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0最具争议性经济话题 一年之中,热点纷呈;网络意见,众说纷纭。新闻事件往往纠结着事实的真伪、价值的判断,关注之所在常常又是争议之所在。如何辨明这些事件背后的是非、善恶、得失?价值多元的时代更需要新闻的多元阐释,方能求得最大限度的客观和公正。以这样的眼光盘点2010,我们发现网络一度热议的一些现象和话题依然包裹着集体的非理性,有待再认识。 天然气、水电涨价该骂吗? 今年以来,以资源价格改革为导向的一系列政策变化带来了水、电、煤气能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资源价格的上涨,这些价格调整也随之融入了2010年涨字当头的民生大背景中,民众的反应往往会因为生活压力的增加而造成态度上的消极反弹,对价格上调的大骂之声甚至也时有发生…… 网上声音 网友一二三五:月收入30.68%被电了,加上被水、被气的支出,百姓还没吃饭收入就被阶梯去了大半。 网友一两点星天外:打着节能的幌子,行着涨价的勾当,哪怕电价已创世界纪录,但还有上涨余地,这哪是节能?这是打劫! 网友森林呐喊:该涨的工资总不涨,不该涨的电价都在涨;该降的房价总不降,不该降的生活水平也只好被迫下降! 网友闻讯:水电进户,百姓乐;水电加价,百姓苦。 网友孙亚非:为啥上调工资道高一尺,生活成本价格却总是魔高一丈? 网友当归尾:电压四射,百姓成终端触电者。凭什么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和低效率总是要百姓买单! 如何看待天然气、水电涨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其中一个必要前提是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调节机制。目前,我国资源产品价格与市场供求和稀缺程度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必然带来两个后果:一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二是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缺乏科学完善的收费制度。 而具体到今年的价格状况,资源产品价格的成为整体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源动力,我们在逐步实现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在影响民生的环节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这样才会避免民生压力下带来的合理骂声。 201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重要文章,题目是《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文章指出,当前,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于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水、气、电等资源性产品的阶梯式价格改革思路。 文章指出,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点和关键都在于调整利益格局,最大的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锐意推进改革创新。 今后一段时期,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任务仍然繁重,环保收费改革也要摆上日程,目的就是要使资源性产品价格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更加充分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水、气、电等资源性产品的阶梯式价格改革思路,对基本需求部分可以考虑大体保持原有价格水平,对超量使用部分考虑累进加价。 这样做既有利于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又可以在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下稳步推进改革。在价格改革中,既要充分考虑资源稀缺程度,抑制不合理需求,也要考虑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宏观调控需要,防止价格大幅波动,避免对生产生活造成大的影响。推进价格等改革,要加强科学论证,通过听证等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过程中加剧民生压力所带来的伤害必须尽力降到最低。 楼市调控效果如何评估? 房价,在今时今日的中国无论你在哪里提起这两个字,换来的可能都是一声叹息。国十条、国五条为代表的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每每带着万众期待投入到房地产市场之中,然而收效却让众多民众一次次失望,甚至有网民称调控为空调…… 网上声音 网友大失落者:楼价没见调控下来,生姜,大蒜的价格还悬在半空里,食品的物价都想升天,现在的关键是调控能力,能否缓解吃住危机。几次调控,只见政策给力,不见效果给力,上级高调调控,下级高价卖地,如此反而倒其行之,哪里还会有效果。 网友中岳嵩山人:房产商心中早没有了政府,何惧政府调控的雕虫小技?政府天天在控房价、地价,房产商从来都是不屑一顾。不知政府是在装腔作势,还是房产商神通广大? 网友望断秋雨:超级房商有绑架政府的能力,决不会在有限的调控政策中平静退场,较量是真是假,这是百姓最关注的。 网友逼我换马甲:调控,调控,几番博弈,房价没有调下来,税收又要上去了,调控成了涨价的广告。 网友买不起房咋结婚:不是调控不力,而是政府成了弱势群体;不是房价要涨,而是房产商成了超级大国! 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在年终岁尾对2010全年的楼市政策调控进行了一次满意度调查,对楼市调控效果78.8%的网友表示不满意。本来寄望于楼市调控能使房价降下来,可是等年底,房价不但没降,反而又上升了。多数网友在调查中无奈地表示。 如何看待楼市调控效果 即将过去的2010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楼市调控年,无论4月份的新国十条,还是下半年的限购令,以及即将于明年出台的房产税,调控政策一轮紧接一轮,今年的楼市给房地产行业留下了太多的印记和悬念。 全程机构总经理蒋晓冬认为,如果说以前的调控政策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那么,今年的调控政策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对症下药,针对性更强,金融杠杆和行政干预交叉掩护、步步为营,直指老百姓关心的房价问题。