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还是上调存准率?_顶尖财经网

加息还是上调存准率?

加入日期:2010-12-10 17:52:56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加息还是上调存准率?
  陶 冬:2011年哪些商品价格将上涨
  罗伯特·巴罗:人民币升值速度应由市场决定
  人民日报:来之不易的七连增
  汪 涛:稳健意味着什么
  邵 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郎咸平:贫富分化严重 中国的穷人开始绝望了


  加息还是上调存准率?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减弱,以及统计数据提前发布的消息,加剧了市场对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担忧。
  同时,本周3年期央票发行暂停,引发了业内人士对存款准备金率随即上调的猜想。而受外汇占款高企、通过加息抑制通胀效果仍需观察等因素影响,年内加息的概率则有所下降。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周末央行可能采取措施。布朗兄弟哈里曼(BBH)首席外汇分析师马克·钱德勒昨日(12月9日)也表示,由于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将于周六公布,因此存在中国央行选择在周五加息的可能。
  近期存准率或再上调
  市场预计中的91天期正回购并未如期而至,央行本周公开市场操作继续净投放。数据显示,周四央行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的年内第108期央票,期限3个月,发行量50亿元,中标收益率连续第四次持平于1.8131%。
  Wind数据显示,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有450亿元央票和300亿元正回购到期,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净投放640亿元,连续四周净投放资金共计2300亿元。
  一银行交易员对表示,本周28天期正回购操作的重启,表明央行仍旨在回收流动性,但3年期央票的缺席,又恰恰是央票回笼不力的表现。目前3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票的一二级市场利差分别为100、68和67个基点。
  央票发行不畅通,央行可以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可通过加息缩窄(央票)一二级利差。
  有研究员指出,准备金率工具仅能治标但不治本,而通过加息来提高央票在一级市场的发行收益率,才能够保证公开市场操作日后的正常运转。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资料显示,3年期央票的停发或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从3年期央票缺席的角度来看,准备金率上调的概率比加息大些。
  政策紧缩预期的升温,令周四银行间债市现券收益率全线上行。有交易员指出,因市场传闻较多,中长期现券收益率普涨6-8个基点。CPI数据可能突破5%的消息,强化了市场紧缩预期,加重了现券市场的抛压。
  回购市场则相对稳定。数据显示,货币市场指标利率--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周四报收2.4933%,较前交易日的2.5069%变化不大,隔夜品种加权平均利率报收2.0163%,亦与前交易日的2.1022%大致持平。
  国内加息受制外围市场
  与此同时,和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预期一致不同,市场对于年内加息的概率存在分歧。业内人士对表示,统计局提前发布宏观经济数据,加剧了市场对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担忧,但受制于高企的新增外汇占款等因素,短期内加息的概率有所下降。
  国际市场,各央行加息态度谨慎,本周已有5大央行以静制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继澳洲央行基准利率持稳后,加拿大央行、新西兰央行、巴西央行以及韩国央行,均已宣布维持其基准利率不变。
  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李立峰称,制约加息的重要因素是外汇占款,而11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预计在3000亿元。刨除10月份数据,这一预测值相对历史来说是比较高的。
  考虑到目前资本流入压力正在上升,短期内加息空间可能受到限制,年内进一步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性更大。新闻链接周小川:引导货币条件稳步向常态回归每经记者万敏发自北京
  央行网站12月9日晚间全文发布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十一五时期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专题文章。
  周小川在文中明确指出,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
  他同时表示,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增强宏观调控弹性,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住房抵押贷款按揭成数等手段加强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周小川称,5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规模、效益和风险的关系。同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他同时指出,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积极推进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探索适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金融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周小川表示。(每日经济新闻)

 


