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8个小时,股价跌去六成!
“跌得太惨了,完全看不懂了。”12月2日,一位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的创始人向记者感叹,“上市之初,麦考林以‘国内B2C第一股’的概念被行业普遍看好,我个人也投资了不少该公司股票,但大家完全没料到其会下跌如此惨烈。”
北京时间12月1日,麦考林股价大幅下跌39.9%,跌破发行价,令不少投资者大跌眼镜。12月2日,麦考林继续逆市重挫18.4%,报收于6.65美元,创其IPO以来新低。
12月2日,麦考林CEO顾备春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公司经营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变化。只是资本市场和经营是两回事。”
到底是什么引爆麦考林股价的“48小时惊魂”?截至目前,唯一的公开线索是麦考林在连续两日大跌之前发布的其2010年第三季度财报。
这份财报显示,麦考林第三季度的总收入、毛利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不同幅度上涨,但上述指标的环比却均出现明显下滑。此外,麦考林第四季度预期线下业务增长,未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
在电子商务业内人士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经营季节性现象,仅此暴跌,被不少投资者解读成麦考林“上市前过分包装”和“选在最好时机上市”的质疑。
股价暴跌近六成
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美股高开高走。受中国、欧洲等公布的制造业数据均显示出经济的向好趋势,投资者信心得到提振,抵消了对欧洲区债务危机的担忧。当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盘时上涨2.2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盘时上涨涨幅2.05%。
然而,普遍利好中,麦考林延续前一日大幅下滑趋势,继续下跌18.4%,报收于6.65美元。两天之内,麦考林股价就下滑了58.3%。
麦考林于10月27日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价曾一度高达18.5美元,最高市值为10.6亿美元。但按照麦考林当天收盘股价6.65美元计算,麦考林市值仅为3.8亿美元,市值缩水达6.8亿美元。
“中国B2C第一股”的光环未待闪光,即已抹之殆尽。
对这个始料未及的现象,顾备春告诉记者,“股价大幅下跌和公司经营状况没有关系。公司继续按照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继续拓展,没有任何变化。”
根据麦考林上市后公布的首份财报显示,其第三季度总营收为5530万美元,同比增长36%,环比减少5.82%;毛利润为2200万美元,同比增长23.8%,环比减少18.09%;净利润为80万美元,同比增长246.4%,环比减少80.45%。
对此数据,麦考林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还自认为是一份不错的财报。”然而,这份财报却成为股价下跌的导火索,看多和看空势力一夜扭转。麦考林内部人士表示,“是否有被故意做空的因素,我们暂不了解。”
但可以肯定的是,麦考林的“非理性”泡沫正在破灭。上市首日,麦考林股价攀升至17.26美元,市盈率约157倍,远远高于亚马逊约70倍的市盈率。亚马逊和麦考林的业务有一定相似度,但亚马逊的营收和净利润却优于麦考林。此番下跌后,麦考林的市盈率已快速下降到47.5。
过度包装质疑
早在三年前红杉资本投资人沈南鹏入主麦考林之后,其将上市已没有悬念,只是上市时机需要投资人和公司高管进一步斟酌。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逐步回暖,麦考林加快IPO步伐。受到人民币升值、中国概念股热捧,以及市场流通性较好等多项利好因素,麦考林上市首日受追捧,上涨56.91%,收报17.26美元。
一位业内不愿具名分析师告诉记者:“但这里面有很多投机成分。”
他认为,一般而言,分析企业上市表现是否优良主要看三方面,一是公司基本面;二是市场流动性;三是投资者热情。而麦考林业绩显然是差强人意。
根据麦考林的招股说明书,其在2010年第一季度出现155万美元的亏损,净亏损率为-3%;第二季度净利润才大幅反弹至408万美元,净利润达到7%。但在流通性较好和投资者热情高涨时,此风险常常容易被忽略。
从麦考林自身业务层面来看,其电话订单、线下业务和第四季度预期都均未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麦考林三季度在线订单带来的营收占总营收比例为70%,电话订单带来的营收占比为30%,去年同期这两个数字为40%和60%。“电话订单下滑速度过快,超过了投资者的预期。”麦考林内部人员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按照麦考林业务规划,其将进一步加大与第三方品牌的合作,降低自有品牌的业务占比,这也将直接降低麦考林的毛利润率。
另不可忽视的是,按照“4231”原则,即电子商务公司第四季度业绩高于第二季度,第二季度高于第三季度,第三季度高于第一季度的原则,投资者对于麦考林第四季度的表现有很高期待。但根据麦考林在第三季度财报中预测,2010年第四季度的净营收为5720万美元到6040万美元,增长幅度也未能达到投资者预期。
对此,顾备春不以为然:“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会看淡股价近期表现,将把关注点落点企业的长远发展上。”
按照麦考林规划,其会将持续对线上和线下业务做调整。线上业务,麦考林将进一步加大对麦网的投入,降低电话销售比例;线下业务,麦考林亦会扩大加盟店数量,控制甚至减少直营店数量。
反思上市热潮
最近包括麦考林在内的多只中国概念股相继登陆美国市场,一度被称为中国企业赴美IPO的又一次高潮,目前优酷、当当和土豆等公司也即将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然后,这一批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中有个明显特征,他们或还未盈利,或只刚刚盈利,但都前赴后继地着急赶往资本市场。
对此,正望咨询总经理吕伯望认为:“这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和市场份额扩大的双重压力。对于视频网站而言,原来投资者资金吃紧,不想再独自承担风险,上市成为他们退出或者摊薄风险的主要手段;对于电子商务公司而言,融资可以帮助其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在市场环境回暖情况下,中国企业排队赴美上市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但是,上市终究是一把“双刃剑”。
吕伯望表示:“对于有前景企业而言,过早上市是风险投资者和企业将远期红利更大分给股民的无奈举措。对于股民而言,则需要冒更大风险。”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季卫东表示:“一家公司是否决定上市就像美女决定是否出嫁一样,主要由自身决定。在婚嫁高峰期,每个人对是否出嫁的判断都不同。”
“上市不是终极目标。”季卫东认为,“一家真正经营优良企业,不需急着融资,一定会选择在自身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才选择上市。”
而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季卫东表示:“这主要取决于股民是什么样的心态,是投资还是投机。如果是投机,必然存在巨大风险。但若是投资,和真正有成长性公司一起成长,也将获利颇丰。”
经历麦考林股价的“过山车”,顾备春表示:“麦考林股价的回调,如果让行业更加理性,不失为一件好事。”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