从效果来看,虽然经历过多次调控的开发商们经验丰富,但对这次的调控还是十分重视,很多人预测明显的效果将在2011年3月以后显现出来。 今年的调控政策,主要体现了稳定房价的特点,和以往调控开发商的举措有所不同,不论是国十条、新国五条、二套房标准还是限购令等,今年几乎所有的调控都是严控投机。从需求源头上直接进行封杀。成都地产界资深策划人士赖翰林如是说。 央行2010年12月15日发布的今年第4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居民认为当前房价水平过高,超过四成居民对未来房价持上涨预期。专家认为,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当前购房者的心态,上涨预期仍是推高房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认为,在新一轮调控之下,2010年10月房价环比涨幅较9月有所回落,而11月则较10月重新上升。这会否招致问责和新的调控措施出台?不排除有此可能性。在这种政策压力之下,明年一季度房价可能以盘整或小幅下跌为主基调。 1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在节目中房价问题不可避免再次被提起。温总理表示,在我的任期内,一定要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我还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绝不会退缩。今年我们采取十条措施和五条措施,现在看落实的还不够好,我们将从两个方面继续加大力度: 第一,就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也就是说今年我们将开工的保障性住房大约为580万套,已经建成370万套,明年我们将开工的是1000万套,这也包括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 第二方面的努力,就是要抑制投机,这主要是利用信贷的杠杆,并且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土地要首先保障保障性用房,对于投机的土地使用我们要严加管理。我相信,经过我们一段的努力,房价会回到合理的价位,我有这个信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房价问题,盘根错节。一次次的承诺表现着政府对于解决房价问题的强烈决心,试想如果没有2010年的调控,中国房价又会来到一个怎样的高度?2011是新的,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效果。 农产品价格上涨谁获利? 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不蛋定、疯狂的棉花……这一串看着好玩,品起来辛酸的新词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物价上涨年度普通百姓的艰难形象。物价在2010年此起彼伏的上涨浪潮考验着主妇们已经在水、电、煤气压力下叫苦不迭的敏感神经,民生重压之下质疑声四起…… 网上声音 网友坐议立谈: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涨,从房奴、卡奴、孩奴诞生出菜奴,从投资、炒房涌现出海豚族!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开发商对调控见招拆招,百姓对涨价只有穷招,改善民生为何总是没招?官员有能力有条件稳定物价,又何必一直叫百姓忍受更高上涨率? 网友仁文主意:不该涨的物价通通涨了,涨得百姓目瞪口呆、无可奈何,该涨的工资却稳如泰山,稳得百姓心急火燎、如热锅上的蚂蚁。 网友猫地湾:工资总是被物价打得满脸花。这场龟兔赛跑最郁闷的地方是:物价兔子总也不睡觉! 网友风卷残云:涨工资的雷声响,涨物价的雨点凶,涨工资是只听雷响,难见雨点,涨物价时;不听雷声,只见雨狂。 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 观察新一轮物价上涨,从应对金融危机看,这是刺激性政策带来流动性的泛滥;从全球贸易体系看,这是国外大宗商品涨价的输入性传导;从市场调节周期看,这是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波动;从自然灾害发生看,这是供求关系的暂时性失衡…… 然而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背景去审视,要素市场化,乡村城市化,农业资本化,将中国农业带入一个高成本时代,也为转型期物价温和上涨生成着深层的助力。 借助新的视角,使我们看到这一轮物价上涨中增添了一些非常规、不可逆、超预期因素,也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启示。我们需要调控市场物价上涨,同时也亟应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尽管这一轮物价上涨尚属温和,但为什么社会反应如此强烈?就是因为百姓收入水平偏低。政府更应该从这里去强化调控的着力点。 我们需要关心城市居民消费,同时也亟应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社会总是很快形成热点;而当市场价贱伤农时,舆论往往表现出令人困惑的沉默和低调。我们实行了减负农业、免税农业,还应为发展补贴农业、市场农业增加更多的投入、创造更好的环境。 我们需要遏制流通环节暴利,同时也亟应推进流通体制创新。大量市场游资在房地产吸金能力减缓的背景下,利用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盲区,瞄准一些易炒作的小品种趁机推波助澜,获取一时暴利,政府自应严加整肃。而未来更应该放开、鼓励、扶持农民,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壮大起来,直接进入流通,进入市场。农民参与产业链条的延伸,可以合理分享更多的利益,避免单纯依赖生产环节的价格涨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于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我们更应该放在一个转型期的背景下理性审视。 GDP世界第二如何看? 2010年8月,一条中国第二季度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新闻引爆了互联网。在第一时间很多网友纷纷代表自己的家乡发来贺电,特别是一些网帖转载的日本网友不服气的帖子更是引发了国内一些网民的激烈讨论,乘着近年来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自信之风,部分网民让自己的大国之梦扬帆远航…… 网上声音 网友傻瓜:西方世界最怕中国用最短的时间发展上去,那好,他们怕啥咱们中国人就给他们来点啥! 