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利率大幅上调只是时间问题
2010年11月CPI通货膨胀达到5.1%,为2008年以来之最高。市场与政府高度紧张。经济分析员们也纷纷预测此轮通胀的最高点出现的时间与峰值。笔者认为,预测峰值意义不大,接下来的通胀根本就是停留在高原上。
中烈度通货膨胀,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目前,四大因素合力拉动CPI通胀:1。食品物价上涨;2。工资上扬诱发的服务业通胀;3。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拉动;4。生产要素及公用费用改革所造成的提价。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对CPI的拉动尤其明显,11月份的5.1%CPI中,食品部分占了四个百分点。
笔者预测中国CPI在明年年中见顶,最高时可能突破6%,但是之后通胀的回落十分缓慢,全年平均5.5%。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很难迅速消失,而此本身又在制造新的提价诱因。同时,笔者相信流动性退出的过程会相对比较迟缓,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工作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一方面强调了抗通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维持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字眼。为了推进结构转型,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必要的,这就决定了北京的流动性回收力度及加息速度,会有相当的节制。
2011年接力食品通胀的,应该是服务业价格上升。2006-2007年农民工荒基本局限于制造业,而制造业因产能过剩加价能力有限。经过几年的制造业工资上涨,它们的工资水平已经逼近城市低端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农民工短缺已在向服务业蔓延。小餐馆因请不到服务员而老板亲自端茶出来,这类故事比比皆是。与制造业不同的是,服务业有加价能力。
另外,食品价格上涨中,有天气因素、炒作因素,不过无可否认也有一些不可逆转的因素。城镇化、房地产地,令大量农地消失;蔬菜供应基地变得遥远,运输成本上涨;饲料、化肥价格暴涨,猪肉、粮食价格无法不涨。笔者相信,中国的物价水平已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的上移。撇开周期性起落及流动性所带来干扰,通货膨胀的中轴,可能由过去十年的2%,上移至今后十年的3-4%。这个现象背后最大的原因是,人力成本持续地不可逆转地上涨。
在这种通胀假设下,笔者认为中国至2011年底前,加息200基点,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再调高150基点。储蓄存款加息幅度略大过贷款加息,长年期存贷款加息幅度大过短期利率。贷款控制的力度,也可能随着通胀预期的改变而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环境正常化上,明显的偏好数量型政策工具,一年内六调准备金率,并在新增贷款数量上也严加限制。相对而言,利率工具使用得不多。然而,通胀升到5.1%,一年期储蓄利率却停留在2.5%,负利率情况十分严重。长此以往,负利率会助长热钱投机,产生资产泡沫,最终威胁金融稳定。笔者看来,利率大幅上调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中国会否出现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中的双位数恶性通胀?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当年是短缺经济,相信抢购厕纸、火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制造业依然处在产能过剩状况,因此全面通胀未必会发生。
4%的中期通货膨胀,对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国家,并不显得特别高,也未必会颠覆长期可持续增长,或威胁金融稳定。之所以政府、市场对它如此反应,其实是心态上的问题。随着中烈度通胀趋向常态化,政府、社会、市场的心理预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货币环境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仅此而已。
亚夫:2010年中国经济两点遗憾
2010年很快就要过去了。这一年,很可能是近两年来经济指标最好看的一年,不容易。但是这一年,也有两点遗憾需要一说。
何以如此?因为,2010年从一开始就被视为情况最复杂的一年。其实,是不是最复杂,要等到若干年之后,由历史学家来评断。但是从前11个月的数据看,中国经济在今年的表现,可谓调适有度,进退得体。一是主要经济指标都在回归均衡,二是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在趋于协调。
这两点非常重要。所谓结构调整,无非就看主要经济指标是否合理,指标结构是否匀称。相信到明年年初,由国家统计局拿出来具体数据,就能证明这一点了。而现在这么讲,是因为前11个月中,包括投资与消费在内的主要指标,其波动都在趋于平缓,只是出口的波动还大了一点。至于更深一层次的数据,也是这样。这就非常难得了。
总之,2010年,大家都不容易。尤其是宏观调控所遭遇的惊涛骇浪,并不比以前小。比如,最近这几周,老百姓突然感到物价压力不小,通胀预期一下子加大许多,出乎很多人意料。其实,这通胀的事,来得并不突然,就像发烧,只是表象,并不是病因。治理通胀,需要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什么是通胀的病因呢?这次通胀,预期突然增强,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跟房地产有关。而房地产问题,这里主要指房价问题,正是2010年中国经济的两大遗憾之一。哪两大遗憾?除了房价,还有一大遗憾,就是股市。股市在这一年的表现,也值得分析。
