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用新工具收流动性 A股寒冬下嬗变_顶尖财经网

央行用新工具收流动性 A股寒冬下嬗变

加入日期:2010-12-30 8:00:1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央行官员指出短期货币政策决策应重视核心通胀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29日撰文指出,在短期货币政策决策时,中央银行应重视核心通货膨胀。此外,央行要关注资产价格,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考虑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盛松成称,总体看,物价稳定始终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近年来,核心通货膨胀受到各国央行的重视。核心通货膨胀剔除了货币政策不能影响的、和总需求变动无关的价格波动,用于反映价格变动的一般趋势。在短期货币政策决策时,中央银行应重视核心通货膨胀,考虑物价变动的基本趋势。
  他介绍,计算核心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在C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等短期波动剧烈的项目。为了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各国中央银行都同时关注核心和总体通货膨胀。
  盛松成称,央行不仅要重视一般商品价格,而且要关注资产价格。资产价格变化影响居民消费、投资的所谓财富效应越来越明显,资产价格理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决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
  他还表示,利率市场化可及时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可以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的理财产品,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保值增值需求。同时继续按照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在贷款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可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存款利率上浮可首先在具备了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金融机构中试点,逐步将加息预期转变为市场定价。
  此外,货币政策还需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近年来,中美利差倒挂并呈扩大趋势。现在,理论界普遍担忧的是,国内利率上升可能加剧国际游资流入。面对这种两难困境,我国中央银行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既要考虑国内因素,也要考虑国际因素;既要关注短期问题,也要关注中长期问题。(中国证券报)


  央行官员呼吁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昨日在央行网站发表了题为《价格总水平稳定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物价稳定始终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资产价格理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决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此外,他再次呼吁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文章指出,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的目标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而言,在经济平稳运行时期,央行更重视物价稳定,而当经济不景气或出现危机时,央行会更多地考虑经济增长。但总体看,物价稳定始终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同时,资产价格、特别是住宅价格的大幅变化,本身就意味着货币币值的改变,因此中央银行不仅要重视一般商品价格,而且要关注资产价格。盛松成称,近年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和股票已成为我国居民个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价格变化影响居民消费、投资的所谓财富效应越来越明显,资产价格理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决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
  文章称,虽然各国央行都高度关注资产价格波动,但由于在技术上难以将CPI与资产价格合为一体,因此,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央行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为了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中央银行需要多角度地跟踪监测物价变动情况。
  盛松成此前就曾经呼吁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在文章中,他又再度强调了这一观点。盛松成建议,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如可以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的理财产品,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保值增值需求。同时继续按照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在贷款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可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
  针对当前有关国内利率上升可能加剧国际游资流入的观点,盛松成指出,我国央行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既要考虑国内因素,也要考虑国际因素;既要关注短期问题,也要关注中长期问题。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上证)


  央行官员:将加息预期转为市场定价
   12月29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署名文章称,货币政策应始终重视价格总水平的稳定。除最终消费价格以外,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变化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他还表示,利率市场化可及时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在贷款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可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逐步将加息预期转变为市场定价。
  货币政策应始终重视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央行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多个目标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一般而言,在经济平稳运行时期,央行更重视物价稳定,而当经济不景气或出现危机时,央行会更多地考虑经济增长。但总体看,物价稳定始终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盛松成表示,各国衡量物价变动的指数很多,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消费物价指数(CPI)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eflator)。CPI不包括投资品及资产的价格,因而不能全面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统计范围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也包括进出口商品,因而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但它只是个季度指标,发布频度较低,又是推算出来的,及时性和可信度都不如CPI。
  他指出除最终消费价格以外,资产价格的变化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中,中央银行把价格稳定主要解释为消费价格的稳定,而对资产价格关注不够。实践证明,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利率水平偏低,流动性长期过剩,这些都会助长资产价格泡沫,教训非常深刻。近年来各国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 结构性上涨,即初级产品及资产的价格上涨较快,而一般商品的价格上涨较慢,使得消费物价指数不能及时反映经济的周期变化。资产价格、特别是住宅价格的大幅变化,本身就意味着货币币值的改变,因此中央银行不仅要重视一般商品价格,而且要关注资产价格。
  近年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和股票已成为我国居民个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价格变化影响居民消费、投资的所谓财富效应越来越明显,资产价格理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决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盛松成表示。
  虽然各国央行都高度关注资产价格波动,但由于在技术上难以将CPI与资产价格合为一体,因此,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央行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也有学者建议,编制一个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但目前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上,都没有完成这项工作,还未能找到一个编制及时、反应灵敏、内容全面的总体物价指标。因此,为了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盛松成认为,中央银行需要多角度地跟踪监测物价变动情况。
  利率市场化可及时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化
  在贷款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可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存款利率上浮可首先在具备了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金融机构中试点,逐步将加息预期转变为市场定价。这样,既有助于改变负利率状态,抑制通货膨胀,也能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公开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将有明显进展。他提出,在市场主体方面,要选择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放开它们的定价权,把财务软约束的金融机构排除在外。
  2004年以来,央行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目前贷款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决定,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及债券、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的收益率也已经放开。截至2010年12月21日,2010年发行的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77%,12个月期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55%,分别比这次加息前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高0.27和1.05个百分点。盛松成在文章中指出。(每日经济新闻)
  


