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纵横总经理郭沛源在2010年收到国信证券主动发给他的碳信息披露项目(CDP)问卷回答。
商道纵横是CDP在中国的执行机构,一家中国公司主动提供问卷回答的情况,商道纵横是第一次遇到。CDP是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组织,每年向全球最大的数千家上市公司发放问卷,邀请它们主动披露碳排放情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
国信证券低碳管理小组有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主动对CDP进行碳信息披露,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低碳领域有一定的商业机会,公司方面希望能尽早接触、尽早行动,为未来寻找低碳方面投资机会做准备。
早在2009年,国信证券就提出低碳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减碳”。但事实上,“减碳”只是国信证券碳管理战略的起步,该公司希望能开发与碳交易有关的对冲金融产品、发展CDM及自愿减排市场(VER)项目市场融资的机会等。
不过,要想像国际上知名投行那样深度介入碳交易、大额买卖碳排放权等,国内尚不具备相关条件。目前,国信证券要在低碳发展方面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寻找清洁能源以及与节能减排有关的投资机会,似乎更为现实。
碳管理第一步:减碳
碳排放盘查、建立碳管理体系并且实施碳排放管理,是国信证券的第一步低碳做法。
以2009年为碳减排基准年,国信证券制定了未来三年的减排计划,从2010年到2012年全公司碳减排目标依次为2.50%、6.21%、9.00%。
国信证券进行碳排放盘查,由该公司低碳发展顾问,中瑞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瑞碳资产”)来进行。碳排放盘查的范围包括:深圳管理总部、全国证券营业部以及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深圳管理总部纸张和公务航空等的排放。
中瑞碳资产经理张健成对本报记者表示,依据国际成熟经验,作为企业自身的碳减排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工程技术改造与低碳管理,对两者进行有效组合可以收到最佳的碳减排效果。
2010年,是国信证券减排计划实施的第一年,重点放在“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收集与信息分析体系”。碳排放盘查的结果是,2009年的排放量为1.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此外,国信证券开始进行工程技术改造,主要项目包括节能灯具更换、空调等重点耗能设备改善等。对新增营业部的装修工程,则实施严格的低碳设计、采购与施工。
“2010年的排放量,需要在2011年第一季度进行盘查后才能确定。”国信证券有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根据中瑞碳资产的建议,到2011年,国信证券将开始着重推进低碳管理,即在2010年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收集与信息分析体系前提下,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整理,对国信证券在低碳管理体系上存在的改善点进行全面的改进。
2012年,国信证券计划对国信证券深圳总部新大楼的设计建造进行全面的低碳节能管理,中瑞碳资产建议其总部新大楼引入LEED环保建筑认证。
盈利增长点:节能减排
国信证券主动对CDP进行碳信息披露,是因为该公司认为在低碳领域有一定的商业机会,意图寻找下一个盈利增长点,特别是在清洁能源以及与节能减排有关的投资机会方面。
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成为国内券商的共同目标。2010年,国内券商深受A股市场调整之苦,而一直以来,券商也面临发展瓶颈,比如传统经纪业务难以爆发性增长、创新业务对业绩贡献有限等,在这种情况下,国信证券欲在低碳领域有所作为。
国信证券低碳管理小组有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节能减排行业的投资机会开始增加,抓住相关板块机会将加快其发展速度。
“国信证券强烈关注以节能减排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具体领域有: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低碳设备制造业、低碳核心技术研发企业以及CDM项目业主企业。”这位负责人称。
其实,国信证券凭借直投子公司国信弘盛,成为自从2007年9月券商直投业务开放以来,表现最为出色的券商。但是,在国信弘盛直投的企业里,还鲜见低碳领域企业。
国际知名投行由于制定二氧化碳减排计划,为实现碳中和参与CDM项目等,由此也带来对清洁能源领域的直接了解,比如巴克莱集团,在2009年参与风能和太阳能的项目融资交易额超过5亿英镑。
除了寻找盈利机会,国信证券也在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业务来说,气候变化将会影响公司的投资价值研究方向,它有可能会损害公司在研究领域的声誉以及资产价值。对于财务来说,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能源成本,特别是电力的成本,从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上述负责人说。
“碳金融”尚需等待
国信证券低碳管理小组有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现有国际框架体系规则下,国信证券无法直接提供碳交易服务,但是国信证券强烈关注有关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以及市场机会,将会在出现市场机遇时及时把握。
对于国信证券是否已经开发了和气候变化、碳交易有关的金融产品,国信证券方面表示,暂时不方便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与国内券商在碳交易方面暂时“无所作为”相比,国际上的投行从2005年开始介入碳交易市场。
金融机构根据“碳排放权”研发出碳排放掉期、碳排放证券等衍生工具,降低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不确定性带来的经营风险。例如,巴克莱于2006年10月率先推出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
“国际投行之所以如此积极,是因为国外需求是刚性的,在EU ETS中,每年每个国家有减排任务,每个国家再分配到企业层面。而目前在国内,没有坚挺的市场需求。”英国最大的民间碳买家英国爱斯凯有限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黎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