先说房地产问题,主要是房价问题。房价从去年开始,就成了老百姓的心病。不妨看一组数据,今年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12.4%,环比上涨0.2%;6月同比上涨11.4%,环比下降0.1%;7月同比上涨10.3%,环比持平;8月同比上涨9.3%,环比持平;9月同比上涨9.1%,环比上涨0.5%;10月同比上涨8.6%,环比上涨0.2%;11月同比上涨7.7%,环比上涨0.3%。
这是今年4月房地产新政出台之后7个月来的房价走势。从这组数据看,房价并没有如老百姓期望的那样降下来,而是继续在高位上行。房价为什么调而不降?不是政府没有办法让它降下来,而是投鼠忌器。反映了地方政府、房产商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和老百姓之间复杂的多边博弈关系和深刻矛盾。
在地方政府那里,高房价有利于吸纳更多资金做旧城改造或其他之用。况且老百姓都是买涨不买跌,房价真要跌下去,经济冷了,后果难以设想。特别是刚开始改造旧城的地方,都不希望房价跌下去。房价一下来,事情就不好办了,会留下很多后遗症。所以,这个顾忌是房价难以下跌的最大原因。
在房地产商和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方那里,房价的持续上涨,不仅会让钱来得更多,而且也来得更快。所以,现在就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到房地产市场,把这个市场泡沫越吹越大。而老百姓只能是最后的接棒者和买单人,其结果便是造就了大量的负债房奴。这便是政府顾忌房价疯涨的又一大原因。
在这两难中,隐藏着一对矛盾,就是短期的政府便利与少数人的好处,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长期通胀压力为代价的。因为,高房价就像一根物价标杆,引领着一个地区的生产成本与生活成本,显示着通胀压力,同时也是瓜分财富、撕裂社会的工具。对这个问题的含糊,正是2010年的一大遗憾。
再说股市,为什么也是2010年的一大遗憾?从融资角度看,沪深股市今年的贡献非常大。比如,仅上市银行这一轮再融资就超过了2000亿元。而这一年来,仅在创业板就造就了500多位身价上亿的富豪。沪深股市在给上市企业源源不断输送资金血液的同时,正在逐步演变成造富机器。
而在二级市场上,绝大多数社会公众投资人的境遇是,要么被以主力机构为主导的趋势投机者忽悠,要么坚持价值投资,但是面对股价莫名其妙的下跌,不仅得不到合理解释,也看不到大股东出来维护股价、维护公司名誉。这种完全被主力机构掌握在股掌间的处境,在2010年并没有多少改善,这不能不说是2010年,也是中国内地股市20年来的一大遗憾。
所幸的是2010年就要过去了,这两大影响深远的遗憾,能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很快消除呢?这可不是一个应该忽略的问题。大家拭目以待。
刘世锦:明年一季度CPI现高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世锦在12月17日举办的年会上表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稳定物价,包括资产价格和房价,中国CPI高点可能高点出现在明年一季度,将控制在6%之内。
刘世锦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转换基本完成,由政府投资拉动变为依赖市场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拉动;经济基本实现稳定增长,增长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二次探底并未发生。
他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保持在9%左右。具体来说,消费将继续稳定增长;投资目前是低点,将会有所回升;出口难以呈现今年的超常状态,也可能保持在15%-20%左右。
刘世锦还指出,我国CPI高点在一季度,高点控制在6%以内,之后回落。食品和居住对CPI的拉动作用趋稳,目前CPI已经接近峰值。
他认为,下一步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于,中国经济增速在中长期可能会降到7%左右;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投资冲动有可能会很强;此外,输入通胀的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一旦全球经济加快,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不可避免,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他表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稳定物价,包括CPI、PPI和资产价格,主要是房价。
牛刀:中国房价2011上涨2012崩溃
这是逃不脱的宿命。2011年房价没可能下降,这样,2012年一定崩盘。这是12月16日上午,做客凤凰卫视[2.51 0.00%]震海听风录节目时,我的主要观点。这台节目,震海还邀请了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著名房地产专家谢逸风先生。
我首先反驳了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对房地产的误判,指出他们犯了两个逻辑错误:一个是政府毫无降房价的诚意,整个调控并没有提出将房价,而且,很多政策在12月30日要到期,有的地方政府已经明确表示不再执行,寄于2011年政府调控政策要加码,是没有依据的,这是犯了对政策调控误读的逻辑错误。
还有一个是市场逻辑的错误。人民大学的观点是开发商资金链在2011年一季度会出现问题,所以,二季度要开始降价销售。我的意见是,对现在的楼市来说,开发商不可能出现资金链问题,现在的市场不是一个由供求关系决定价值的市场,国土部门在查处囤积土地上无功而返,就表明开发商的资金有很大的伸缩性,再说,市场不缺资金,各大商业银行还在海量放贷,完全不可能影响开发商资金链,并因此有降价回笼资金的要求。