  2011年央行或加息3次以上
  国银行29日发布的《2011宏观经济金融展望研究报告》预计,2011年我国GDP增长9.5%,2011年全年CPI上涨4%,全年新增贷款规模约为7万亿元。在货币政策方面,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很可能采取小步快跑式的加息策略,2011年央行将有3次以上加息。
  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但也应避免政策收得过快过紧。从经济增长、物价运行的趋势以及利率水平看,未来加息的空间和可能性依然存在,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很可能采取小步快跑式的加息策略,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宏观经济团队高级经理周景彤表示,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75%,以2011年全年CPI4%的水平计算,若保持正利率,央行每次提高利率0.25个百分点,则需要5次加息。(中国证券报)

  


  渤海:加大调控砝码 实质影响较小
  央行今日上午发布公告,自12月26日起上调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升0.52个百分点至3.85%;同时上调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二者均为两年来首次调整。如何解读该消息?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表示,四季度以来,为了回收多余流动性、抑制商业银行持续大规模投放信贷的冲动,央行已经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了加强调控效果,央行于今日两年来首度上调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12月下旬以来,shibor出现飙升,表明银行业资金短缺现象已经非常显著。他表示,央行此举尽管对市场实质影响较小,但无疑是进一步加大了调控的砝码,对市场心理层面影响较大。(.证.券.时.报.网)

 

  李迅雷:央行上调再贷款利率对股市影响不大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显示,自12月26日起上调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升0.52个百分点至3.85%;同时上调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两者均为两年来首次调整。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提高再贴现利率及再贷款利率是对年内两次加息的协调与呼应,反映了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的信号,旨在缩减与市场利率水平间的差异,对股市影响不大。
  李迅雷表示,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在国内使用并不多,西方国家则较为普遍。

 

