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气候谈判能走多远_顶尖财经网

坎昆气候谈判能走多远

加入日期:2010-12-9 1:21:03

  坎昆气候谈判能走多远

  11月29日到12月10日,由联合国举办的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坎昆召开。面对越来越反常的气候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本次会议能否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基础上前进一步,备受关注。从目前大会各方的观点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坎昆大会主席:

  《议定书》和减缓问题成难点

  坎昆会议目前的谈判难点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问题。《议定书》问题目前不止存在两种分歧意见,而是多种。本次会议的积极方面是即使无法保证出炉一个具体协议,但各方对延续现有的气候谈判机制和努力有着广泛的共识。

  ——联合国坎昆气候大会主席、墨西哥外长埃斯皮诺萨12月6日说

  欧盟:

  不会单边承诺30%减排目标

  欧盟不会单方面承诺将2020年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0%。欧盟将在明年春季公布新文件,阐述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及减排目标。欧盟认为利用碳市场鼓励高森林覆盖率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减少森林破坏和防止森林退化“为时尚早”,坎昆大会应推迟达成有关这一机制的协议,欧盟希望各方能完成对这一机制的“政治理解”。

  ——欧盟负责气候事务的委员康妮·赫泽高12月6日表示

  “基础四国”:

  坚持原则期待成果

  “基础四国”非常希望坎昆会议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是这需要建立在三个原则基础之上:首先,坎昆会议必须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达成协议;其次,要加快发放快速启动资金;第三,会议要在技术转让方面达成基础协议。

  ——12月6日,在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印度环境和森林事务国务部长拉梅什代表四国就三个原则问题表明立场。

  中国:不会在《哥本哈根协议》

  的政治共识上后退

  我们不愿意看到由于个别国家的反对而否定已有的成果。现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态度都比较一致,大家表示要坚决维护《京都议定书》,要尽快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中国对自身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定位是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中国不会在《哥本哈根协议》的政治共识上后退。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坎昆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12月5日说

  美国:

  坎昆大会恐难达成全面气候协议

  在第一阶段谈判中可以看到很多有建设性的对话、双边和多边会议,它们涉及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这不能保证坎昆大会结束时能够有成果。在资金方面,美国表示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设立“绿色基金”。

  ——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12月6日表示

  印度:

  美国减排承诺“令人失望”

  美国提出2020年时的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与其他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减排基准年份——1990年的排放相比,仅相当于减排4%;而由于缺乏国内立法,美国政府仅靠行政手段最多实现2020年比2005年减排14%,这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零减排。美国去年提供的17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称。“根据任何标准,美国的减排承诺都令人失望。”

  ——印度环境和林业国务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12月6日表示

  墨西哥:

  一些国家老拿经济问题说事儿

  大会可能在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绿色基金”等较小问题上达成协议,一些国家老拿经济问题说事儿,使得大会很难达成一项全面的协议。不过,各方已在“绿色基金”等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希望这一基金尽快开始运作,而不必等到下一轮气候变化谈判。

  ——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12月6日表示

  日本:

  公开宣称“终结”《京都议定书》

  11月30日,参加坎昆气候大会的日本谈判代表团获“每日化石奖”。获奖原因是日本代表强硬拒绝就《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承诺减排目标。日本谈判代表公开宣称“终结”《京都议定书》的做法遭到与会各方的批评。

  日本企图终结《京都议定书》的立场是本次坎昆会议的“绊脚石”。

  ——巴西气候变化特使塞尔吉奥·塞拉说

  日本公开反对《京都议定书》的行为“违背了日本的法律义务,也是对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人们的不尊重”。

  ——基督教救济会环境变化高级顾问穆罕默德·阿杜表示

  虽然日本代表团给出的理由是《京都议定书》已“过时”,但本质原因还是来自本国工业行业的压力。

  ——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雁说

  (上述观点均据新华社报道,由记者郭锦辉盘点)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