中国一重的网下申购并非个案。此前,中国北车也因为机构较为谨慎,公司调减发行规模5亿股。另一方面,即使历来超募火爆的创业板新股定价也渐呈降温之势,这与上述主板IPO遥相呼应。
资料显示,昨日启动申购的三五互联等四家创业板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为74.7倍,明显低于上一批8家公司的88.6倍。这主要原因是基金公司出价谨慎,甚至与QFII的出价形成倒置,最终导致新股定价的整体基准下移。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IPO市场集体出现的机构谨慎报价、参与网下申购的情况或是为呼应上周末举行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且可能逐步成为一种趋势。
市场化发行的新尝试--中国一重IPO非上限定价
⊙中银国际证券股票资本市场部
自2009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以来,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现象,市场各方都在关注并热议如何进一步深化发行体制改革。今日中国一重公布发行价格,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低于累计投标询价区间的上限,打破了一直以来的市场惯例,成为市场化发行的又一新尝试。
在现有发行体制下,机构投资者有两次询价的机会:在初步询价阶段,发行人与主承销商根据询价对象的报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在累计投标询价阶段,询价对象再次在该发行价格区间内申报自身的拟申购价格与拟申购数量,发行人与主承销商最后根据统计结果确定最后的发行价格。长期以来,大家都习惯了直接将发行价格区间上限确定为最后发行价格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累计投标询价阶段进一步挖掘发行人投资价值,真实充分体现买卖双方意愿的功能。由于中国一重的申购日(1月29日和2月1日)A股市场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下移。因此尽管本次中国一重在发行区间上限的超额认购倍数与最终发行价格之上的超额认购倍数相同,为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安全边际,主承销商与发行人还是商定适当低于发行价格区间上限定价。
中国一重作为我国重型机械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尽管近期A股二级市场一直震荡,但我们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相对于二级市场同行业可比公司仍有一定折价。
另外,为优化中国一重的投资者结构,本次发行方案还将网下发行比例提高到了50%的上限,在提高了机构投资者获配比例的同时,能进一步体现不同机构在报价上的差异,也希望有利于稳定股票上市后的二级市场走势。在市场波动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机构投资者对股票流动性(参与网上申购无锁定期)及配售数量(参与网下申购配售比例较高)的要求也将成为主承销商要面对及研究的课题。
新股破发接二连三 机构询价步步为营
除定价过高的因素外,投资者自身恐慌心态也是主因之一
周二大盘股二重重装上市首日大跌4.12%,成为继中国西电之后又一只首日破发的新股。而随着最近市场行情急转直下,新股破发现象也是接二连三地出现。
记者调查发现,新股的破发潮令机构在网下的询价过程中更趋谨慎。不过分析人士表示,新股破发固然有定价过高的因素,但从目前如此普遍的破发现象看,投资者自身恐慌心态或许也是其中一大主因。
破发潮愈演愈烈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二级市场人气极度低迷,新股上市后的表现也是一日不如一日,尤其是大盘股的破发形势尤为严峻。在中国西电成为IPO重启以来首只首日破发的新股之后,昨日另一大盘股二重重装也步其后尘首日大跌4.12%,新股破发潮从而出现愈演愈烈的迹象。
统计显示,在2009年以来发行并已上市的140只新股中,已经破发过的新股达到14只,包括8只沪市发行的大盘股、3只中小板以及3只创业板股票,新股破发比例高达10%。而除了中国北车,其余13只个股目前仍处于破发状态之中,其中中国中冶、招商证券、星辉车模、中国西电四只个股相对发行价的负溢价率都超过了7%。
机构询价更趋谨慎
在寻求新股破发背后的原因时,市场几乎一致将过高的发行市盈率视为罪魁祸首。而新股理性定价,不仅关系到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对于参与网下询价的机构而言,也关乎其打新的成败。实际上,在经历之前多次破发教训后,机构在询价过程当中也变得更为谨慎了。
记者调查发现,在最近几只新股的询价过程中,机构一哄而上的现象几乎已近绝迹。某询价机构代表告诉记者,去年10月、11月份他们参加新股推介会还是一个不落,今年开始就是有目的地筛选着去了。而申万分析师林瑾告诉记者,近期一些机构在大盘股上的二次询价策略也更为保守,很多机构都不像原来照着上限去打,而是根据自己认为合理的价格进行申购。
事实上,本周一发行的大盘股中国一重破天荒的未以之前公布的发行价格区间上限发行,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即便如此,最终该股网下有效配售对象也仅49家,远低于之前发行大盘股的平均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定价过高的确是目前新股发行中的一个问题,市场人士也指出,在目前的询价制度下,新股高估值发行的现象短期内仍然会持续。但就破发问题本身而言,也不应完全归咎于高定价因素。分析师林瑾认为,破发现象如此普遍,实际上也反映了目前市场的一种恐慌心态,如果行情持续低迷,破发现象还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