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高义:通胀预期的压力逐步放缓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2月11日)公布,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低于调查中值2.0%。
统计局公布,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3%,略高于调查中值4.2%。
此前数据显示,2009年12月CPI同比增速为1.9%,PPI同比增长1.7%。
东方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高义表示,1月的CPI低于预期,但PPI高于预期,当然PPI有基数效应因素,总之,通胀预期的压力是逐步放缓的。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报告称,由于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继续显现等因素,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回升,GDP同比增长有望将达到11.5%左右,同期CPI或上涨约2.5%,投资增速料将放缓,出口将现恢复性增长,但消费实际增速则较上年同期略有放缓。
中信建投魏凤春:PPI将传导到CPI 短期内加重上升压力
统计局今日发布2010年1月经济数据,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1月新增贷款1.39万亿元,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解读。以下是魏凤春的分析:
基于外部冲击减弱与粮食价格的稳定以及政府对信贷的收缩,2010年的通胀将不会是恶性的。基于政府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诉求,保持在3-5%的物价增长率将会是政府希望的。但由于1)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因素与政府收储导致的居民惜售行为会使得粮价在春节前后成上升态,2)政府提前挤压泡沫造成流动性过早从虚拟经济中溢出,资产价格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从而加快物价的上升。我们判断2010年CPI全年将达到3.4%,7月达到新高4.3%,之后逐步回落。
从PPI的走势来看,中国经济的真实需求近期恢复较快,这预示着企业利润将会有较快的增长。这是对上半年的判断,对于下半年,我们保持相对谨慎的看法。在企业补库存的高峰期,在真实需求与流动性释放的共同失去下,PPI按同比价格来看,已经超过了2008年1月的水平。我们预测PPI将会传导到CPI中来,短期内加重CPI上升的压力。
根据中国商业银行放贷的规律,全年7.5万亿,按照四个季度4:3:2:1的节奏发放贷款,一季度发放3万亿是理性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冲动和政府的担心交织在一起,信贷的数量化控制使得流动性急剧收缩,造成了市场的剧烈波动。我们相信这是政府控制贷款的结果,真实的银行放贷应该比这个要多。
亚洲华尔街日报:中国1月物价温和增长 货币紧缩师出无名
中国1月份物价数据继续保持温和增长,从而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物价的温和增长也有力地驳斥了所谓通货膨胀风险的观点,从而使得继续紧缩货币政策师出无名。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1.5%,连续第三个月保持温和增长。
中国2009年12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1.9%,2009年11月份CPI上升0.6%。CPI在2009年2月至10月之间曾连续9个月出现下降。
统计局还公布,今年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4.3%,连续第二个月上涨。2009年12月份PPI较上年同期上升1.7%,结束了此前连续12个月下降的局面。
中国2009年全年CPI下降0.7%,PPI下降5.4%。中国此前将2009年CPI增速目标设定为增长4%。PPI又称工业品出厂价格,是CPI的领先指标。
今年1月份物价数据的温和上涨,无疑为今年经济的稳步增长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物价的下降或者温和适度增长,都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
而对中国而言,在经济增速介于8%至12%之间时,消费物价在4%以内的温和增长甚至下降都是健康有益的。
2009年,在稳定的股市促进消费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投资增长以及宽松的贷款支持经济发展的三重合力推动之下,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仍然实现了8.7%的健康增长。
而全年物价下滑0.7%无疑则是经济取得健康增长的必不可少的基石之一。
1月份物价增长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所谓中国面临通货膨胀风险的杞人忧天式的言论。
而物价温和的上涨也使得继续紧缩信贷师出无名,从而为恢复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开启了一线生机。
进入2010年以来,在对通货膨胀杞人忧天式的担忧中,中国部分金融监管部门开始收紧信贷,并且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而回顾2009年,正是由于官方正确、适宜地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才及时弥补了因出口停滞导致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截至2009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7.68%,增幅较上年末高9.86个百分点;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加4.69万亿元。
不过,鉴于通货膨胀风险论的阴魂不散,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未来可能会继续在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和抑制货币信贷增速上左右摇摆。
如果过早的退出金融刺激政策,那么必然出现信贷下降和由此导致股市疲软、进而影响居民消费,这无疑将会使得经济复苏的三大基石中,仅剩积极的财政政策苦苦支撑。但独木难支之下,经济未来的前途令人堪忧。
因此,中国经济未来前途取决于是否能够明确坚持财政金融刺激政策,而不过早地退出或减弱政策力度。(亚洲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