  陶冬:2011年哪些商品价格将上涨
  最近4年内,中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通货膨胀预期再起,物价攀升,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风景线,成为2011年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笔者预测,2011年中的CPI可能高达6.3%,全年通胀率则平均为5%。年中6.3%的CPI,未必是此轮通胀的顶点,只是下半年的CPI走势受夏粮收成、全球经济复苏、美元波动及中国房地产调控等多项因素影响,一时难作预言。
  拉动明年通胀的有四大因素。一是食品通胀,农业减产、成本走高、热钱窜动,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暴涨,由此改变了价格预期,造成农民囤积、消费者抢购,中间流通环节趁机加价。相信食品通胀会在2011年提供400个基点的CPI涨幅。二是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服务业加价。工资上涨、人手短缺,正迅速地在低端服务业蔓延。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有能力加价。三是国际市场能源、大宗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成本拉动的压力。四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对公用事业、成品油价格所带来的上行压力。
  价格上涨,可能由供应、需求上的变化造成,也可能源自流动性过剩及通胀预期。中国政府的通胀监察与管理,几乎全部聚焦于供应与需求,对流动性的管理与整治明显不足,对通胀预期管理则严重滞后,许多方面近乎空白。
  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货币现象。假定货币供应不变,货币周转速度不变,购买力不变,一种商品的需求大过供应,该商品的价格会上升,但是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则应该下降,哪怕它的供需是平衡的。只要货币供应不失控,理论上讲,只会有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会有绝对价格水平的上涨。
  然而,如果货币政策过度扩张,则整体价格水平早晚出现上移,由此牵动价格预期的改变,带来囤积、抢购等行为变形,供求进一步失衡,并形成恶性循环。政府在通胀管理上只注重供需(管得好不好另当别论),无视流动性及心理预期,对通胀形势的判断一错再错,其实是自然的、必然的。
  笔者看来,通胀预期已然形成,目前的政策工具对农产品、流动性拉动的通胀治理效果未必理想,政府在流动性正常化上面(尤其是利率正常化)又是谨小慎微、缓步推进。2010年的通胀走势令绝大多数人吃惊。当CPI冲向6%时,一轮手忙脚乱的货币政策紧缩也许就会开始。
  当然,类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双位数通胀,估计暂时不会出现。中国毕竟不再是短缺型经济,产能过剩仍困扰着多数制造业。不过在农产品通胀之后,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服务业通胀的威胁不容低估。笔者将本次通胀定性为流动性驱动的中烈度通胀。由于工资的连锁上涨,以及流动性正常化速度较慢,估计这轮通胀的持续时间,可能长过一般人的预期。
  中度、持续通胀下的投资应对策略,应该是远离政府之手所及之处。银行储蓄、债券均为输家,可能被价格管制的产品、企业也是输家。只有上帝可以制造的产品,如资源、农产品,应该是赢家,在通胀中具有加价能力的产品、企业,应该是赢家。房地产站在上帝与政府的中间,从通胀角度看是值得投资的,从加息与资金链的角度看,必受货币政策的影响,看官量力而为。

 

  罗伯特·巴罗:人民币升值速度应由市场决定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在上海国际金融投资博览会期间独家对话网。他表示,人民币升值步伐应由市场决定,建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转为浮动制。
  他还认为,新兴经济体对于通胀的容忍程度并不一定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与高通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联系。
  巴罗还表示,欧美政府为了在危机后刺激经济,普遍采取财政扩张的手段,而在这过程,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都过高估计了资本投入的乘数效应,财政扩张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有限。而与此同时,政府过度而缺乏计划的开支,正在导致政府财政能力变弱。
  罗伯特·巴罗指出,目前,欧洲政府的融资周期正在变得越来越短,市场投资者更愿意持有欧洲政府的短期债券而非长期债券,这是一个危险的迹象。
  巴罗预测,继爱尔兰之后,葡萄牙可能是下一个发生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而最大危险则在西班牙。

 

  人民日报:来之不易的七连增
  今年是个大灾之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洪涝、干旱、台风、泥石流交替袭来。年初西南5省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入汛后多数省份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长江上游出现超1998年的特大洪水,111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的特大洪水。在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遭遇了大范围、长时间的低温寡照。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异常严重的威胁,稳定粮食生产面临异常严峻的考验。
  这样的大灾之年夺得大丰收,全年粮食实现连续7年增产,确实了不起,真是来之不易。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粮食再获丰收,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赢得了主动,为圆满完成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七连增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来自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于各地区各部门的艰苦努力。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各地各部门坚定信心、狠抓落实,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全社会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形成合力。今年支持农业生产政策出台之密集、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中央连续第七年出台一号文件,中央财政在年初预算安排三农支出8183亿元的基础上,追加支农资金投入81.8亿元。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关键时期,国务院8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业抗灾救灾和粮食生产工作,先后出台了冬小麦弱苗施肥、西南旱区覆膜种植、东北水稻大棚育秧补助、南方双季晚稻和东北粳稻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补助等政策措施,有力保护和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七连增来自于亿万农民的辛勤劳动,来自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灾害面前,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奋起抗灾救灾,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实现了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其他地区多增产,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了全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科技兴粮,牢牢掌握了农业生产的主动权。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粮棉油高产创建大规模铺开,科技入户深入推进,农业专家与农民手拉手,大学堂建到了田间地头,新品种、新技术在广袤的田野开花结果,增产路径不断创新,高产纪录不断刷新,农业生产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无农不稳,无粮不安。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通胀预期加剧等一系列现象表明,越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越是要手中有粮;越是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越是要加强农业基础。七连增来之不易,保持粮食和农业发展的好势头更加不易。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国家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发展仍然滞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七连增是一个辉煌的成就,也是一个新台阶、新起点。我们绝不能麻痹,绝不能懈怠,坚定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目标毫不动摇,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