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政委:提高再贷款利率实际紧缩作用不大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显示,自12月26日起上调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升0.52个百分点至3.85%;同时上调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两者均为两年来首次调整。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提高再贴现利率及再贷款利率是对年内两次加息的协调与呼应,表明了一种姿态,但实际紧缩作用并不大。商业银行再贴现做的并不多,上调再贴现率影响不大。若未来加息步伐不减,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也将进一步上调。
王迎晖:积极财政之积极已今非昔比
由于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明年的货币发行和银行信贷将会有比较明显的收紧,从而流动性将会减少,这对资本市场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于是有投资者将希望放在积极财政政策上,认为积极财政政策会在资金上弥补货币政策收紧留下的空当。
那么,如何理解2011年的积极财政的积极二字,对各方投资者来说就比较重要了。
简单地说,与2009年和2010年相比,2011年积极财政之积极在内涵上已有不少变化,此积极已非彼积极。
从理论上说,财政政策在行使公共财政调控经济职能时,视宏观经济运行需要,有扩张、中性和紧缩之分,也就是积极、稳健和紧缩。根据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积极财政政策还没到需要考虑撤火的程度,但是,积极财政在积极的姿态上已经没有前两年那么激烈,而是相对温和起来;在资金投入和政策着力的方向上也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改变了方向。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数量的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至,加上当时宏观政策正在紧缩,国民经济下滑趋势明显,所以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带动引导社会投资4万亿元。这项政策一直延续到2010年,它遏制了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使中国经济最先从危机中复苏。但是今年四季度以来,随着通胀压力越来越大,以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泛滥趋势,目前的经济形势远非当年,经济走势曲线已经划出了一个急转弯,已经不需要当年那么大规模的政府公共投资。因此,2011年在财政支出上应当合理把握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投资规模,财政支出将在前两年高增长的基础上降低下来,相应地赤字率也会降低下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经济复苏基础不稳,经济形势十分复杂,明年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产业结构、稳定价格总水平、健全社会保障、支持新兴产业、支持三农和推动改革上还要花大钱,加上还要保证在建项目的完工,财政支出也会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所以,明年的积极财政在资金投入的数量上将在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的同时,比前两年有较大的收缩,赤字率也会降至一个更低的水平。
其次是方向的变化,明年积极财政将在资金使用和政策的着力方向上发生变化。在前两年应对危机的时候,为扩大总需求,防止经济衰退,财政资金较多地投向基础设施上。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2011年的积极财政势必将围绕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这个经济大局,调整资金的使用和政策的着力方向。
从大的方面说,首先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也就是说,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花在提高居民收入上,将一些财税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减少收入差距上。其次是优化投资结构,也就是改变资金投向,将公共投资与扩大消费、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等结合起来。再次是发挥财政政策点调控的优势,支持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等。
因此,依笔者之见,明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将是在服务宏观经济调控总目标下的积极,对一些与民生有关的行业或新兴产业形成利好,对助推通胀的产业和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方向的产业形成利空。但是从明年资金总量的形成上看,很难称得上利好或者利空,应该是中性。
刘晓忠:财政收入预期增长何必紧跟GDP
全国财政收入似乎与8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再次为2011年的预计财政收入设下了增长8%的阀值,即88910亿元,该增幅与GDP同步。
这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财政部连续三年把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预设为8%。实际情况却是,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为11.7%,为68477亿元;而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1.1%,至76740亿元,提前超额完成了两会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所设定的73930亿元之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其一,财政收入增速与GDP增速都是一个相对值概念,而非实际绝对值。如今年对财政收入增长较大的税种,其基数较高,可能明年不会再出现较大的增速。其二,目前推动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最突出变量是非税收收入。在楼市调控下,高价地的出现不是一个可以确定的事件。因此,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也充满了变数。
但即便基数高、变数大,明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增幅仍可能会高于预设增幅。因为长期以来几乎每年的财政收入预设增长率都要显著低于实际增长率。另外,相对于GDP以不变值为基准,政府财政收入是以现值计提,即财政收入实际上内含有通胀率。如若明年的GDP增速预定为8%,PPI或者GDP缩减(平减)指数预定为4%,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发生显著变化下,明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大致会在12%左右。当然实际的财政收入要高于这个预测值,如2009年的GDP是8.7%,CPI为-0.7%,而当年的财政收入为11.7%。
令人迷思的关键问题尚不止这个预设阀值是否保守,而是财政部如此保守的8%情结背后,牵涉到政府管理能力绩效和财政预算绩效的评价、财政预算收支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如此保守的预算所带来的年底财政突击花钱痼疾等问题。
无需讳言,当前中国实行的是以部门预算为主的量入为出、适度赤字的财政预算理念。预算收支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着各级政府部门执政绩效和预算绩效。如财政预算收入过于保守,预算支出将在赤字率下量入为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预算支出的不合理分配。
事实上,最容易受到挤压的是如社保福利、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部门,毕竟,当前财政支出更倾向于增长效应,而非保障效应,这就导致不容易产生增长效应的部门在财政预算支出的分配中优势不足。
因此,首当其冲的是需要改革当前部门预算为主的格局,构建和完善国家会计制度,并尽快推出政府财务报表体系,透明化政府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使社会各界能够如看企业资产负债表一样有效解读出政府的收支状况,以及政府财政预算绩效和政府管理绩效。
同时,当前《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政府超收收入的使用由政府自行决定,只需将执行结果报告全国人大。这种政府预算体制,诱使一些部门倾向于低估财政收入而高估财政支出。导致更多的财政超收收入,而这部分收入的支出无需向人大报批,从而导致各级政府部门年底突击花钱的长期痼疾。如近期频频被曝光的采购iPod当U盘,采购iPhone 4当警务通,采购4万元笔记本电脑等,背后无不是钱没按时花完导致的。
全国人大若能通过修改《预算法》收回财政超收收入的政府自由支配权,并通过立法推进政府会计制度的建构,那么至少可以从制度上为这种低保财政收入和年底突击花钱现象设定限制。当然,为避免政府各部门私设小金库,全国人大可以通过立法赋予国家审计署独立于政府的功能,以加强其对政府财政审计、政府绩效审计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