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拍挂:难以找到更好的替代方式
关于招拍挂制度存废的争议已经是一个不老的话题,支持和反对招拍挂制度的人士各执一词。
广发证券(000776)发展研究中心房地产研究员沈爱卿近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不是招拍挂制度出了问题,地王并不是招拍挂制度引起的,而是土地财政引起的,如果没有招拍挂制度,按照以前的协议转让则会存在巨大的灰色地带。
2010年初,经济专家华生在一次研讨会上曾指出,正如高考制度一样:高考绝对不是最好的遴选制度,但是在没有找到高考制度的替代措施前,我们只能接受这种相对客观、公平的制度。由此推之,招拍挂制度和高考制度的道理一样。
记者了解到,自1994年财税改革之后,土地便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短期内无法破解土地财政的困局。
沈爱卿认为,房地产税主要应该是地方税种,房产税出台之后,可以慢慢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财税比例,并且减少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问题的根本,招拍挂制度则是问题的表象。
限购令:误伤真实购房需求
中易安房地产担保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时今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由一线城市开始并逐渐席卷全国的居住类商品房限购令遏制了投机需求,短时期内相对有效地抑制了房价的迅速攀升,同时商业地产的兴起有利于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和培养更理性的房地产市场投资者。
沈爱卿认为,限购令实乃无奈之举,房价越来越高,政府不得不采取越来越收紧的措施,但是限购令这种行政命令是不能持久的,对于资金实力强的群体没有太大的作用,相反,限购、限贷等政策的出台可能会成为这部分群体趁机抄底的机会。
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分析,虽然经过2010年楼市的轮番调控,但是限购、限贷等政策对于付款能力高的财富阶层来说影响并不大。由于资金充裕,这类群体更为关注物业的长期价值曲线。
限购有可能误伤了一批真实购房需求的普通百姓群体。时今强认为,由于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的M2 (广义货币)超发使得市场游资盛行,而国内投资渠道的相对匮乏使得游资在房地产市场内没得到有效疏导,政府在打击游资的同时很可能误伤百姓的真实购房需求。
预售资金监管:治标不治本
21世纪不动产商业地产总经理蔡宇翔告诉本报记者,资金监管政策出台的国际大背景是为了防止热钱流入国内,一旦世界经济回暖和企稳,政府对房地产和股市的政策就会有宽松的动向。
时今强告诉本报记者,预收资金监管的设计初衷无疑是好的,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烂尾楼的形成,对于买预售房屋的购房者也是一个有效的保护。
蔡宇翔认为,过分监管的后果是:“压得越低,升得越高”,预售资金监管政策的严格执行会使开发商资金紧张,由此,楼盘供应量不足的势头可能在2011年二季度显现。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信息中心监测显示,12月第4周,20个主要城市共推出土地120宗,较上周减少129宗,推出土地面积共计650.6万平方米,较上周减少1044.4万平方米,环比下跌62%;成交土地91宗,比上周减少31宗,成交面积共计475万平方米,环比减少37%。
业内人士认为,预售资金监控力度有限。沈爱卿指出,预售资金监管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专款专用”和“专项目专用”,但是政策并没有规定对开发商的全部资金进行监管,另外,开发商可以轻易地采取办法规避监管措施。
时今强直言,以北京为例,多数项目的监管资金不足房价的三成,而且同样比例的资金监管对于中小型开发商造成的压力比大型开发商大很多,不利于充分竞争,似有鼓励垄断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