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信贷新增规模提前一月超标、本周公布11月经济数据或进入加息敏感窗口的影响,周二大盘低开高走收红,总体延续弱势震荡整理的平衡走势。我们认为,大盘近15个交易日基本在2800-2900点窄幅区间内运行、维持弱平稳格局,是在逐渐消化相关政策预期的影响,后市出现反弹的可能性在加大。
近期大盘受年线压制弱势整理,缺少有效突破的助推剂。究其原因首先是市场对政策转向的解读偏于悲观,认为政治局定调2011年“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标志着实施两年多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转向,这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意外。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对经济和股市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但稳健不意味着紧缩,而只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状态,并不会显著收缩市场资金流动性。目前是物价过热,而经济并没有出现过热,通胀过高决定经济需要紧缩,经济温和则说明不应收得过紧。所以,稳健的政策是一个相机于宏观环境的变量,如果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甚至面临增长困境,那么转向也有可能随时发生。
市场担心本周末公布的CPI会创年内新高,引发再度加息。从市场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看,不排除11月份价格继续上冲并创出新高的可能,但在国家综合调控作用之下,各类商品的价格涨势已经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12月份会出现明显的回落。因此,调控政策是否延续或加大力度需要通过观察阶段性实施效果才会采取进一步的动作,并不一定必然引发央行再次加息。加息已不再是决策层的优先选择,市场将会出现对再次加息效应的“疲劳感”,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具体经济政策之后,将有助于市场修复被高估的加息预期趋势。
中外政策比较方面,美国有可能重启第三轮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而在美国量化宽松刺激经济的同时,我国却在预防通胀预期,两国政策面上的着眼点存在较大差异,对股指的驱动作用也明显不同,美股明显强于A股走势。但如果GDP、CPI、PPI、信贷额度控制指标等符合或超过市场预期,市场极可能会有利空出尽的感觉。当然,由于未来内外环境的复杂性,特别是明年要求政策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而非“连续性与稳定性”,所以要转变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显然需要一个过程。
股市永远反映预期。近期股市之所以连续调整,实际上就是因为投资者已经预期货币政策会发生变化,下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部分反应了这种预期,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走势,但反应有些过大。历史上,在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曾经走出过1999年至2001年、2005年至2007年那样的大牛行情。尽管现在的情况与那时大不一样,但有理由相信经过11月以来的筑底企稳后,明年走出慢牛行情仍然可以期待。
短期来看,一些资金存在年底结算的需求,投资者也会在接近年底提前锁定收益,或引起市场的波动。但由于A股大盘回落幅度已经比较大,继续大幅下跌可能性并不存在,尤其是银行、券商、钢铁、有色等板块,基本上又回落到10月份启动的位置,整理的时间相当充分。技术上,5、10、30、60、250等多条均线基本趋于粘合,周二大盘收到上述均线之上,再次验证前期底部支撑作用。估值上银行股的市盈率又回到10倍以下。所以,在技术和估值双重支撑下,蓝筹股等已没有下跌空间,前期形成的获利盘也已得到有效清洗,下跌之后的大盘将重拾升势。
近期市场风格转换并不显著,但大、中小盘股的跷跷板效应明显。从中长期投资角度出发,市场风险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释放,投资价值逐步显现,中长线投资者可考虑逐步逢低建仓。其中,“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五年有财税优惠和补贴等措施的行业将吸引巨额资金介入,成为持续的市场热点;此外,明年国家会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消费行业具备优良的基本面支撑和大力的政策扶持,在货币政策紧缩过程中,消费股的表现往往超越大盘。短期来看,临近农历新年,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增加,对于零售百货、服装和家电等消费品值得关注;短期大盘股有重新活跃的迹象,可以适当增加蓝筹股的配置,如高铁、高压输变电、海洋装备制造、金融、石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