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过后,山东地炼与石油巨头的对抗又一次被搬上了台面。
近日,有消息称,中石化将作价2亿收购永泰能源(600157)持有的山东鲁润宏泰石化有限公司100%股权,此举将为中石化换回38座加油站和4座油库。
针对中石化加速收购民营加油站是否会对山东地炼整合造成阻力,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中石化收购鲁润宏泰对山东地炼的整合战略没有影响,山东地炼的品牌整合会照常推进。”
同时,刘爱英表示,当前,油源问题依旧是钳制山东地炼厂生存的关键命脉。
“油荒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就让我们山东的炼厂开足马力,油荒过去了,国家发改委就把山东的炼厂忘记了。”刘爱英说。
据刘爱英介绍,现阶段在给山东地炼划拨油源配额的问题上,国家发改委内部存在意见相左的现象,而这也是阻碍山东地炼整合的关键因素。
迷茫的民营加油站
目前,山东省内的加油站数量有9000余座,其中,民营加油站总数为6000多家,占到了整个加油站数量的三分之二。随着中石化收编山东加油站的不断推进,一直处于夹缝中的民营加油站也开始面临是“抱团取暖”还是“臣服招安”的抉择境地。
“现在山东的民营加油站有一部分想被中石化收购,有一部分又想配合整合,意见也很不统一。”山东东营一家民营加油站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刘爱英告诉记者,早在2007年的油荒危机中,批零倒挂局面让山东民营加油站和地方炼厂同时陷入了困境,彼时,中石化便趁机对民营加油站进行收编,将地理位置好的加油站全部纳入旗下,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终端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地方炼油大省,山东成品油流通市场也日益成为各方诸侯竞相争夺的蛋糕。尤其是成品油的消耗日益增长,给成品油批发和零售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作为市场中逐利的参与者,国企、民企和各大能源跨国巨头,都不会轻易放过山东的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市场。
目前,山东成品油市场竞争主体众多,已由过去的中石化、中石油两家独大逐渐演变为中化集团加入、外资加油站抢滩及民营加油站混战的多足鼎立的格局。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民营加油站的生存空间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据刘爱英介绍,为了抵制垄断企业的霸权,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注册了“山东石化”商标,对地炼品牌加油站进行试点,以每年1万元的商标使用费,授权给有合作意愿的加油站使用。但到目前为止,试点效果依旧不如人意。
灰色生存
“归根到底,还是油源问题。”刘爱英说。
为获取油源,山东地炼厂不得不寻求一条新的灰色生存之路。
山东东营一家地炼厂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在中石化严格限定原油指标配额的情况下,山东绝大多数地炼厂都会选择通过非常规手段寻找油源。
本报记者了解到,山东地炼的灰色油源大致分为几种:一是从胜利油田各大产油区不正当获取的原油,一般提供给东营、滨州和聊城附近的地方炼厂;二是因为燃料油和原油的指标极其接近,则可以通过中间商,以燃料油的名义进口原油;三是利用国内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集团公司的配额和排产计划进口国外原油,或直接购买国家的收储原油。
“这些渠道都需要特别铁的关系和门路。”上述地炼厂负责人说。
而据刘爱英介绍,对于山东的21家地方炼厂,不但不能从中石化购到足够的原油,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地炼厂从中石化购买原油的价格,远高于中石化的下属企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石化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中石化在原油销售上自然“内外有别”。对自己的下属企业,中石化曾按照每吨905元的国内市场价格供油,而提供给山东地炼企业时就与国际接轨,每吨最低1200元,最高时1700元。
面对巨大的原料缺口,地方炼厂只能从国际市场进口燃料油。而相比原油,燃料油黏度大、杂质多,生产成本高。
“正常情况下,加工原油利润在每吨100元左右,而加工燃料油,每吨利润只有40元-50元,而且质量又差,出油率要低于原油20%。”刘爱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