而且,现在明摆着在如此泡沫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很多人买楼,并不是买楼人不知道价位高,而是,人民币的负利率状态将会越来越严重,央行又毫无加息的意愿,所以,谁也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存款缩水,就去买楼。央行也籍此将百姓财富网罗进楼市后,再一举消灭,所以,2011年会加息,但是不会改变负利率状态,房价也不可能下降。
最后改变着一切的还是通货膨胀。2011年,因为物价上涨而收入无法增加,民怨要爆发至极致,作为中央政府,不会无视民众的诉求,而一味的支撑房价。所以,真正加息的次数不会很多,对市场也自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当游资过度炒作粮食价格的时候,央行不得已将多次加息,这个时机也发生在2012年。
2012年,南方干旱将从西南五省延展至南方一些重要的产粮大省,将导致粮食减产,国家被迫将大量进口粮食,价格奇高。央行已经释放大量的货币进入市场,这些流动性会同游资一起炒作粮食价格,牟取暴利,无法遏制。
中国的现状是,不遏制房价,就不可能遏制万千种商品价格的上涨,不可能遏制粮食价格的上涨。不阻止游资的炒作,就不可能改变市场的状态,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贫富分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央行的货币政策才会改变,才有可能收紧银根,影响到楼市交易。当楼市成交量降低至开发商心慌的时候,房价才会崩溃。
郎咸平:到处都是泡沫 一切皆因没有藏富于民
这个章节我想谈一个比较有趣的题目,一个和每个人的生活都相关的题目,叫做泡沫经济。最近你们看到了吧,到处都是泡沫,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如今大蒜也泡沫了,中国的物价存在太多的泡沫。
我给读者举个例子吧,1982年,我们去看电影《少林寺》的时候,票价是1毛钱,2007年《变形金刚》在北京上映时的票价是80元,25年翻了800倍。而在美国,一线的电影院《变形金刚》的票价折合人民币后是54块钱。其实很多香港人到了大陆去看电影,看到票价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香港的票价最贵也才50港元而已。如果在非尖峰时间去看,还有20港元到40港元的票价,我们大陆这边的收入这么低,电影票的价格怎么可能这么高?简直无法想象。在中国,像男学生要陪女朋友看个电影,那都是很奢侈的。这就叫什么?物价泡沫。
以麦当劳为例,美国麦当劳价格跟中国差不多。天然气呢?我们差不多一立方3.5元,跟美国也差不多。你发现没有,这种低档餐馆的价格差不多,天然气价格也差不多,可是电影这种东西就差很多。也就是说,吃的跟用的,这种大众都要消费的东西,价钱都和美国差不多,但是只要不属于大众消费品的,中国的就一定比较贵。比如说长途电话费,如果从美国打过来的话,是一分钟1毛钱,我们打过去的话,一分钟就得8块钱了,你看差多少?还有松下54寸等离子电视,相同款式,在中国卖40 939元,而在美国的价格就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一,折合人民币只有10 239元,你能想象得到吗?这个数据我们都已经上网再三查验过的,保证正确。
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三至六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日本东京十分之一的情况下,房价已和东京不相上下,有些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30倍。蔬菜、肉蛋、粮食及食用油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物价问题成为了百姓关注的焦点。那么,物价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所谓物价泡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有些人就喜欢穿大牌的衣服,比如阿玛尼,阿玛尼的西服在我们中国差不多要3万块人民币,但是在美国买的话,折算成人民币却只有15 000块。汽油在中国是6.83元每升,在美国4.56元每升,也差了很多。宝马Z4型的车子在中国要58.9万元人民币,在美国折换成人民币才20万元而已。另外诺基亚1661型的手机,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应该全世界都一样吧,其实也不一样,在中国买大概需要300美金,在美国买就只要85美金,差了近4倍。
笔记本电脑呢?中国买一个笔记本6000块,在美国换算成人民币只有3 406元,还不止这些呢。我再举几个例子,有个叫Samsonite的旅行包,翻译成中文,我们叫它新秀丽,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新秀丽,这种包在美国买的话,一个大概是27美元,才是中国价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我们买一个包都要比人家多花那么多钱。在美国,一件POLO的秋天穿的大衣29美元,Clark的凉鞋,美国牌子,23美元,看到这些数字,你是不是还以为美国经济破产了、崩溃了?还是大甩卖?我也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到美国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去吃饭,4个人点了很多菜,都是鱼虾螃蟹这些海鲜,一结账,4个人才49美金,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300多块,每一道菜平均价格才7美金,像这种鱼虾蟹之类的海鲜,在我们中国吃的话,这点钱顶多算个零头。当然如果去那些特别小的店,就另当别论了,但在一般餐馆我们的就肯定比美国的贵多了。还有我们经常喝的咖啡,在美国是1美元,也就是不到7块钱人民币。我们这边,就是去一般的咖啡馆、咖啡厅,一杯也大概要二三十块人民币对不对?似乎只有麦当劳这种一般社会大众都吃的快餐,天然气这种一般社会大众都要用的产品,我们和美国的价格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上点档次的东西,我们都比人家贵。为什么?
一切皆因没有藏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