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主力打压权重股 谨防3000点以下空头陷阱
在09年亮丽骄人的经济数据公布后,股市却连跌6天,击穿了3000点整数关,市场弥漫着悲观恐慌的气氛,不仅纷纷往2800点,2500点低位看,而且将3200点视为今年的铁顶,俨然熊市再度降临。个人则以为,3000点以下都是主力压制权重股所制造的空头陷阱。
3000点是管理层的心理承受点位。这既是2008年4·24政府救市的点位;又是2009年6月恢复IPO的点位;更是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合适点位(3000-3500点),在此做多做空两相宜,可避免出现单边市。
跌破3000点,市场各方都无利益可言。从管理层的融资利益看,3000点下方,大盘新股相继破发,本周四一天,大盘股中国西电上市10分钟即破发,为5年来首次,并有三个创业板个股同时破发。照此下去,大盘新股将乏人申购。从基金的利益看,去年12月在创新高的期望下于3200点上方满仓,现处于全线被套状态,不仅承受巨大的赎回压力,而且新基金发行也十分清淡。从投资者利益看,09年市场在3000点以上换手几遍,再往下跌,满市套牢,不仅2010年的扩容难以顺利进行,而且对刺激消费也十分不利。从产业资本的利益看,3000点以下大股东不仅不减持,反而纷纷增持。历史一再表明,当市场各方在一个方向上都无利益可玩的时候,就必然会换一个方向再玩下去。
从成交量来看,尽管20年股市的走势表明,巨量、天量即顶部,低量、地量即底部,但市场多数人总是不愿承认这一事实,在天量时称天量后必有天价;而在地量时恐惧不已,称反弹乏力,还将创新低。眼前最值得令人关注的是,在主力机构连续压制石化双雄和银行股的情况下,周三周四沪市出现了自去年9月1日以来的934亿、878亿的低量、地量,并且是在1月份,是在低于上年3276点收盘指数313点的下影线中产生。这是1.38亿投资者多空博弈的结果,是比任何技术分析和指标更有说服力的底部特征,是只输时间不输钱的位置。因为从来没有一年的股市在1月份就见大顶;也没有一年的股市是只有下影线,而没有上影线,或没有阳线实体;在上年下影线的位置买进的股票,在当年都有在上影线抛售获大利的机会。
所幸的是,在1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虽然3000点争夺战从指数上看是空方胜出,那是因为主力刻意打压权重股所致。但是从绝大多数个股看,是多方胜出,周五平均指数在3000点以上,涨跌比例是5:3。虽然市场态势的转换还需持续一段时间,做空机构还会不断利用打压权重股制造震荡反复,乘机慢慢将低位筹码拣回来。但是,敢于积极冬播的投资者们,就远离盘面,静待黎明破晓时吧,相信不用多久,以高科技股、高送转股、世博和区域振兴概念股为热点的春生慢牛行情就会向你招手!
哈继铭:海南有成下一个迪拜风险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1月30日表示,中国不是迪拜,但海南是,在全国都在调控房地产的时候,海南开一个口子,会把更多的钱挤到那里去。
而对于中国未来的房价,哈继铭说:有人认为中国的房价还有20年、30年的上涨空间,我不太同意,保守来说,5年内不会跌,我相信10年、15年后有可能会跌,但是中间这段时间不好说。
哈继铭认为,像上海目前的房价,月供收入比高达106%,这就是政府的问题,而不是市场的问题了,政府的政策确实是在使得一些大城市的房价涨幅比二、三线城市大,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廉租房的投入,而现在政策在紧缩,我认为一线城市未来房价的涨幅会小于二、三线城市。
哈继铭表示,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可能可以从父母那里继承房子,而不再需要买房的时候,中国的房价就会挡也挡不住的下跌。
叶檀:应从市场领域改革不均的分配制度
长江商报:近年来,国家也多次提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在经济不断增长中,我国国民收入增长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叶檀:据钟伟教授测算,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从业人员的货币工资看,1981年的1万元与现在的27-28万元相当;从居民人均储蓄看,当时的1万元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工资与收入增加不多,但人均储蓄却大幅飙升。 长江商报:这么看来,财富是在增长,但是增长到哪里?