网友李铁蛋:看到日本人在自己国内网站上一片不服气,我心里就说不出来得痛快,我真想过去问问:那么难以接受吗? 网友谁敢犯我强汉:日本这座山包我们翻过去了,老美那座还远吗? 网友消停点:奥运、世博我们都办了,这个第二不过是早晚的事,当年超德的时候那家心里就清楚了。现在世界经济不是很多人都跟着咱们走? 网友金砖四锅:全国劳动人民辛辛苦苦把世界都造出来了,连2012真来了都得我们来造方舟,没啥说的,第二我们实至名归!将来肯定要当第一! 如何看待GDP世界第二 GDP超日之后,很多西方媒体在第一时间便刊发文章表示祝贺。《纽约时报》说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里程碑;《联合早报》说这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章节;《华尔街日报》说这是个从未享有过的地位;《朝日新闻》说日本影响力开始黯淡;《金融时报》说世界将会适应一种新方式。这一疲软势头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全年领先日本。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在接收采访时表示:首先,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这是一件好事、来之不易,是全中国人民努力了几十年,等了几百年的大好事,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这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 但是,我们不要过度宣扬这件事情,或者过分地高兴,因为这对中国来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人均GDP来说,中国目前比发达国家差得还很远,日本的人口只是中国的1/10,也就是说,我们10个人才能创造出相当于日本1个人的GDP来。 从历史上看,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占全世界GDP的25%-30%,总量居世界第一,但那时候中国的人均GDP只是英国的1/5。人家2000万人口、40条战舰、7000名远征士兵,而有4.1亿人口、上百万军队、GDP总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却一下子被打败了。 所以,GDP总量能说明一定问题,但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或者一个民族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要从人均GDP来看,而且也不能只看GDP,还要看人的素质、创新能力、工业、农业、军事以及国际竞争力等其他很多方面。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都还差得很远。 这个世界第二将增强我们的信心,提高我们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按照邓小平所说的韬光养晦,一心一意谋发展。而且我们要知不足,知道我们与世界先进国家、与老百姓的期望还差得很远,还要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等于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离一个真正的强国还差得很远。我们要关心的,是那些中国还排在后面的重要指标,是那些能够体现人民幸福程度的排名。 税收改革往何处去? 今年以来,政府对于税收的高密度调整牵动了万千人心。房产税、烟草税、车船税、关税、购置税……五花八门的税种刺激着人们的敏感神经,它们不约而同的共同点便是上涨,感受到切身压力的各个群体更是对此质疑声不断。 网上声音 网友李海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税负痛苦指数世界第二,两者抵消30年白忙活! 网友182.33.149:政府集中的税收调整是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公共支出需求,还是无法满足极度奢侈浪费的行政支出需求? 网友于青山2:纳税人担惊受怕,用税官挥金如土,谁痛苦?谁幸福?一目了然。纳税的有义务无权利,用税的有权利无义务,怎么不痛苦呢? 网友表激动:人家外国税负高福利高,你税负不低,福利基本没有! 网友这山不是那山:一个发改委就涨价,一个财政部就增税,一个为企业,一个为国家,谁来为人民?这税那税名目繁多,目的是为了增加人民负担还是减轻负担? 如何看待税收改革 尽管有关方面拿出了众多数据证明中国税负并不高,但并没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毕竟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存在较大差距。但专家指出,应理性看待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从国际上看,无论是全口径政府收入还是可用财力占GDP比重,目前我国的比重都明显偏低。民众的切身压力更多还是来自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原因。 而展望大步走来的十二五,税制改革的任务将更重,情况也将更复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由中国社科院出版的2011年中国经济蓝皮书指出,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以及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中国的税收改革又到了一个重大转折的关口。 有别于十一五时期,在当前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挑战之下,十二五时期的税收改革总体目标应定位于: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和开征物业税并结束财产保有层面的无税状态为突破口,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直接税体系。 以民众最为关注的个税改革为例,虽然近年来围绕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声浪,但实际上,人们普遍将目光集中在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过低上,而这个标准的调整不过是个人所得税改革或调整中的一个细小事项。对此,专家指出,迄今为止,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可谓是小打小闹,没有触及根本。 