  A股寒冬下复杂嬗变
  2010年最后一周,中国股市步入寒风凛冽的严冬。
  又加息了,这次挺有意思,卖方一致认为,对市场是正面影响,尤其是周期类股会反弹。不过从经济学看,加息半年后,公司业绩预测会出现下调。这次不知会不会发生。这是12月27日,广发基金投资总监朱平在微博上发布的一条耐人寻味的观点。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此前的25日,央行宣布,12月2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同时上调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升0.52个百分点至3.85%,上调再贴现利率,由1.80%调至2.25%。
  信息甫一公布,几乎所有券商宏观策略研究员都认为,年内二次加息靴子落地对股市的影响是利空出尽,会刺激股市在2010年最后一周展开像样的反弹。
  然而,A股高开低走并接连大跌,甚至连今年10月以来反弹行情形成的箱底亦被轻松击穿,股市信心迅速消退。
  显然,股市严峻的走势正在宣告,卖方研究员乐观预期已集体落空。
  29日,上证指数、深圳成指双双上扬0.68%和0.42%。不少机构的信心重燃,但身处寒冬中的市场环境却经历着极其复杂微妙的嬗变。
  现在各卖方的报告会已然结束,明显感觉到大家对2011年市场的巨大分歧。有人讲2010年的宏观经济是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是最最复杂的一年,2012年是最最最复杂的一年,这有点类似于美国的QE1,QE2……的味道了。针对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理解的严重分歧,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员魏凤春评述道。
  负利率具有两面性
  央行宣布年内二次加息前,通胀高企负利率储蓄搬家,始终是不少投资者在股市坚持做多的逻辑和信心支撑。然而,本轮负利率周期中,A股却沦为2010年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员陈勇、张晶研究发现,本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三个负利率时期:2003年11月到2005年3月;2006年12月到2008年10月;2010年2月至今。
  前两次负利率期间,A股历史表现的特点为,第一,股市运行先涨后跌。原因为当信心回暖、盈利增加和流动性环境改善,所有物品(普通商品和有价资产)价格都将出现上涨。
  上涨一定程度后,出现加速趋势或过热苗头,便有了政策严厉调控。此时,包括负利率在内的所有利好因素都被抵消,股市最终下跌。
  第二,股市启动早于负利率出现。负利率是由通胀上升过快所致,通胀反映的是普通商品价格上涨。
  在中国总体产能过剩情况下,普通商品价格上涨往往迟于资产价格上涨。
  可是,2010年2月以来出现的负利率周期时间过半的情形下,A股上涨却没有前两轮负利率周期那样坚决。
  陈勇、张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本轮负利率周期内,中国经济处于增速下行、通胀水平上行的滞胀状态,而2003-2004年和2006-2008年都是产出和价格同时上行。
  本轮周期还有一个不同是,持续时间很短,周期性起落的原因非繁荣本身,而是由危机和反危机措施造成:金融危机冲击使得经济快速下行,强力刺激政策出台拉动经济快速回升,而后政策缓慢退出,增速逐渐下行,由于通胀是滞后的,当前经济便处于非典型周期的后期。由政策收放导致的非典型周期,因上升势头快、持续时间短,股市提前做出充分反应,等到CPI回升、实际利率进入负区间时,政策退出主导了股市调整。
  实际上,负利率对储蓄搬家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对于负利率造成的损失,股市收益率是否足够大对存款的影响更大。负利率并不能使企业资金流入股市,股市巨大的收益率才是企业存款搬家的理由。
  从通胀和负利率周期进行常规判断,负利率并不能构成股市利好,如果是后期,将对股市构成利空。
  政策超调之忧
  尽管央行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但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并未得以明显缓解。
  已有不少投资机构开始担心,央行流动性紧缩政策可能导致调控过度的系统性风险。
  瑞银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团队对中国M1货币供应和消费价格对比研究发现,货币供应加速后,通胀往往也随之加速;反之亦然,通常会滞后6-9个月。
  目前,中国货币供应增长已经离高位相去甚远,央行却正在不遗余力地压低明年的货币和信贷增长,如若以往货币和通胀之间存在的关系仍然有效,那么,中国的通胀局面很可能稳定下来。
  为此,瑞银经济学家 Duncan Wooldridge在其全球投资策略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货币供应放缓意味着应该小心从事,不要认为2011年的通胀会走得太远,而很多人则对中国的通胀心存忧虑。
  那么,2010年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会否对未来润滑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构成意想不到的超调威胁呢?
  29日,国内某知名券商的一位经济学家对记者表示,虽然央行对存款准备金上调的次数较为频繁,但存款准备金调整只是对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的对冲,其性质是中性的,或许还存在流动性对冲不足的问题。目前,央行每次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总有一种担心调控过度的声音出现,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流动性过剩、通胀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明显改观,央行的调控水平应该不会太差吧。
  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像上述经济学家那样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艺术水准充满信心。
  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不无担忧地对告诉记者,那么多人认为年内二次加息是靴子落地,对股市来说利空出尽变利好,但事实绝非如此。12月的加息只可能是2010年货币政策紧缩的最后一只靴子落地,后面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次加息的靴子仍悬在半空。
  目前,国内投资机构普遍认为,2011年至少还有三次以上的加息机会,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提升幅度至少会在100个基点以上,唯有如此,方能改变通胀高位运行下的负利率状况。
  此外,不少投资机构对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充满疑虑,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政策基调让部分人感到无所适从。
  魏凤春认为,在2012年之前,看不到繁荣的迹象,只会有部分繁荣的星光。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