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09年是山西经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特殊的发展环境,山西经济在极度困难中走出了一条顽强的上行曲线,呈现出经济规模扩大、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对国民经济贡献增强等主要特征。承接2009年后半年的强势反转,2010年山西将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的新周期。
2009年是山西经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拚搏、力克难关并取得辉煌业绩的一年。回望所走过的历程,收获的同时,更引发我们对山西经济再认识的思考。
一、2009年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经济规模继续扩大。2009年山西经济在抵御危机中实现了较快增长。从总量上看,全年实现GDP7365.74亿元,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为477.60亿元、4021.19亿元和2866.95亿元;从速度上看,全年GDP增长5.5%,三次产业分别增长4.2%、2.3%和10.3%,其中第三产业快于全国平均水平(8.9%)1.4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5:54.6:38.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普查结果(2008年为37.7%)上升1.2个百分点。这份成绩是在2009年极其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下取得的,更显得难能可贵。
2、走出危机的“V”型反转。2009年山西经济走出了一条顽强的上行曲线。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山西快速增长的经济车轮放慢了速度,受危机“海啸”的冲击和影响,2009年一季度,山西经济继续承接下行走势,出现了深度探底,GDP增长-8.1%,这是全国唯一、也是山西有季度核算以来唯一的负增长;上半年,随着投资的强力拉动和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政策的陆续出台,山西经济融冰回暖、触底回升,-4.4%成为年中经济“成绩单”;前三季度经济继续企稳回升,GDP增速为0.5%,不仅扭转了今年以来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的“尴尬”局面,且经济回升幅度高居全国第一位,分别比上半年、一季度回升4.9和8.6个百分点;年末山西经济最终“报收”于5.5%,这是山西连续七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之后的暂时“回潮”,更是在年初深度“探底”之后的漂亮“反转”。这其中凝聚了全省上下顽强拚搏、砥砺奋进的心血和汗水。
3、人均GDP稳步增长,实现3154美元。2009年山西实现人均GDP21544元,按国家统计局核定的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为3154美元,比上年增长5.0%。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山西人均GDP经历了一个较快向上攀升的过程,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近年来一直名列中部六省首位。面对2009年艰难复杂的发展局面,山西人均GDP依然保持稳键增长。依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将是经济生活发生较大转变的“分水岭”,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多元化的步伐,这些变化将给山西未来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4、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对国民经济贡献增强。面对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省委、省政府结合山西产业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直面危机,积极应对挑战,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在“十大举措拉动旅游消费”、“扩大旅游消费春季、秋季行动方案”等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旅游业经受了“寒冬”的考验,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0.7%,其中晋中市国内旅游收入增长37%,位列各市之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要象重视煤炭资源一样重视文化资源、象重视煤炭产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纳入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通过转企改制,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打造出一批文化精品,彰显出文化产业应对危机的战略价值;另外,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等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在10%以上。在这些行业的增长和带动下,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70%,创近年来新高。在二产回落的背景下,服务业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针对新形势,在“三个发展”中将转型发展视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从政策层面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引导、鼓励、支持的办法和措施,为山西服务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业增速下降的不利影响,而且对优化产业结构和整体经济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5、主要经济指标波幅巨大,构成山西经济的特殊现象。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是反映经济整体运行的“晴雨表”,特别是一些先行指标,可以预示经济状况的变化。2009年山西主要经济指标都经历了“过山车”式的体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2008年十月开始由正转负,至2009年5月,在经历了长达连续8个月负增长之后,年末实现40.5%的快速反转,比年初加快近65个百分点,从年初全国倒数第一跃升至年末全国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由年初的负增长转至年末的高速增长,其中原煤、机制焦炭等分别加快了46.9和105.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由1月份下降18.2%至12月增长21.4%,增长39.6个百分点。与年初调研所看到的工厂歇业、公路车辆稀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末晋煤兼并重组整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煤炭企业复产步伐提档加速,工业生产创出了月度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工业用电量及增速均重返历史最高运行区间;铁路货运量由1月份下降20.3%至12月份实现45.8%的高速增长,增长66.1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月份下降0.4%至12月份的78.6%的高增长,增长79个百分点;反映房地产市场变化的商品房销售额由1-2月份下降0.9%到1-12月份的17.6%的增长。正是这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巨幅变化构成了2009年山西经济出现多年少有的特殊现象。
6、投资力量助推,提振了发展信心。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刻分析和把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扩大投资作为我省扩内需、保增长的首要任务,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形成工程项目建设实物工作量,对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33.5亿元,同比增长38.5%,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14.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完成4599.9亿元,同比增长39.5%,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1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为91.4%。投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是近年来少有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三产业投资明显加快,所占比重继续上升。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三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0.3%和63.2%,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2.0:53.7:44.3调整为3.2:44.7:52.1,其中第三产业投资上升了52.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和带动了全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对GDP的贡献。