叶檀:一是到政府与企业中去了。在再分配领域,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同样是下降的,政府和企业所得的比重是上升的。1992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8.8%,2007年只有52.3%,16年下降16%,平均每年下降1%;而政府和企业收入上升16%。去年上半年储蓄增加额中,政府与企业的储蓄再次超过居民储蓄。
其次,到城镇、沿海和垄断行业的手上。2008年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城乡之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3.3;地区之间,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之比为1:3.3;行业之间,最高的金融业收入水平达40312元,是全国平均工资的2倍,其29.6%的增速也居各行业之首,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1.3个百分点……还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央企资产已接近18万亿元,其中80%的资产都在上市公司。
第三,财富躲藏在幕后,也就是被腐败给转移到某些人手上了。
长江商报:居民收入比重在下降,那拿什么消费?
叶檀:我国的居民消费欲振乏力正是与居民收入比重日趋下降有密切关系。在居民财富下降的同时,有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5.4%,比发达国家低了30个百分点,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最低点,比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低了约17个百分点。
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从周边化起步
2009年以来,人民币在现实需求的推动下,国际化进程开始起步。但是,人民币离国际货币还有多远?当前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人民币现在还处于周边化的初级阶段。这一结论有两个维度的支持。先从地理维度看,国际货币的形成要经过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三个步骤。人民币流通范围目前主要只限于中国香港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等地的流通都极为有限。
再从国际货币功能的维度来看,一国货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要能在国际范围内行使以下三种货币职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备。这三种职能分别对应着国际货币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但目前,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资货币的地位还难以确立,人民币也还远不是被世界广为接受的储备货币。
由以上两个维度可见,人民币国际化只是刚刚起步,进展仍十分有限,尚不能与亚洲的日元相比肩,人民币要成为与欧元、美元等相当的主要国际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目前的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谋求突破。突破一:在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变局中寻找人民币的重新定位。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是力争实现一个由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一起构成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现有框架下,中国有条件获得在IMF中特别提款权(SDR)份额的增加。2010年可能是IMF份额调整的关键年份,中国有条件在IMF谋求更大的比例和发言权。
突破二:积极推动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化。目前亚洲国家外汇储备持有量的全球占比在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亚洲国家普遍有储备资产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成为最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金融市场交易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促使人民币实现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正式启动,在这一背景下借势推进人民币作为贸易区内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更具有可行性,而且人民币不仅可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贸易区内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尝试采用人民币结算。预计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流通量会在未来一两年有增加。同时,中国与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应用。以2009年数据来看,中国对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五个国家全年贸易逆差合计就达1092亿美元。
突破三:在中国金融市场完善和开放的过程中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主要问题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面临着较为严格的管制,中国还没有能够供境外人民币顺利投资回流的金融市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也即意味着要放松资本项目下的金融管制。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开放程度。2、逐步开放境外人民币QFII制度。3、在A股市场适时开设国际板。4、逐步推出人民币汇率远期等金融衍生品。5、发展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但要注意区分的是,中国并不是绝对消费量低,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差距过大。
首先,消费差距大表现在贫富消费差距,在穷人求一蜗居而不能时,富裕阶层已经大量进行奢侈品消费。 其次,政府的储蓄与支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民间消费。政府消费增加是因为政府与大型企业储蓄增加。如果除去政府烟花晚会等等大手笔消费,我国消费数据将更加难看。近二十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而2007年我国消费率只为48.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2个百分点。我国消费率多年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就是因为普通居民消费相对于迅猛攀升的GDP实在过低的缘故。
长江商报: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09年前三季度,消费需求依然保持了15.1%的同比增幅,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