从降低税负,从构建和谐社会、调节二次分配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对个税致力于整体的调整。一个是看其制度安排上有没有问题,另一个是看其征管的政策和手段有没有问题。所以,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应关注个税改革整体推进情况和速度。 全面改革资源税,主要是将更多的资源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同时实行从价计征,资源价格越高征的税也就越多;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房产保有环节面向个人征收;环境保护税则是准备新开征的税种。应该说,这些税种的改革与开征,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箭在弦上的资源税改革,还是备受瞩目的房产税改革,以及新开征环境保护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客观上会加重一些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如果企业和居民的税负增加过多,就可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兼顾政府、企业与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下一个五年税制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统计失真是故意造假? 老百姓感觉CPI好像兔子跑,为啥统计数字却总是乌龟爬?为啥地方GDP增长速度平均起来总是大于全国的GDP增速?百姓眼里的黑灯小区那么多,统计局真的就统计不了住房空置率?为啥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的房价增长数字明显打架?2010年,关于统计的质疑持续不断…… 网上声音 网友卧叠 :不说CPI构成合不合理,不说CPI统计水不水份,可怜老百姓一次次被官员和专家强迫幸福了! 网友立新无悔:统计部门用的是1+1≠2的术学?还是GDP政绩惹的祸!? 网友山中修行:统计数据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地方总比全国多,平均总比感觉高! 网友海角七号:统计数据屡屡牛头不对马嘴,统计局怎么脸不红、心不跳?难道统计人员都是天生的造假高手?! 网友农夫山田都不全:科学越来越发达,统计数据却越来越容易打架,是为了政绩还是忽悠人们?统计数据互相矛盾,受损的是公信力,浪费的是纳税人的钱! 网友Only You: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盲目的政绩观,想要不造假也难啊! 如何看待统计失真 近年来,关于统计的争议和质疑此起彼伏。国民经济统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是了解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金融市场以及民间的消费和投资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统计工作一定要讲求科学、力求准确。不然,就会造成误导。 虽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一些客观的原因,统计往往做不到100%的准确,但它至少要求统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本着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使统计数据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我们要看到,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导致了部分地区统计上的弄虚作假。按照现行的《统计法》,企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有统计违法行为者,给予经济处罚,但国家机关统计违法却几乎没有处罚。事实上,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但却不是法律制裁的主体,这样的法律疏漏,必然让造假有恃无恐,谈不上有力的约束。 统计部门要发现相关部门的这些问题,当然很容易。法律上也给予了统计机构核实订正的权利,话虽如此,但目前的财政体制,统计部门的经费来源高度依赖地方,使恪守统计专业、独立成为一句空话。统计部门受制于地方,很难自行改变统计方法、口径,很难做到独立。这也是统计独立破题艰难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由于国家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需要经过统计来呈现其基本情况。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的时候,如何以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统计同样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最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在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GDP的统计由以前的一次核算改革为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阶段,就是一个有力证明。此次对灰色收入的迅速回应,也体现了这种努力。 房产价格统计改革将推进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12月23日表示,房地产价格统计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意见的《住宅销售价格统计调查方案》将从明年起实施。明年要积极稳妥推进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改革,稳步推动房地产等价格统计改革,深化工资统计制度改革。 现实的条件的掣肘、部分群体的作假行为、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成为我们当前统计工作要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我们要对作假者予以惩罚,要对努力的统计工作予以肯定,更要努力让统计工作在阳光下得到切实的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