7、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了全省经济回升的难度。在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则更为凸显,2009年一季度全省11个市有8个市GDP为负增长,且快慢相差20多个百分点,上半年仍有6个市经济处于下行通道,前三季度减少为三个市,从全年看,11个市尽管已经全部走出负增长的阴影,但最高与最低的差距依然超过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最高(朔州18.0%)与最低(忻州-12.5%)相差超过30个百分点。在全省经济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区域间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增加了全省经济波动的风险和回升的难度,只有保持各地区经济的平稳运行、平衡发展,才能确保全省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回升。
二、2009年山西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分析
正确评价2009年山西经济表现,是认识过去,更是把握当前、着眼长远的关键。
1、2009年是山西经济周期性回落与金融危机影响“共振”作用的结果。2009年山西经济之所以特殊,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速的回落。这里有山西自身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同时又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回顾过去30年,山西经济运行轨迹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运行趋向,即十年左右一个周期,分别为1981-1991年、1991-1999年、1999-2009年三个经济周期。各项宏观数据显示,2009年山西经济进入当前经济周期的尾部,即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第三个较长经济周期的“底部”。由于这一次正好与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遇,产生经济领域的“共振”现象。
2、产业结构的“脆弱”难以抵御风寒。同样面对危机,山西经济则表现的更为艰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西经济结构的脆弱和单一。从生产结构上看,山西资源型经济特征依然明显,山西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回顾30年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高增长不难看出,山西走过了一条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的道路,我省煤炭产量1980年为1.2亿吨,2000年为2.5亿吨,20年增长1倍多,2008年为6.6亿吨,8年增长1.6倍;同样钢产量由1980年的149.4万吨到2000年的472.7万吨,20年增长2.2倍,2008年为2345万吨,8年增长近4倍,焦炭、电力同样如此。在新世纪以来的高速增长时期,全省经济结构继续向重型化发展,二产比重上升,2007年二产比重创近三十年来新高,三产比重持续走低,对经济的贡献份额相对较小。依靠资源型的增长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容易受外围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左右,链条“脆弱”且单一,山西2009年年初所面临的资源形势就是很好的说明,这也是山西从2008年四季度以来经济急转直下的重要原因。当前形势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能源依赖型的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初级化的现状,难以支撑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结构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地区的需求结构。近年来山西消费、投资对国民经济贡献力量对比出现新变化:消费率低于投资率,且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至2003年,我省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一直高于投资需求,就是说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一直大于投资的贡献,本轮周期以来,山西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走弱,投资需求贡献增强,直至2004年,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山西消费率低于投资率且二者差距逐年扩大。在消费需求中,占主体的居民消费率新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仅为33.6%,分别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下降13.5和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回落与山西消费率持续走低、投资率持续走高有着密切关系。
3、外部需求的下降抑制了山西经济前进的车轮。山西虽然是内陆省份,但近年来山西经济外向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工业生产的全国化程度很高,煤、焦等主导产品的大部分销往省外,“十五”末期,山西煤炭调出量达43277万吨,占原煤产量的78.1%,2008年这一比例提高到81.3%,所以,全国经济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变化对我省的影响不能低估。2008年东部外向型经济首当其冲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昔日领跑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发达地区增速明显放缓,在全国的位次也大幅回落至倒数10名之内,东南沿海出口基地的生产需求下降直接导致对我省煤、铁、钢、焦化、电力需求的下降,导致我省工业生产的大幅回落。
三、2009年山西经济发展评价及未来展望
2009年山西经济能够突破年初的困局实现反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三个发展”这条主线不放松。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正确与否主要看是否符合特定的历史条件。省委、省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省产业特点,适时提出了“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要求,给山西这样一个资源型省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八大产业调整规划的实施为推进“三个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半年,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这个总抓手,及时推出了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业、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工业等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工业等四大新兴产业;煤炭资源整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我国能源界2009年的大事件之一,就是山西煤炭资源“大整合”,面对困难和质疑,山西壮士断腕、毅然前行,年底实现矿井数量减少、单井规模提升、多种所有制共同经营的新的资源框架体系,12月份原煤产量突破6000万吨,高达6296.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39.5%;今年元月份以来,全省日均煤炭产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山西煤炭产量实现2010年“开门红”,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有效解决了山西“发展因煤而兴、问题因煤而生”的现象。6500亿投资提振山西发展信心。面对2008年10月份以来工业出现少有的负增长以来,省委、省政府及时端出6500亿元投资大盘。主要涉及铁路、公路、机场、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及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保障性住房、水利投资等民生项目,并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从煤焦领域向国家、省鼓励的投资领域转型。实现“三个发展”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真正体现。这些一揽子方案正是在“三个发展”思想指导下逐步出炉并带领山西经济走出了困局。
2009年注定要在山西发展历史上留下浓重的笔墨,但我们更要看到,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之年。2010年山西经济将延续2009年后半年形成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再加上受2009年基期因素影响,在2009年“前低后高”的走势基础上,随着投资效应的逐步显现、工业的逐期回升,全省经济增长潜力将在2010年得到进一步释放,预计2010年将呈现高开平走或上下小幅波动态势,年内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将会逐渐恢复正常的波动幅度,波动幅度较前两年将明显缩小。2010年山西将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的新周期。
2009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也是在山西发展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谋划未来。2010年山西将同全国一样,经济主基调依然是增长和转型。
上一条:下一条:辽宁两大内需强力驱动经济总体企稳向好
服务条款联系我们京ICP备050346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